81年,我进山采药迷路,一个神秘女人救了我,还传我绝世医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6:09 1

摘要:1981年的夏末,冀北的山还浸在暑气里,漫山的植被绿得发黑,连风刮过都带着草木的腥气。我背着娘编的柳编药篓,手里攥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镰刀,站在青龙山的山口,心里既忐忑又着急。

第一章 进山

1981年的夏末,冀北的山还浸在暑气里,漫山的植被绿得发黑,连风刮过都带着草木的腥气。我背着娘编的柳编药篓,手里攥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镰刀,站在青龙山的山口,心里既忐忑又着急。

“石头,早去早回,别往深山里钻,日头落山前一定得下来!”娘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踮着脚朝我喊,声音被风刮得有点飘。她手里还拿着个粗布包,里面裹着两个玉米饼子和一小罐咸菜,快步追上来塞进我怀里,“饿了就吃,别舍不得,山里野兽多,遇着了别硬拼,往人多的地方跑。”

我点点头,喉咙发紧,说不出话。二十岁的我,名叫王石,村里人都喊我石头。我们王家庄坐落在青龙山脚下,世代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前阵子爹上山砍柴,不小心摔断了腿,在公社卫生院住了半个月,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队里二十块钱的债。医生说后续还得敷药调理,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我只能学着村里的老药农,进山采些柴胡、黄芩、党参之类的草药,拿到镇上的收购站换钱,给爹买药。

青龙山分前山和后山,前山的草药多,路也熟,村里的药农都在前山转悠。可前山的草药采的人多,好货越来越少,换不了几个钱。我听说后山的深处有天麻、灵芝之类的名贵药材,要是能采到一两株,爹的药费就不愁了。可后山山高林密,路险难行,还有野兽出没,村里很少有人敢去,娘更是千叮万嘱不让我靠近。

但我实在没办法了,家里的粮缸都快见底了,爹的腿还肿着,每天疼得哼哼唧唧。我咬了咬牙,心里默念着娘的嘱咐,还是转身朝后山的方向走去。

进山的路一开始还算好走,都是村里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路边长满了酸枣丛和荆条,刮得我的胳膊生疼。我一边走,一边留意着路边的草药,看到柴胡就弯腰挖出来,抖掉泥土塞进药篓里。黄芩的根是黄色的,埋在土里不显眼,得仔细找才能发现。不知不觉,药篓里已经装了小半篓草药,可都是些不值钱的普通货。

我抬头看了看天,日头已经升到了头顶,火辣辣地照着,汗珠子顺着我的额头往下淌,浸湿了粗布褂子。我找了个树荫,坐下来歇口气,拿出娘给的玉米饼子啃了起来。饼子有点干,噎得我直打嗝,我就着咸菜,几口就吃完了一个。

休息了一会儿,我又继续往山里走。越往里走,树木越茂密,阳光很难透进来,林间阴森森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鸟叫和虫鸣。路也越来越难走,到处都是枯枝败叶,还有横七竖八的树干挡路。我只能用镰刀砍断挡路的树枝,艰难地往前挪动。

我心里记着要找天麻和灵芝,眼睛不停地在周围搜索。天麻喜欢长在腐殖质丰富的山林里,叶子像兰花,很难发现。灵芝则多生长在枯树干上,颜色鲜红,比较显眼。可我找了半天,别说天麻和灵芝了,就连普通的草药都越来越少。

不知不觉,我已经走进了深山的腹地。周围的环境越来越陌生,之前的羊肠小道早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陡峭的山坡和茂密的灌木丛。我心里有点慌了,想往回走,可回头一看,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树木和山坡,根本分不清来时的路。

“坏了,迷路了。”我心里咯噔一下,额头上的汗一下子就冒了出来,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害怕。我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过,青龙山的后山有狼、野猪,还有些不知名的野兽,要是天黑前出不去,后果不堪设想。

我强作镇定,按照老人教的方法,顺着水流的方向走,想着水流总能流到山外。可山里的水流弯弯曲曲,有时候钻进了石缝里,有时候又消失在灌木丛中,我跟着走了一会儿,不仅没找到出路,反而越走越偏。

日头渐渐西斜,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光柱,林间的光线越来越暗。风也变得凉了起来,吹在身上,让人打了个寒颤。我又饿又渴,玉米饼子早就吃完了,水壶里的水也喝光了。药篓里的草药变得沉甸甸的,压得我的肩膀生疼。

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绝望地看着周围的山林。难道我今天真的要困死在这里了?我想起了爹断了的腿,想起了娘焦急的眼神,想起了家里欠的债,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后悔自己不该一时贪心,跑到这么深的山里来。

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还有树叶摩擦的沙沙声。我心里一惊,以为是野兽来了,赶紧拿起镰刀,紧紧地握在手里,屏住呼吸,警惕地看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脚步声越来越近,一个身影从灌木丛中走了出来。我定睛一看,不是野兽,而是一个女人。

她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年纪,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粗布褂子和黑色裤子,头发用一根木簪挽在脑后,露出了光洁的额头。她的皮肤是健康的麦色,脸上没有任何妆容,却显得很清秀,尤其是那双眼睛,又大又亮,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平静。她的手里也提着一个药篓,里面装着一些我不认识的草药。

“你是谁?怎么会在这里?”女人开口了,声音很温和,带着一点山里人的口音。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人,而且还是个女人。我赶紧擦干眼泪,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大姐,我……我是山脚下王家庄的,进山采药,不小心迷路了。”

女人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看到我背上的药篓和手里的镰刀,又看了看我焦急的神色,点了点头:“天黑了,山里危险,你跟我来吧。”

说完,她转身就往一个方向走去。我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不该跟她走。可现在我已经走投无路了,除了相信她,别无选择。我赶紧拿起药篓,跟上了她的脚步。

女人走得很快,脚步轻盈,在陡峭的山路上如履平地,显然对这里的地形非常熟悉。我跟在她后面,气喘吁吁,好几次都差点跟不上。她偶尔会回头看看我,放慢一点脚步,却很少说话。

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只有点点星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点微弱的灯光。女人指了指前面:“到了。”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一片开阔的山坳里,有一间小小的木屋,木屋的窗户里透出昏黄的灯光,看起来很温暖。周围种着一些不知名的草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女人领着我走到木屋门口,推开门走了进去。我跟着她走进屋里,只见屋里陈设很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还有一个土灶台。墙角堆着一些干柴和草药,屋梁上挂着一些晒干的草药和玉米棒子。

“坐吧。”女人指了指椅子,然后转身走到灶台边,点燃了柴火,往锅里加了点水。

我坐在椅子上,有点拘谨,环顾着屋里的一切。屋里很干净,虽然简陋,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我注意到桌子上放着一本线装的书,封面上写着“本草纲目”四个字,还有一些用毛笔写的药方,字迹娟秀。

“你饿了吧?我给你煮点粥。”女人一边往锅里下米,一边说。

“谢谢大姐。”我感激地说,“大姐,你叫什么名字?在这里住多久了?”

