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看到战俘所,以为是学校,吵着要进去学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6:04 1

摘要:“战俘住得比工人还好?”——1953年5月,重庆松林坡,百把市民把战犯管理所当成干部学校,围在门口吵翻天,直到瞄见王陵基那张熟脸才噤声。别急着骂“优待罪人”,看完账本再开火。

“战俘住得比工人还好?”——1953年5月,重庆松林坡,百把市民把战犯管理所当成干部学校,围在门口吵翻天,直到瞄见王陵基那张熟脸才噤声。别急着骂“优待罪人”,看完账本再开火。

那会儿工人月薪30块,战犯一天伙食费0.8块,一个月24块,确实高。可这笔钱不是白给:他们得下地种菜,年产2万斤,卖菜钱反哺国库;得进厂参观,看完30万吨轧钢车间,沈醉在日记里写“腿软”,原来国民党搞了半辈子没弄出的重工业,共产党三年就冒烟。最绝的是“视觉冲击疗法”,把昔日省主席、军统头子拖到发电厂、医院新楼前打卡,让他们亲眼见“焦土”怎么变火炬,比训话一万句管用。

群众误会也不是第一次。1951年冬,附近小学组织参观,学生指着徐远举喊“解放军叔叔”,老师慌忙捂嘴,场面尴尬又微妙。管理所干脆把围墙刷成灰白,写“改造第一”四个大字,才慢慢没人认错。数据里藏细节:94名将官最终全签认罪书,特赦后没人再拉杆子,比起“关到死”,这买卖划算。

说到底,中共玩的是“面子工程+里子工程”——面子给肉菜,里子给震撼;先喂饱,再喂成就,最后喂道理。刘伯承那句话听着像标语,细想是成本核算:一颗子弹五分钱,一场暴乱烧掉的工厂值3.7亿,还是“以德报怨”便宜。

网友评论 “0.8元一天?我爷爷当年在101钢厂烧锅炉,一个月才28块,气得他喝酒骂娘。可后来特赦名单贴出来,他瞄见‘王陵基’三个字,闷了半晌说:‘算了,菜是他们种的,钢是他们看的,老子认了。’”

来源:历史新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