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11个城市竞选首都,为什么北京力压南京胜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5:56 1

摘要:首都是一个国家命脉所系的地方,也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在古时候,许多王朝的国号,一般都来自于建国者爵位的封地,比如汉朝的“汉”来自刘邦的“汉中王”,唐朝的“唐”来自李渊的“唐国公”。许多爱读史的人会发现,一个王朝的陷落往往是以首都的陷落为标志,这不仅仅是因为首都

首都,是天下第一城。

首都是一个国家命脉所系的地方,也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在古时候,许多王朝的国号,一般都来自于建国者爵位的封地,比如汉朝的“汉”来自刘邦的“汉中王”,唐朝的“唐”来自李渊的“唐国公”。许多爱读史的人会发现,一个王朝的陷落往往是以首都的陷落为标志,这不仅仅是因为首都是皇帝所在,更是因为首都一般是兵马粮草最多的地方,一旦首都沦陷,就再无起兵可能。

周朝建立后,多次迁都,导致政治格局十分动荡。秦朝建立之后,有鉴于此,便以秦国旧都咸阳为都,确保中央集权的开始。汉朝灭亡残暴不仁的秦朝之后,也选择定都在当时全国最为强盛的关中平原,在咸阳以东定都,便将之更名为“长安”,寓意“长治久安”,直到今天,西安都依旧藏着一个旧时的长安梦。

而单看地理位置,当时的长安的确是天下雄盛之都,渭水流经、土地平坦、三秦相护,东联中原,西交凉州,定都于此的汉唐也最以豪放恢弘为盛。

事实上,首都选址可不是儿戏,它往往代表着一个政权能否长治久安,因此首都必须建立在人口充足、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和山川永固之地。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名城,如西安、洛阳、北京、安阳、南京、开封、太原、成都、杭州等,其中,北京、南京、洛阳、西安更是四大古都,啸聚龙虎之气,钟灵毓秀。

冷兵器时代,封建王朝定都往往第一考虑的还是地形,西安有渭河平原和秦川庇佑,北京背山带海,洛阳有洛水浇灌,南京则扼守长江,这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相较之下,两宋之都开封和杭州就因为无险可守,终其一朝,都时刻面临着巨大的安全焦虑。

今天的中国有“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其中只有北京是古都,但其实,四大古都中,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是最短的,除了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定都于此,此前的北京一般都作为割据政权的都城。然而,北京是沟通中原与东北的门户,丢了北京也就代表中原无险可守,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这里,最典型的例子还是北宋,因为燕云十六州丢了,宋朝再无开疆拓土之力。

而北京站在了一个巧妙的历史节点,它第一次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是从元朝开始。元朝由蒙古黄金家族建立,蒙古人有许多都城,北京是大都,在忽必烈脱离蒙古帝国自立后北京成为唯一的都城。蒙古人的想法很简单,定都北京,不用深入中原,也可以掌控中原。明朝建立之后,尽管朱元璋定都南京,但依旧把北京视作重镇,派遣四子朱棣镇守。后来,朱棣从此起兵,无往不利,南下可以打通淮海、江南,东进可以扼守山海关,西出也可以深入漠北。

清朝定鼎之后,也是建都于此,方便控制全国,北京的优势自此显现出来,那就是它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唐宋以前中国都城是在东西之间徘徊,主要表现为定都西安的政权和定都洛阳的政权之间拉锯,那时南方不够发达,中国主要的文明区域就位于关陇和中原,如北周对抗北齐、李唐对抗隋朝。而等到宋朝之后,关中地区因为战乱干旱逐渐衰落,中国的政治格局转移到了南北方向,此后就在北京和南京之间摇摆,特别是北方蒙古、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又施加了巨大的边防压力,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有限,如果定都南京,军事力量会被集中在江南,势必会导致边境军事防线空虚,所以朱棣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蒙古袭扰,选择了定都北京。

事实上,四大古都正好代表着四个方向的中华文明扩张史,除了洛阳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也就是中原之国,北京代表着中华文明向北延伸的足迹,西安象征着是向西开拓的步伐,南京则是打开广袤南方和海洋的征程,随着中国的概念不断扩大、民族越来越多,洛阳也就不再可以承担首都的功能。

本质上,首都的定位是由国土格局直接决定的,在元代之前,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有三大地点,其一是西北的西安,其二是中原腹地的洛阳、开封,其三就是江南的南京、杭州,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封建王朝很难打通西域、东北、蒙古、青藏,那么首都的位置就代表着可以最大限度获取资源的可能。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史,这句话并不夸张,从首都位置就可以看出,自夏至清,历朝历代无数个政权,超过一半都建都在河南境内,洛阳是最多的。不过洛阳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名气不下于长安的一个,的确在华人世界、东亚儒家文化圈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日本古都京都的别称就叫“洛阳”,新加坡有洛阳大伯公宫,马来西亚有洛阳印务局,泰国的国际皇家寺庙就设立在洛阳。

定都西安,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长安,是因为挟持关中的需要,三秦大地素有龙虎之气,北通漠北、西接河西、东连中原、南扼川藏,潼关镇守、凤翔屏障,又有渭水流经,沃野千里,保障了充足的粮食、兵源,可以第一时间对西北、中原等地的情况做出反应,缺点就是随着经济中心东移、南移,加之各种少数民族崛起,安史之乱后,长安已经多次陷落于吐蕃、回鹘、突厥之手,白居易的《西凉伎》就写道:“如今边关在凤翔”,失去了对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河谷地的控制,长安就是一座不设防城市。

