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停核事实核查,AI化身搅局大选,信息时代真相难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00:27 1

摘要:2025年1月,美国科技巨头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扔出个大新闻。他宣布要终止搞了九年的第三方事实核查项目,以后改用X平台的“社区注释”模式,连保护LGBTQ加用户的政策也一起取消了。

2025年1月,美国科技巨头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扔出个大新闻。他宣布要终止搞了九年的第三方事实核查项目,以后改用X平台的“社区注释”模式,连保护LGBTQ加用户的政策也一起取消了。

这消息一出来,新闻从业者、人权组织还有研究人员都坐不住了,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沃尔克・图尔克直接警告,放任网络仇恨言论和有害内容,迟早会引发真实世界的麻烦。Meta这波操作可不是一时兴起,早有内部报告点出了问题。

2019年一份泄露的Facebook内部文件就承认,平台上的仇恨言论、分裂性政治言论还有不实信息,正在影响全球社会。

更关键的是,这些内容能泛滥,和平台的核心产品机制分不开,比如病毒式传播、内容推荐这些功能,其实都是在给有害言论推波助澜。

第三方事实核查项目虽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能拦住不少明显的虚假信息。现在Meta说停就停,改用所谓的“社区注释”,说白了就是把审核责任推给普通用户。普通用户既没有专业的核查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这种模式根本没法替代专业核查。

本来以为平台会想办法优化审核机制,但后来发现他们只是想节省成本,毕竟之前九年的事实核查项目,Meta投入了数十亿美元。Meta的这个决定,已经不是第一次暴露平台的逐利本质了。之前缅甸罗兴亚种族灭绝事件中,Facebook就被指认助长了仇恨情绪。

当时Facebook在缅甸几乎等同于互联网,大量针对罗兴亚人的仇恨言论在平台上扩散,而平台没有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直到事后才封禁了军方账户。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利亚,这些地方的种族暴力,都能在Meta的平台上找到不实信息推波助澜的痕迹。

不实信息的扩散,其实和平台的激励机制脱不了干系。平台会给点击率、点赞量高的帖子更多曝光和金钱回报,而极端、煽动性的内容往往更容易获得高互动。

有研究发现,少数重度用户就能贡献大量的虚假标题,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却能对整个信息生态造成很大影响。如此看来,平台只要还把流量放在第一位,不实信息就很难被彻底遏制。平台放任不管,算法又在背后“添乱”,我们的信息环境正在被一步步扭曲。

算法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影响力却大得很。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的内容,其实都是算法筛选推荐的。

算法会根据我们的浏览记录、互动行为,不断推送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信息茧房。你看到的都是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慢慢就和不同观点隔绝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算法特别偏爱那些能引发道德义愤的内容。这类内容传播力最强,能给平台带来更多流量。

有研究显示,TikTok的算法会从反跨性别视频开始,慢慢把用户引向极端右翼暴力内容,里面还包含种族主义、厌女症这些有害信息。

这就像一个“偏见的入口”,用户一旦踏入,就可能被一步步激进化。YouTube的问题也没好到哪去,曾经被称为“激进化引擎”。

就算到现在,它的推荐算法还在出问题,有报道说YouTubeKids板块,竟然会把年轻观众引向涉及饮食失调的内容。

2025年德国大选前夕,研究人员还发现,跨平台的社交媒体信息流明显向右翼倾斜,算法对政治生态的干预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不实信息一旦通过算法扩散,造成的伤害很难挽回。国际非营利组织“第一稿新闻”就说过,错误信息一旦进入大脑,想清除掉特别难。

就算这些信息几分钟、几小时内被删除,危害也已经造成了而且更正声明的关注度,往往远不如原始的虚假信息,就算有人看到了,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

算法还没理清,AI又成了新的麻烦。2024年印尼大选,前候选人普拉博沃就靠生成式AI打造的可爱数字化身,在TikTok等平台圈了不少粉。

这些AI化身帮他重塑了公众形象,成功转移了大家对他严重侵犯人权指控的关注,最后还赢得了总统选举。他的团队用AI生成的卡通形象,在TikTok上获得了上百亿次播放,帮他拿下了大量年轻选民的选票。

AI的作用不止于此,还成了信息操控的工具。委内瑞拉的媒体上,充斥着AI生成的亲政府信息,记者们因为面临监禁威胁,只能用AI化身来保护自己的身份。

2023年自由之家的报告也指出,自动化系统让政府的网络审查变得更精准、更隐蔽,虚假信息传播者也在利用AI生成的图像、音频和文本,让真相更容易被扭曲。

技术本身没有对错,但使用技术的方式和背后的权力结构,决定了它会带来救赎还是伤害。现在越来越多人不靠传统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年轻人更是主要从社交媒体上看新闻。

有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社交媒体信息的信任度,已经和国家级新闻媒体差不多了。但与此同时,相信新闻的人越来越少,不到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多数时候会信任新闻。

Meta终止事实核查、算法推送极端内容、AI被用来操控选举,这些事都说明技术已经不是中立的工具了。它成了一个放大器,让边缘群体既能通过网络找到归属感,也可能成为仇恨言论和算法歧视的受害者。

技术的红利和伤害,从来都不是均等分配的,那些本就处于边缘的人,往往要承担更多风险。技术能凝聚力量,也能成为压迫的工具。这大概就是信息混乱时代最核心的问题。

平台不能只盯着流量和利润,政府需要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政策,我们每个人也得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你平时是怎么判断网上信息真假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方法。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