女人顿了一下,说:“你就叫我云姨吧。我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了。”

“云姨,谢谢你救了我。”我再次向她道谢。

“不用谢,出门在外,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云姨淡淡地说,“你进山采什么药?”

“我爹摔断了腿,需要钱买药,我想采点天麻、灵芝之类的名贵药材,换点钱。”我老实地说。

云姨看了我一眼,说:“天麻和灵芝都是稀罕物,哪有那么好找?而且后山危险,以后别再来了。”

我点点头:“我知道了,这次是我太贪心了。”

不一会儿,粥煮好了。云姨盛了一碗递给我,还从柜子里拿出一小碟咸菜。粥是玉米粥,很香,带着淡淡的甜味。我饿坏了,接过碗,大口地喝了起来。

“慢点喝,别烫着。”云姨看着我,眼神里带着一丝温和。

我喝完一碗,云姨又给我盛了一碗。我一连喝了三碗,才觉得肚子饱了。心里的绝望和害怕也渐渐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暖和踏实。

“云姨,谢谢你的粥。”我放下碗,不好意思地说。

“不客气。”云姨收拾着碗筷,说,“今晚你就睡在这里吧,床上有多余的被褥。明天天亮了,我带你出山。”

“谢谢云姨。”我感激地说。

云姨把碗筷收拾好,又给我铺好了被褥。我躺在木板床上,虽然有点硬,但很干净,盖着带着阳光味道的被褥,心里很温暖。我听着外面风吹树叶的声音和远处偶尔传来的虫鸣,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第二章 初识医术

第二天一早,我被窗外的鸟鸣声吵醒了。太阳已经升到了半山腰,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暖洋洋的。

我起身下床,看到云姨已经起来了,正在院子里晾晒草药。她穿着一身干净的粗布衣裳,动作麻利地把草药摊开在竹席上,脸上带着专注的神情。

“醒了?”云姨看到我,笑着说,“洗漱一下,早饭快好了。”

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旁边放着一个铜盆和一条毛巾。我打了一盆井水,洗了洗脸,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山里的井水很凉,带着一丝甘甜,洗去了我一身的疲惫。

早饭是小米粥和蒸红薯,还有一碟腌萝卜。虽然简单,却很可口。我和云姨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云姨,你怎么会一个人住在山里?”我忍不住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云姨的眼神暗了一下,沉默了一会儿,说:“以前家里出了点事,不想待在外面,就来山里住了。这里清静,也方便采药。”

我看得出来,她不想多说,也就不再追问。“云姨,你也采药卖钱吗?”

“不是,”云姨摇摇头,“我采的药都是自己用,偶尔给山下的几个熟人看看病。”

“你会看病?”我心里一惊,看着云姨,有点不敢相信。

云姨笑了笑:“懂一点皮毛,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不值一提。”

吃完早饭,云姨收拾好碗筷,对我说:“走吧,我带你出山。”

我背上药篓,跟着云姨往山外走去。有云姨带路,路明显好走多了。她熟悉山里的每一条小路,知道哪里有陡坡,哪里有陷阱,总能找到最安全、最快捷的路线。

路上,云姨指着路边的草药,给我讲解它们的名字、功效和用法。“这是柴胡,性微寒,味苦,能和解少阳、疏肝升阳,治感冒发热、胸胁胀痛……”“这是黄芩,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这是党参,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治脾肺虚弱、气短心悸……”

云姨讲得很详细,条理清晰,我虽然以前也采过这些草药,却不知道它们有这么多功效。我认真地听着,把这些记在心里。

走了大约三个小时,我们终于走出了后山,看到了山脚下的村庄。远远地,我就看到了王家庄的轮廓。

“前面就是你们村了,我就送你到这里吧。”云姨停下脚步说。

“云姨,谢谢你。”我感激地说,“要不是你,我可能还困在山里。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云姨笑了笑:“不用客气,出门在外,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以后别再往深山里跑了,太危险。”

“我知道了。”我点点头,犹豫了一下,说,“云姨,我爹摔断了腿,在公社卫生院治了半个月,还是肿得厉害,疼得睡不着觉。你能不能……能不能帮他看看?”

我知道这个请求有点唐突,云姨只是个陌生人,而且她不一定愿意出山看病。可我实在没办法了,公社卫生院的医生说爹的腿恢复得不好,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我抱着一丝希望,看着云姨。

云姨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吧,我跟你去看看。但我只能尽力,不一定能治好。”

我心里一喜,连忙说:“谢谢云姨,谢谢你!只要你肯帮忙,就算治不好,我也感激你。”

我领着云姨往村里走去。村里的人看到我带着一个陌生的女人回来,都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议论纷纷。

“石头,这是谁啊?”村里的二柱子拦住我,好奇地问。

“这是云姨,她是个医生,我请她来给我爹看病。”我解释说。

“医生?”二柱子上下打量着云姨,有点怀疑,“她看起来不像医生啊,倒像个山里的农妇。”

云姨没有说话,只是淡淡地看了二柱子一眼。我有点不高兴地说:“二柱子,别瞎说,云姨的医术很高明。”

说完,我领着云姨快步往家走去。

回到家,娘正在院子里搓玉米,看到我回来,又惊又喜:“石头,你可回来了!昨天晚上没回来,我和你爹担心了一整晚,都没合眼。”

“娘,对不起,让你和爹担心了。”我愧疚地说,“我昨天迷路了,是云姨救了我,还把我带回来了。云姨是个医生,我请她来给爹看看腿。”

娘连忙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招呼云姨:“原来是云大姐,谢谢你救了我家石头。快进屋坐,我给你倒杯水。”

云姨点点头,跟着娘走进屋里。爹正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眉头紧锁,腿上缠着厚厚的纱布,看起来很痛苦。

“他爹,石头回来了,还请了个医生来给你看腿。”娘走到床边,轻声说。

爹睁开眼睛,看到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随即又看到了云姨,有点疑惑地问:“这位是?”