同理,洛阳、开封这些古都,都是因为河南中原在古代作为中国经济重心,有充足的人口和钱粮,而中原本身无险可守,短板极大,如果定都中原,周边的缓冲区就会越来越小,北宋年间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中原基本一马平川;加上经济重心在宋代便逐渐南移,中原虽然人口依旧不少,但经济一落千丈,定都洛阳、开封是自讨苦吃。

至于杭州、上海,基本都只能说是短命政权的所在地。南宋基本只能防御,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这是因为当时的宋高宗赵构方便从海上跑路,才定都于此。

南京比较值得说道说道,这里也曾经是六朝古都,金陵素有龙虎气,扼守长江,坐镇江南,无论南京是不是首都,都和北京一样是地区性的重镇,也是事实意义上的“两京”之一。气候好、经济好、交通好,只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太过东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首都必然要照顾到各个地区、各族人民的需求,定都南京就代表着放弃汉地十八省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在民国时期显而易见,从孙中山到蒋介石,都无力控制西北、华北、东北、西南乃至广东、福建的军阀,对这些地区的失控程度极其有限。

中国不是联邦制国家,不可能像西方那样搞一个纯粹的“行政首都”,中国的首都必须要考虑到政治、地理、经济、人文、军事甚至是历史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元明清是中国最后三个连续性的封建王朝,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北京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因为只有北京可以确保中华民族版图的完整性。

值得一说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作为一个安徽人,也作为灭亡了蒙元的汉族皇帝,他选择江南腹地的南京无可厚非。但这也导致明朝无法打通西北、西南、东北、漠北四个大方向的疆域,为了补救,朱元璋设计了藩王制度,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去就国镇守一方,拱卫中央,但也直接就是开了历史倒车,回到了周朝,这些所谓的藩国,比如北京、太原、开封、西安,事实上就如同“联邦首府”,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

能控制中原,控制不了东北、西北的封建王朝都会定都洛阳;能控制西北、中原的,控制不了东北、西南的,会定都西安;控制不了中原、西北、东北、西南的,就会定都南京;综合来看,北京是可以同时控制东北、西北、中原、华南、西南的唯一选择。

在中国目前南强北弱的格局下,定都北京也是一种平衡。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在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海权的意义,那么北京依托靠海的天津也算是一种补充,相较之下,西安、洛阳等传统古都深居内陆,已经不合时宜。

朱棣夺权之后,迁都北京,固然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他是政变上台的,他的资源主要都集中在北京,但这也是他出于全国战略的一个决定,定都北京可以保持对漠北、辽东的军事控制,不过在当时的情况来说,北京太北,被打到城下也是常事。

南京、杭州、广州从地理位置上看都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首都,新中国是大一统气象,定都江南不太合适;西安也太偏,且深居内陆,可以作为西部重点城市,但作为首都已不合时宜,毕竟从宋代开始,西安已经不再成为建都的首选;洛阳、开封位于中原腹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况且河南经济情况不佳,贸然定都于此,会出大问题;上海经济虽强,但首都必须要端庄稳重,不合适;武汉四通八达,可辐射范围有限,也不合适。

1949年建国前夕,其实中央有11座城市的候选名单:北京、南京、重庆、哈尔滨、西安、延安、洛阳、开封、上海、成都、广州。经过一系列角逐,只剩下北京、南京、西安和上海四个选择。

南京是国民政府故都,政治纠纷多,而且定都南京,不便和工业发达的东北地区交流;西安地理太偏。上海只适合作为金融中心而不适合作为首都,上海的崛起完全是时代使然,19世纪末的时候,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导致南京、杭州、苏州等多座城市衰落,外有英法美殖民者在上海开辟租界,使得上海以极其可怕的速度发展起来,并逐渐跃居中国第一大城市。

在经过了审慎的考虑之后,中央政府终于将古都北平提升为“北京”,并以此为首都。事实上,早在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之后,中央便有了以北京作为首都的意向,因此才极力要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给共和国留下一个完整的首都。

傅作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后率军投诚,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建国之初,东北、华北形势已经稳定,东北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河南、山东是全国的农业基地,华南、西南、西北情况还不明朗,可以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只有北京。同时,当时全国可以承担首都功能的城市只有北京和南京,南京尚未解放,而和平解放的北京又没有遭受战火荼毒,有充足的物资、完整的基建、便利的交通,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眼看大势已去,在多方斡旋之下,华北地区总司令傅作义率领25万军队向我方投诚,促使北平和平解放,为新中国定都北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时的北平,名家荟萃,文化历史积淀深厚,还有北大、清华、燕大等名校,作为首都又有故宫、天坛等历史遗址,是不二之选。

北平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

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央最后从历史、文化、政治等角度出发,确定以北平作为首都,一是它有足够的历史人文积淀,二是它地处关内交通好。并且,北平作为明清两朝的故都,经济实力较好,人口也多,长期作为首都使得北平没有深厚的地方主义,新中国可以拥有一个发展较为完全的城市,而如果选择南京、西安这些城市,则要面临关中和江浙的地方之争,而且解放时间相对较晚,不适合进行一系列政治协商活动,因此北平是最好的选择。

只有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都城的时间最久,也证明了只有北京可以承担大一统王朝的都城职能,那么,看来看去,也只有元明清的三朝古都北京最合适了,外有京杭大运河连通南北,也沟通东北华北、眺望中原西北;内有行政、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多种强项,中国首都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毕竟历史不会骗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如今的中国南方人口更多、经济更强、气候更好、交通更发达,首都却依旧要放在北方,其实恰恰因为南强北弱,首都才要放在北方,这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原则。建都北方,往小了说是平衡南北,就像明清需要开科举南北榜;往大了说,是巩固中国广袤国土,坐镇天下。

定都北京,是最好的选择,北京似乎就是作为首都而存在的城市。

来源:王光之话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