“爹,这是云姨,她是个医生,医术很高明。”我连忙说。

云姨走到床边,对爹说:“大哥,我给你看看腿。”

爹点点头。云姨小心翼翼地解开爹腿上的纱布,露出了肿胀的小腿。爹的小腿肿得像个水桶,皮肤发青发紫,看起来很吓人。

云姨伸出手,轻轻地按了按爹的腿,问:“这里疼吗?”

爹点点头,疼得龇牙咧嘴:“疼,钻心的疼。”

云姨又按了几个地方,仔细地观察着爹的表情,然后说:“骨头是接上了,但接得不太好,而且淤血没散,经络也堵了,所以才会这么肿,这么疼。”

“那怎么办啊?医生说恢复得不好,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娘着急地说。

云姨想了想,说:“我给你开个药方,你去镇上的药铺抓药,回来我给你熬药敷腿,再配合针灸,应该能缓解疼痛,促进恢复。”

“真的吗?太好了!”娘高兴地说。

云姨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写下了一个药方,递给娘:“按照这个药方抓药,抓三副,回来后用砂锅熬,熬好后先熏后敷,每天两次。”

娘接过药方,小心翼翼地收好:“我这就去抓药。”

“娘,我去吧。”我连忙说,“你在家照顾爹和云姨。”

说完,我接过娘手里的药方,转身就往外跑。

镇上的药铺离村里有十里地,我一路小跑,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药铺的掌柜是个老先生,我把药方递给她,他看了看,皱了皱眉:“这药方有点偏啊,这些草药搭配在一起,倒是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但很少有人这么用。”

“掌柜的,你就按照药方抓药吧,这是一位老中医开的。”我连忙说。

老先生点点头,按照药方给我抓了三副药,收了我五块钱。这五块钱是家里最后的积蓄,我心疼得不行,但一想到爹的腿,又觉得很值。

回到家,云姨已经在院子里准备好了砂锅和柴火。我把药递给云姨,她接过药,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然后把草药放进砂锅里,加了适量的水,开始熬药。

药熬好后,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草药味。云姨把药倒进一个木盆里,等温度适中了,让爹把腿放进木盆里熏泡。爹的腿一放进药里,就忍不住说:“舒服,真舒服,不那么疼了。”

熏泡了半个多小时,云姨把爹的腿拿出来,用干净的毛巾擦干,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根银针,在爹的腿上找准穴位,轻轻地扎了下去。

我和娘站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我以前听说过针灸,但从来没亲眼见过,没想到云姨还会针灸。

云姨的手法很熟练,银针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生命,准确地扎进各个穴位,然后轻轻捻动。爹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渐渐放松了下来,脸上的痛苦表情也缓解了不少。

针灸完后,云姨又给爹的腿敷上了一层熬好的药渣,用纱布缠好。“好了,今天就这样,明天我再来。”

“云大姐,谢谢你,真是太麻烦你了。”娘感激地说,“中午就在这里吃饭吧。”

云姨摇摇头:“不了,我还要回山里,明天一早再来。”

说完,云姨转身就往外走。我连忙追上去:“云姨,我送你。”

我跟着云姨走出村子,一直送到山口。“云姨,谢谢你今天帮我爹看病。”我真诚地说。

“不用谢,举手之劳。”云姨说,“明天我会早点来,你让你娘准备好砂锅和热水。”

“好,我知道了。”我点点头,犹豫了一下,说,“云姨,你的医术这么高明,能不能教我一点?我想学着给人看病,既能帮家里,也能帮村里人。”

云姨看着我,沉默了一会儿,说:“学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耐心、细心,还要有悟性。而且学医是为了救人,不能有半点私心,你能做到吗?”

“我能!”我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好好学,认真学,绝不辜负你。”

云姨点点头:“好吧,如果你真的想学,我可以教你。但我有个条件,你必须答应我。”

“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第一,学医要先学做人,医德为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为了钱而坑害病人;第二,我教你的医术,只能用来救人,不能用来作恶;第三,这些医术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随便传给外人,除非遇到合适的人。”云姨严肃地说。

“我答应你!”我郑重地说,“我一定遵守这三个条件,绝不违背。”

云姨笑了笑:“好,那从明天开始,你就跟着我学吧。每天我给你爹看完病,就教你认草药、记药方、学针灸。”

我心里一阵激动,连忙给云姨鞠了一躬:“谢谢云姨,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的。”

云姨点点头,转身走进了山里。我站在山口,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山林中,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期待。我知道,我的人生,可能会因为这次迷路,因为遇到云姨,而发生改变。

第三章 学医入门

从第二天开始,云姨每天一早都会从山里下来,先给爹看腿,然后教我学医。

爹的腿在云姨的治疗下,恢复得很快。仅仅过了一个星期,肿胀就消了很多,疼痛也减轻了不少,已经能勉强坐起来了。娘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云姨更加感激,每天都会给云姨准备好饭菜,热情地招待她。

云姨教我学医,是从认草药开始的。每天给爹看完病,她都会带我到村外的山坡上,指着各种草药,教我辨认它们的形状、颜色、气味,还有生长环境和功效。

“你看这株草,叶子呈卵形,边缘有锯齿,开白色的小花,这是蒲公英。它性微寒,味甘、苦,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云姨一边指着蒲公英,一边详细地讲解。

我认真地听着,把这些都记在心里,还用一根小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加深记忆。云姨还教我怎么采集草药,什么时候采集药效最好,怎么晾晒、储存草药,避免药效流失。

认草药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很多草药长得很像,一不小心就会认错。有一次,我把一种叫“白头翁”的草药当成了“蒲公英”,被云姨发现了。

“你仔细看,”云姨拿着两株草药,放在我面前,“蒲公英的叶子是莲座状排列,边缘的锯齿比较细密,花茎上没有叶子;而白头翁的叶子是羽状分裂,边缘的锯齿比较粗大,花茎上有少数小叶子。而且它们的功效也不同,蒲公英清热解毒,白头翁则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阴痒带下……认错了草药,用错了地方,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害了人。”

我羞愧地低下头:“云姨,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一定会仔细看,再也不认错了。”

“学医来不得半点马虎,”云姨严肃地说,“每一种草药都有它的特性和功效,必须准确辨认,才能对症下药。以后认草药,要多看、多闻、多摸,仔细观察它们的区别,把它们的特征记在心里。”

从那以后,我认草药更加认真了。每天都会跟着云姨到山坡上、田埂边,仔细观察各种草药,把它们的形状、颜色、气味、功效都记在笔记本上。遇到不认识的草药,就虚心向云姨请教。晚上回到家,我还会拿出云姨给我的《本草纲目》,对照着上面的图画和文字,加深对草药的认识。

认了一段时间的草药后,云姨开始教我记药方。她给我抄了一本厚厚的药方集,里面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秘方,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药方是学医的基础,必须背熟、记牢,”云姨说,“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每个药方的配伍原理,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些草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只有理解了,才能灵活运用,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药方。”

云姨教我药方,都是先给我讲解药方的配伍原理,然后让我背诵。每天都会抽查我的背诵情况,如果背不下来,或者理解不了,就会耐心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弄懂为止。

背诵药方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很多药方都很长,而且都是古文,晦涩难懂。我常常背得头晕脑胀,想要放弃。但一想到爹的腿,想到云姨的期望,想到自己的承诺,我就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了背熟药方,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村外的山坡上背书;晚上睡觉前,也会躺在床上,在心里默默地背诵。有时候,吃饭的时候,我也会一边吃饭,一边念叨着药方。娘看我这么努力,既心疼又欣慰,经常给我煮鸡蛋、熬鸡汤,给我补身体。

除了认草药、记药方,云姨还教我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精髓,也是最难学的部分。云姨说,针灸的关键在于找准穴位,掌握好针刺的深度和角度,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调整针刺的手法和力度。

云姨先给我讲解人体的经络和穴位,给我画了一张人体经络穴位图,让我背熟每个穴位的位置和功效。然后,她用一根银针,在自己的手上示范,教我怎么进针、捻针、出针。

“进针要快、准、稳,”云姨一边示范,一边说,“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穴位的位置和病人的体质来定,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捻针的手法有很多种,提插法、捻转法、循法、弹法……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疗效。”

我认真地看着云姨的示范,然后在自己的手上练习。一开始,我总是找不准穴位,进针也很慢,还经常扎疼自己。云姨看到了,就耐心地指导我:“找准穴位,要先摸准骨度分寸,再结合体表的标志,反复揣摩。进针的时候,手腕要用力,动作要敏捷。”

在云姨的指导下,我每天都坚持练习针灸。先在自己的手上、胳膊上练习,找准穴位,掌握进针的手法和深度。慢慢地,我越来越熟练,进针也越来越快、准、稳,不再像以前那样扎疼自己了。

有一次,村里的李奶奶得了腰疼病,疼得直不起腰来。她听说云姨医术高明,就来找云姨看病。云姨给李奶奶诊断后,说她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导致腰疼。

云姨给李奶奶开了个药方,让她回家熬药喝,然后准备给她针灸。“石头,你来试试。”云姨突然对我说。

我心里一惊,有点紧张:“云姨,我……我能行吗?我怕扎不好,伤了李奶奶。”

“没事,我在旁边看着你,”云姨说,“学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要多实践。只有多实践,才能积累经验,提高医术。”

李奶奶也笑着说:“石头,你就试试吧,阿姨相信你。”

我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拿起银针,按照云姨教我的方法,先找准李奶奶腰部的穴位,然后快速进针,轻轻捻转。一开始,我还有点紧张,手有点抖,但看到云姨鼓励的眼神,我慢慢镇定了下来。

针灸完后,李奶奶活动了一下腰,惊喜地说:“哎呀,不那么疼了,石头,你真厉害!”

我心里一阵高兴,也更加有信心了。从那以后,只要有机会,云姨就会让我实践,给村里的人看病、针灸。我也越来越熟练,医术也在慢慢提高。

村里的人一开始对我这个年轻的“医生”还不太信任,觉得我年纪小,没经验。但随着我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对我的态度也渐渐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我看病。

有一次,村里的张大爷得了咳嗽病,咳了半个多月,在公社卫生院拿了好几次药,都没治好。他来找我看病,我给他诊断后,发现他是肺热咳嗽,就给开了一个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药方。张大爷按照药方抓药熬了喝,喝了三天,咳嗽就好了。

“石头,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医术这么高明,比公社卫生院的医生还厉害!”张大爷高兴地说。

听了张大爷的夸奖,我心里很自豪,但也没有骄傲。我知道,我的医术还很浅薄,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云姨看到我进步这么快,也很欣慰。“石头,你很有悟性,也很努力,”云姨说,“但学医是一条漫长的路,不能急于求成。你现在只是入门了,还有很多高深的医术等着你去学。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虚心请教,不能自以为是。”

“我知道了,云姨。”我点点头,“我会一直努力,好好学医,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

日子一天天过去,爹的腿在云姨的治疗下,已经完全恢复了,能下地走路了。家里的债也慢慢还清了,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我每天跟着云姨学医,认草药、记药方、练针灸,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我越来越喜欢学医,也越来越体会到救人的快乐。我知道,这一切都要感谢云姨,如果不是她救了我,教我医术,我可能还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农村青年,一辈子都只能在土里刨食。

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好医术,将来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不辜负云姨的教导,不辜负自己的承诺。

第四章 深山秘传

爹的腿完全康复后,云姨就很少下山了。她让我每周上山一次,把遇到的疑难问题告诉她,她再给我解答,教我新的医术。

青龙山的后山,我现在已经很熟悉了。每周我都会背着药篓,沿着云姨带我走过的路,进山找她。山里的风景很美,春天花开遍野,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我一边走,一边欣赏着山里的风景,一边认草药,不知不觉就到了云姨的木屋。

云姨的木屋还是老样子,简陋却干净。每次我来,她都会提前煮好茶水,准备好点心。我们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我把一周来遇到的病人情况和自己的疑问告诉她,她耐心地给我解答,帮我分析病情,调整药方。

“上周你给王大娘看的那个胃病,”云姨说,“她的胃病是慢性胃炎,脾胃虚弱,你开的药方虽然对症,但里面的白术用量有点多了。白术虽然能健脾益气,但性温味甘,用量过多容易导致腹胀。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白术的用量可以减一点,再加点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这样效果会更好。”

“我知道了,云姨。”我连忙拿出笔记本,把云姨的话记下来。

“还有,你给李大叔看的那个高血压,”云姨继续说,“他的高血压是肝阳上亢引起的,你开的平肝潜阳的药方很对症,但针灸的时候,穴位选得有点少。除了太冲、行间、风池这些穴位,还可以加曲池、合谷、足三里,这些穴位能清热泻火、调和气血,对高血压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我认真地听着,把云姨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云姨的讲解很透彻,总能指出我治疗中的不足,让我受益匪浅。

解答完我的疑问后,云姨就会教我新的医术。她教我的医术,越来越高深,很多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秘方和绝技。

有一次,云姨教我“望闻问切”四诊法的精髓。“望诊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云姨说,“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面色、形态、舌苔、脉象等,就能初步判断病人的病情。比如,病人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阴虚火旺;舌苔厚腻,可能是湿气过重……”

云姨一边说,一边给我示范如何观察舌苔和脉象。她让我伸出手,给我把脉,然后让我给她把脉,感受不同脉象的区别。“脉象有浮、沉、迟、数、虚、实等多种,不同的脉象对应不同的病情。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虚脉主虚证,实脉主实证……”

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难点,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云姨让我每天都练习把脉,先给自己把脉,再给家人、村里人把脉,感受不同人的脉象,积累经验。

除了“望闻问切”,云姨还教我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比如拔罐、艾灸、推拿按摩等。“拔罐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对风湿痹痛、腰背酸痛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艾灸能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对虚寒性病症有很好的效果;推拿按摩能放松肌肉、缓解疲劳、疏通经络,对各种疼痛病症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云姨教我拔罐的方法,如何选择罐具,如何点火,如何吸附在皮肤上,如何控制时间和力度。她还教我艾灸的穴位和方法,如何选择艾条,如何控制温度,避免烫伤病人。推拿按摩的手法也有很多种,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捏法等,云姨一一给我示范,让我反复练习,直到我掌握为止。

在云姨的教导下,我还学会了制作一些中成药,比如药膏、药丸、药散等。“有些病症,用汤药治疗效果虽然好,但服用不方便,而且口感不好,很多病人都不愿意喝。把草药制成药膏、药丸、药散,不仅服用方便,而且口感也更好,病人更容易接受。”

云姨教我如何炮制草药,如何将草药研磨成粉,如何加入蜂蜜、凡士林等辅料,制作成药膏、药丸、药散。她还教我如何密封保存这些中成药,避免药效流失。

有一次,村里的小孩得了湿疹,身上起了很多小红疙瘩,瘙痒难忍。孩子的母亲来找我看病,我给孩子诊断后,用云姨教我的方法,制作了一款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药膏,给孩子涂抹在患处。没想到,仅仅涂抹了三天,孩子身上的湿疹就好了。

孩子的母亲高兴地说:“石头,你这药膏真管用,比药店买的还好使!”

我心里很自豪,这都是云姨教我的功劳。

在山里学习的日子,不仅让我学到了高深的医术,还让我了解了云姨的过去。

有一次,我问云姨:“云姨,你的医术这么高明,是祖上传下来的吗?”

云姨点点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怀念:“我祖上是御医,传到我爷爷那一代,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迫离开了京城,隐居在这青龙山里。我从小就跟着爷爷学医,爷爷把毕生的医术都传给了我。后来,爷爷去世了,我就一个人住在山里,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医术。”

“那你为什么不出去行医呢?你的医术这么高明,一定能帮助很多人。”我不解地问。

云姨叹了口气:“以前我也出去过,在镇上开了一家药铺,给人看病。可没想到,因为我治好了一个当官的太太的疑难杂症,得罪了当地的一个恶霸。那个恶霸想让我给他当私人医生,我不愿意,他就找了个借口,诬陷我用假药害人,把我的药铺砸了,还想抓我。我没办法,只能又回到山里,隐居起来。”

我听了,心里很气愤:“那个恶霸也太可恶了!”

云姨摇摇头:“都过去了,不提了。现在我在山里过得很好,清静自在,还能采药、研究医术,偶尔给山下的几个熟人看看病,也挺好的。”

“云姨,你放心,以后我学好了医术,一定会帮你报仇的!”我坚定地说。

云姨笑了笑:“傻孩子,报仇有什么意义呢?冤冤相报何时了。我教你医术,是希望你能用医术救人,而不是用来报仇。只要你能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医生,帮助更多的人,我就满足了。”

我点点头:“我知道了,云姨。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话,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医生,用医术救人。”

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医术。我不仅要学好医术,帮助更多的人,还要继承云姨的衣钵,把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发扬光大。

有一天,云姨把我叫到身边,递给我一个木盒子:“石头,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医书和秘方,里面记载了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还有一些失传的医术。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能好好保管,认真学习,将来用这些医术,帮助更多的人。”

我双手接过木盒子,感觉沉甸甸的。木盒子是用红木做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看起来很古老。我打开木盒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本线装的医书,还有一叠用毛笔写的秘方。医书的封面上写着“青龙医经”四个字,字迹苍劲有力。

“云姨,这……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我连忙说。

“你拿着吧,”云姨说,“这些医书和秘方,在我手里已经很多年了,我年纪大了,也用不上了。你是个有悟性、有医德的孩子,这些东西交给你,我放心。但我有个要求,你一定要遵守。”

“什么要求?云姨,你说。”

“第一,这些医书和秘方,只能你自己看,不能随便传给外人,除非遇到合适的人,而且这个人必须医德高尚,一心救人;第二,不能用里面的医术做坏事,不能为了钱而坑害病人;第三,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把这些医术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人。”云姨严肃地说。

“我答应你,云姨!”我郑重地说,“我一定会遵守这三个要求,好好保管这些医书和秘方,认真学习,用它们来帮助更多的人。”

云姨点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我相信你。以后,学医的路就要靠你自己走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多看书,多实践,多思考。记住,医者仁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

“我会的,云姨。”我紧紧地抱着木盒子,心里充满了感激和责任。

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每天除了给村里人看病,就是钻研云姨交给我的医书和秘方。这些医书和秘方非常深奥,里面记载的很多治疗方法都很独特,我常常看得入迷,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会记下来,等到每周上山的时候,请教云姨。云姨总是耐心地给我解答,帮我分析,让我茅塞顿开。

在云姨的教导和这些医书、秘方的帮助下,我的医术突飞猛进。很多疑难杂症,别人治不好,我都能治好。渐渐地,我在附近的村子里有了名气,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找我看病。

有一次,邻村的一个小孩得了白血病,在大医院治疗了很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是没有好转。医生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时间不多了,让他们准备后事。孩子的父母不甘心,听说我医术高明,就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找我看病。

我给孩子诊断后,发现孩子的病情非常严重,属于中医里的“虚劳”范畴,气血亏虚,脏腑功能衰竭。我翻阅了云姨交给我的《青龙医经》,里面记载了一个治疗虚劳的秘方。我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了药方,给孩子开了药。

孩子的父母按照我的药方,给孩子熬药喝。没想到,喝了一个月的药后,孩子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脸色变得红润了,精神也好多了。又坚持治疗了半年,孩子的病竟然完全康复了。

孩子的父母非常感激我,给我送来了很多礼物,还到处宣传我的医术。从此,我的名气更大了,不仅附近的村子,就连县城里的人,都来找我看病。

我知道,我的成就,离不开云姨的教导,离不开那些医书和秘方。我始终牢记云姨的话,医者仁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我给人看病,从不计较钱财,对于家庭困难的病人,我还会免费给他们看病、送药。

村里的人都很尊敬我,把我当成了村里的功臣。娘也为我感到骄傲,经常对人说:“我家石头有出息了,成了一名好医生。”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学医的路还很长,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会一直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术,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不辜负云姨的期望,不辜负那些信任我的病人。

第五章 声名远播

随着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传遍了附近的十里八乡,就连县城里的人都慕名而来。

一开始,县城里的人对我这个农村医生还不太信任,觉得我没经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医术肯定不怎么样。但随着我治好的几个疑难杂症在县城里传开,他们对我的态度也渐渐改变了。

有一次,县城里的一个退休干部,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浑身无力,头晕眼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在县医院检查了好几次,都没查出是什么病,吃了很多药,也没好转。后来,他听说了我的名气,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家人开车把他送到了村里。

我给这位退休干部诊断后,发现他是因为长期劳累,加上年老体衰,导致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我根据《青龙医经》里的秘方,给他开了一个益气养血、健脾养胃、宁心安神的药方,还给他做了针灸和推拿。

仅仅治疗了半个月,这位退休干部的病情就有了明显的好转,能吃下饭,睡得着觉了,浑身也有了力气。又坚持治疗了一个月,他的病完全康复了。

“王医生,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医术这么高明,真是太感谢你了!”退休干部感激地说,还给我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医德高尚”。

这件事在县城里传开后,来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我家的院子里都挤满了病人,有来自县城的,有来自附近村子的,还有一些来自更远地方的。我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从早上一直看到晚上,有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娘看我这么辛苦,很心疼,每天都会给我准备好饭菜,让我抽空吃。爹也经常帮我招待病人,给病人倒杯水,安排病人排队。

为了方便病人看病,我在院子里搭了一个简易的诊疗室,里面放了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还有一些医疗器械和草药。我还雇了村里的一个小姑娘,帮我抓药、熬药、打扫卫生。

虽然每天都很累,但我心里很充实。每当看到病人康复后露出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我始终牢记云姨的话,医德为先,无论病人是富贵还是贫穷,我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

对于家庭困难的病人,我不仅不收诊费,还会免费给他们送药。有一次,一个来自偏远山村的妇女,带着她的孩子来看病。孩子得了肺炎,咳嗽得很厉害,脸色发青。妇女身上没带多少钱,只带了几个红薯和一小袋小米,想用来抵诊费。

我看着她们母子俩可怜的样子,心里很同情。我给孩子诊断后,给孩子开了药,还免费给孩子做了针灸。“大嫂,钱你拿着,”我说,“药你先拿着回去给孩子吃,不够了再来拿。孩子的病不能耽误,你赶紧带孩子回去吧。”

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王医生,你真是个好人!谢谢你,谢谢你!”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知道,很多农村家庭都很困难,看不起病。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能花最少的钱,看好病。

我的善举也得到了村里人和病人的认可和尊重。很多病人康复后,都会给我送一些土特产,比如鸡蛋、小米、红薯、蔬菜等,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推辞不掉,就收下了,然后把这些土特产分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县医院的医生也听说了我。一开始,他们对我很排斥,觉得我抢了他们的生意。但后来,有几个县医院的医生遇到了疑难杂症,治不好,就偷偷地来找我请教。我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告诉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

渐渐地,县医院的医生对我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再排斥我,反而经常邀请我去县医院交流经验,有时候还会请我去县医院会诊,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有一次,县医院接收了一个重症肌无力的病人,病情很严重,已经卧床不起了。县医院的医生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没能控制住病人的病情。他们听说了我的名气,就邀请我去县医院会诊。

我来到县医院,给病人诊断后,发现病人是因为正气亏虚、经络阻滞导致的。我根据《青龙医经》里的秘方,给病人开了一个益气健脾、温阳补肾、疏通经络的药方,还给他做了针灸。

治疗了一个星期后,病人的病情就有了明显的好转,能勉强坐起来了。又治疗了一个月,病人能下床走路了。县医院的医生都很佩服我,对我刮目相看。

“王医生,你的医术真是太厉害了!”县医院的院长握着我的手说,“以后,我们县医院还要多向你请教,希望你能常来我们医院交流经验。”

“院长客气了,”我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也有很多地方要向你们学习。”

从那以后,我经常去县医院交流经验,有时候还会给县医院的医生讲课,讲解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我的医术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1985年,县里举办了一次医学研讨会,邀请了全县的医护人员参加。县医院的院长推荐我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论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专家和医护人员都对我的论文很感兴趣,纷纷向我提问。我一一作了回答,还现场演示了针灸和推拿的治疗方法。

我的表现得到了专家和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研讨会结束后,我被评为“全县优秀乡村医生”,还获得了一笔奖金。

拿到奖金后,我心里很激动。我用这笔奖金,在村里盖了一座新的诊疗室,添置了一些新的医疗器械和草药,还免费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做了一次体检。

娘和爹都为我感到骄傲。“石头,你真有出息,没辜负我们对你的期望。”娘笑着说。

“是啊,石头,你现在是村里的骄傲,也是我们家的骄傲。”爹也笑着说。

我知道,我的成就,离不开云姨的教导,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也离不开病人的信任。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术,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

有一次,我上山去找云姨,把我最近的情况告诉了她。云姨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石头,你做得很好,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望。但你不能骄傲,要知道,学无止境,医术也是一样。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我知道了,云姨。”我点点头,“我会一直努力,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医术。”

“嗯,”云姨点点头,“还有,你现在名气大了,来找你看病的人也多了,一定要保持初心,不能因为名气大了,就忘记了自己是个农村医生,不能忘记医德。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会的,云姨。”我坚定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永远不会忘记医德。”

云姨笑了笑:“好,我相信你。以后,你不用每周都来看我了,我年纪大了,也想清静清静。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写信给我,我会给你回信。”

“好,云姨,你多保重身体。”我心里有点舍不得,但也知道云姨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很少上山去找云姨了,只是偶尔给她写封信,告诉她我的情况,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云姨也会给我回信,鼓励我,指导我。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在县里,在市里,甚至在省里,都有了一定的名气。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找我看病。

我也没有忘记云姨的教导,始终保持着一颗医者仁心,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帮助了很多人。我知道,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云姨给我的。我会永远铭记云姨的恩情,永远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医德的医生。

第六章 风波骤起

就在我的事业蒸蒸日上,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一场风波突然降临到了我的头上。

1986年的夏天,县里来了一个调查组,说是接到举报,有人反映我没有行医资格,非法行医,还使用假药害人。

调查组的人来到村里,把我叫到村委会,问了我很多问题,比如我的行医资格、医术来源、使用的草药是否经过检验等。我如实地告诉他们,我没有正规的行医资格,我的医术是一位隐居在山里的老中医教的,我使用的草药都是自己进山采的,或者从正规的药铺进的,绝对没有假药。

但调查组的人根本不信我的话,他们说我没有行医资格,就是非法行医,还说我使用的草药没有经过检验,存在安全隐患。他们还去我家的诊疗室,查封了我的医疗器械和草药,不让我再给人看病。

村里的人都很着急,纷纷为我求情:“调查组的同志,王医生是个好医生,他的医术很高明,救了很多人,你们不能冤枉他啊!”

“是啊,王医生从来不用假药,他给人看病都很认真,我们都信任他!”

“王医生是我们村的骄傲,你们不能就这么查封他的诊疗室啊!”

但调查组的人根本不听村民的求情,坚持要查封我的诊疗室,还说要对我进行处罚。

我心里很委屈,也很气愤。我辛辛苦苦学医,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我从来没有做过违法乱纪的事情,更没有用过假药害人。为什么他们就是不相信我呢?

娘和爹也很着急,娘每天都以泪洗面,爹也愁得睡不着觉。“石头,这可怎么办啊?要是不能给人看病了,我们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娘哭着说。

“娘,你别担心,”我安慰娘说,“我没做错什么,我相信调查组的人一定会查明真相的。”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我心里也没底。我知道,在那个年代,没有行医资格就是非法行医,是要受到处罚的。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之前被我治好的那个退休干部听说了我的事情,特意从县城赶来,找到了调查组的人。

“调查组的同志,我可以作证,王医生是个好医生,他的医术很高明,而且医德高尚,绝对没有使用假药害人。”退休干部说,“我之前得了一种怪病,在县医院都没治好,是王医生把我治好的。如果不是王医生,我现在可能还在病床上躺着呢。”

调查组的人听了退休干部的话,有点犹豫了。退休干部的身份不一般,他的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老同志,我们也不是要冤枉王医生,”调查组的组长说,“只是他没有行医资格,确实是非法行医,这是不符合规定的。而且他使用的草药没有经过检验,我们也不能保证其安全性。”

“行医资格怎么了?”退休干部说,“很多老中医都没有行医资格,但他们的医术很高明,救了很多人。王医生的医术是祖上传下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他使用的草药都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副作用,比那些经过化学加工的西药还要安全。”

“是啊,调查组的同志,”之前被我治好白血病的那个孩子的父亲也赶来了,“我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在大医院都没治好,是王医生用中医的方法把我的孩子治好的。王医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你们不能就这么查封他的诊疗室啊!”

越来越多的病人都赶来了,他们纷纷为我作证,说我是个好医生,我的医术很高明,救了他们的命。

调查组的人看着这么多病人为我求情,也有点动容了。他们决定再深入调查一下,看看我说的是不是实话。

调查组的人去了青龙山,找到了云姨的木屋。他们向云姨了解了我的情况,云姨告诉他们,我是她的徒弟,我的医术是她教的,我使用的草药都是经过她验证的,绝对安全有效。云姨还把祖上传下来的医书和秘方拿给调查组的人看,证明我的医术是有传承的。

调查组的人又去了县医院,向县医院的医生了解我的情况。县医院的医生都对我的医术赞不绝口,说我确实是个难得的中医人才,救了很多疑难杂症的病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调查组的人终于查明了真相。他们确认我没有使用假药害人,我的医术确实很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救了很多人。他们也认识到,在农村,像我这样的民间中医,对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调查组的人解除了对我诊疗室的查封,还给我颁发了一张“民间中医行医许可证”,允许我继续给人看病。他们还表扬了我,说我是一个有医德、有医术的好医生,希望我能继续努力,为更多的人服务。

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村里的人都为我感到高兴,纷纷来祝贺我。

“石头,太好了,你终于可以继续给人看病了!”

“我就知道,调查组的人一定会查明真相的,你是个好医生,不会被冤枉的!”

娘和爹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石头,以后可以安心给人看病了。”娘说。

“嗯,”我点点头,心里很感慨,“谢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如果不是你们,我可能真的不能再给人看病了。”

经过这场风波,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和支持。我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行医机会,每天都更加努力地给人看病,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

这场风波也让我认识到,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没有行医资格,就很难得到认可。我决定,以后要多学习,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医术,还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争取获得更正规的行医资格,让民间中医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也没有忘记云姨的教导,在给人看病的同时,还继续钻研《青龙医经》里的医书和秘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术。我还收了两个徒弟,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对中医很感兴趣,也很有悟性。我把自己学到的医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希望能把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发扬光大。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诊疗室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每天,院子里都挤满了病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都是冲着我的名气来的。我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心里很充实。我知道,我选择的这条路是正确的,我会一直走下去,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不辜负云姨的期望,不辜负病人的信任。

第七章 传承与守望

风波过后,我的行医之路更加顺畅了。有了“民间中医行医许可证”,我不再是“非法行医”,来找我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我收的两个徒弟,一个叫栓柱,一个叫狗蛋,都是村里的年轻人,老实本分,对中医很感兴趣,也很有悟性。我把自己学到的医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从认草药、记药方,到针灸、推拿,一步步地教,耐心地指导。

栓柱和狗蛋也很努力,每天都跟着我学习,认真地记笔记,反复地练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我请教。他们不仅在我这里学习,还经常跟着我进山采药,熟悉各种草药的生长环境和采集方法。

“师傅,这个是柴胡吧?”栓柱指着一株草药,不确定地问。

“对,”我点点头,“你看它的叶子,呈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根是圆柱形,表面棕褐色,这就是柴胡。它性微寒,味苦,能和解少阳、疏肝升阳……”

我一边给栓柱和狗蛋讲解草药的特征和功效,一边让他们自己辨认、采摘。山里的草药很多,我让他们多看、多闻、多摸,把每种草药的特征都记在心里。

除了认草药,我还教他们记药方、练针灸。我把云姨交给我的药方集和《青龙医经》拿出来,让他们背诵、理解。针灸是最难学的,我让他们先在自己身上练习,找准穴位,掌握进针的手法和深度。

栓柱和狗蛋都很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村外的山坡上背书、练习针灸;晚上回到家,还会继续钻研医书,直到很晚才睡觉。

在我的教导下,栓柱和狗蛋的进步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能独立给一些常见病的病人看病、开药方了。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们,说他们是“小神医”。

“栓柱,我这感冒咳嗽好几天了,你给我看看。”

“狗蛋,我这腰疼得厉害,你给我针灸一下。”

栓柱和狗蛋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认真地给病人诊断、治疗,效果都很好。我看着他们的进步,心里很欣慰,知道自己的医术有了传承。

1988年,我决定扩大诊疗室的规模。我用这些年看病攒下来的钱,在村里盖了一座两层的小楼,一楼作为诊疗室和药房,二楼作为宿舍。我还添置了一些新的医疗器械和设备,招聘了几个有经验的护士,让诊疗室的管理更加规范。

新的诊疗室开业那天,来了很多人,有村里的人,有附近村子的人,还有县城里的领导和医院的医生。大家都来祝贺我,场面非常热闹。

县医院的院长握着我的手说:“王医生,恭喜你啊!你的诊疗室越来越规范了,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为更多的人服务。”

“谢谢院长,我会的。”我笑着说。

新的诊疗室开业后,我更加忙碌了。每天都有很多病人来找我看病,我不仅要给病人诊断、开药方,还要指导栓柱和狗蛋,管理诊疗室的日常事务。

虽然很忙,但我还是没有忘记学习。每天晚上,我都会抽出时间,钻研《青龙医经》里的医书和秘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术。我还经常去外地参加医学研讨会,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把它们融入到中医治疗中,提高治疗效果。

有一次,我去北京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中医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我遇到了很多知名的中医专家,他们的学识和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还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医治疗癌症的论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很多专家都对我的论文很感兴趣,纷纷向我提问。我一一作了回答,还和他们交流了中医治疗癌症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医学知识,还结识了很多同行,扩大了自己的人脉。

回到村里后,我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临床治疗中,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癌症病人在我的治疗下,病情都得到了控制,有的甚至完全康复了。

我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还吸引了一些国外的病人。有一次,一个美国的病人,得了肺癌,在国外治疗了很久,都没有好转。他听说了我的名气,就特意从美国赶来,找我看病。

我给这位美国病人诊断后,发现他是因为长期吸烟,加上环境污染,导致肺热郁结,气血瘀滞。我根据《青龙医经》里的秘方,给他开了一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方,还给他做了针灸和推拿。

治疗了三个月后,这位美国病人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肿瘤缩小了很多。又治疗了半年,他的病完全康复了。

“Dr. Wang, you are amazing! Thank you so much!”美国病人激动地说,还给我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中医神奇,妙手回春”。

这件事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国外的病人都慕名而来,找我看病。我的诊疗室也成了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诊疗机构。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我还是那个从王家庄走出来的农村青年,还是那个跟着云姨学医的徒弟。我始终牢记云姨的话,医德为先,无论病人是富贵还是贫穷,我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

我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免费给贫困地区的病人看病、送药,为他们普及健康知识。我还捐款修建了村里的学校和养老院,帮助村里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村里的人都很尊敬我,把我当成了村里的榜样。他们经常说:“石头是个有良心的人,没有忘记本。”

娘和爹也为我感到骄傲。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很硬朗。娘每天都会给我做我爱吃的饭菜,爹也经常到诊疗室来看看,帮我招待病人。

我也经常上山去看望云姨。云姨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了,但她还是每天都在山里采药、研究医术。每次我来看她,她都会问我诊疗室的情况,问我徒弟的学习情况。

“石头,你做得很好,”云姨说,“你的医术越来越高明了,也把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发扬光大了。我很欣慰。”

“云姨,这都是你教我的,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感激地说。

“不用谢,”云姨笑了笑,“你是个有悟性、有医德的孩子,这些都是你应得的。以后,我就放心了,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在你手里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已经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栓柱和狗蛋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了知名的中医医生,我的诊疗室也交给了他们打理。

我和老伴小丽(就是当年隔壁饭馆的服务员)也退休了,过着悠闲的日子。每天,我都会在院子里种种花、养养草,看看医书,有时候还会给村里的老人免费看病。

我的儿子陈念林也长大了,他没有继承我的医术,而是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但他经常会来看我,听我讲当年进山采药迷路、被云姨救了的故事,听我讲学医、行医的经历。

“爹,你当年真是太勇敢了,要是我,肯定早就吓哭了。”儿子笑着说。

“那时候也是没办法,家里穷,爹也是被逼无奈。”我笑着说,“不过,也多亏了那次迷路,我才能遇到你云姨,学到这么好的医术,帮助了这么多人。”

儿子点点头:“爹,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我看着儿子,心里很欣慰。我知道,我的精神和品德,也会像我的医术一样,传承下去。

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带着家人,去山里给云姨上坟。云姨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她的坟就在她当年住的木屋旁边,周围长满了青草和草药。

我跪在云姨的坟前,磕了三个头,心里默默地说:“云姨,我来看你了。你教我的医术,我已经传承下去了,我也帮助了很多人。你放心,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我一直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医德的医生。”

风吹过山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云姨在回应我。

回望过去,1981年的那次进山采药迷路,就像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那次迷路,我可能永远都是那个在土里刨食的农村青年,永远也不会遇到云姨,不会学到这么高深的医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云姨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医术,还有做人的道理。她让我明白,医者仁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忘记医德。她让我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虽然云姨已经不在了,但她的精神和医术,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活在我的徒弟们的心里,活在所有被我帮助过的人的心里。

我会永远铭记那段在深山里跟着云姨学医的日子,永远铭记云姨的恩情。我会继续守着这份传承,守着这份初心,直到生命的尽头。

来源:三杯续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