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造谣但不赔偿!BBC恶意剪辑又被抓,抹黑特朗普煽动国会山骚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15:00 1

摘要:这部本应秉持纪实原则的作品,却在核心片段上动了“手脚”,制作团队将特朗普2021年1月6日的演讲进行了精心拼接,把两段相隔50多分钟的内容强行组合,再搭配国会山骚乱的画面,制造出特朗普“煽动暴力”的虚假印象。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谁能想到,号称“客观公正”的西方老牌媒体BBC,会因为一段恶意剪辑的视频陷入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一边是铁证如山的造假事实,一边是“道歉不赔钱”的强硬姿态,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共广播机构,为何敢公然扭曲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演讲,还拒不承担全额赔偿责任?

事情的导火索要追溯到2024年10月28日,BBC旗下知名时事栏目《全景》播出了一部名为《特朗普:第二次机会?》的纪录片。

这部本应秉持纪实原则的作品,却在核心片段上动了“手脚”,制作团队将特朗普2021年1月6日的演讲进行了精心拼接,把两段相隔50多分钟的内容强行组合,再搭配国会山骚乱的画面,制造出特朗普“煽动暴力”的虚假印象。

根据BBC内部举报备忘录披露,纪录片中呈现的关键片段里,特朗普看似连续说道“我们将走向国会大厦,我会和你们在一起,我们要战斗,要拼死战斗”,随后镜头直接切换到支持者向国会山行进的场景,全程未说明画面和言论均经过编辑调整。

但真实的演讲场景与BBC呈现的完全不同,在原始录音和视频中,特朗普在提到“走向国会大厦”时,明确呼吁支持者“以和平而爱国的方式让你们的呼声被听见”,而“拼死战斗”的表述则出现在演讲进行54分钟后,针对的是选举舞弊议题,与国会山行进毫无关联。

这种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法,直接抹去了特朗普演讲中核心的和平诉求,刻意将其与国会山骚乱事件绑定,给这位现任美国总统贴上“暴力煽动者”的标签。

消息曝光后,相关完整演讲与剪辑片段的对比内容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网友纷纷指责BBC的操作是“教科书级别的造谣”,而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更是直接将BBC定性为“彻头彻尾、百分之百的假新闻媒体”。

面对越来越清晰的造假证据,特朗普团队迅速采取行动,2025年11月9日,特朗普的法律团队正式致信BBC,提出三点明确要求:全面撤回涉事纪录片、公开道歉、作出合理赔偿,否则将提起诉讼,索赔金额高达10亿美元,回应期限设定在11月14日。

特朗普本人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频道采访时强调,自己有义务追究到底,不能任由媒体随意编造谎言,他的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也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相关报道,批评英国“假新闻记者”与美国同行一样不诚实。

除此之外,特朗普还在多场公开活动中反复提及此事,将其作为“主流媒体打压保守派”的典型案例,引发大量支持者共鸣,进一步推动事件发酵。

不过,法律人士分析指出,特朗普的索赔之路可能面临多重障碍,在英国,此类案件的诉讼时效仅为一年,而涉事纪录片去年10月已播出,起诉时效两周前已到期。

即便突破时效限制,英国高等法院同类案件的判赔金额通常不超过13.2万美元,与10亿美元的索赔额相去甚远,若选择在美国起诉,同样存在难点。

BBC的涉事节目并未在美国播出,其流媒体服务也未向美国观众开放,难以证明节目内容对特朗普的声誉造成实际损害,这些法律层面的现实问题,或许成为了BBC拒绝赔偿的重要底气。

在舆论压力和内部调查的双重作用下,BBC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起初,BBC管理层还试图辩解,称剪辑属于“行业常规操作”,无意误导观众,但随着内部备忘录曝光、高层辞职压力增大,最终不得不低头。

11月13日,BBC正式发表声明,由董事会主席萨米尔·沙阿单独致信白宫,代表个人及公司就剪辑不当一事道歉,同时宣布所有平台将不再重播这部纪录片。

但对于赔偿要求,BBC态度坚决,发言人明确表示“尽管对编辑方式深表遗憾,但强烈认为不存在提起诽谤诉讼的依据”,彻底摆出“道歉不赔钱”的姿态。

这场风波已给BBC带来沉重打击,11月9日,BBC总裁蒂姆·戴维和新闻部门首席执行官德博拉·特尼斯双双宣布辞职,成为事件中首批担责的高层。

戴维在辞职声明中承认BBC“犯了一些错误”,自己需承担最终责任,特尼斯则表示,持续的争议已损害BBC声誉,责任在己。

蒂姆·戴维 (右)与黛博拉·特内斯

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社交媒体上痛斥BBC“丢人现眼”,影子文化大臣奈杰尔·哈德尔斯顿直言这是BBC“最令人惊愕的失实案例”之一,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莉萨·南迪更是指出,BBC还面临“报道棘手问题时存在系统性偏见”的严重指责。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剪辑门”并非BBC首次出现类似问题,这家自1922年成立以来便标榜“客观中立”的媒体,早已劣迹斑斑。

2022年,BBC《新闻之夜》栏目就曾因拼接特朗普演讲遭到嘉宾当场质疑,日前,BBC还在调查针对其不当剪辑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演讲的指控,回溯历史,1995年BBC《全景》栏目主持人马丁·巴希尔用伪造银行账单的欺骗手段获得戴安娜王妃专访,事后被独立调查证实。

2023年,多名BBC记者公开指责公司在巴以冲突报道中偏向以色列,未能保持中立。而在对华报道中,BBC更是频繁使用“阴间滤镜”、伪造证据、剪辑拼接等手段,炮制所谓“强迫劳动”“涉港暴力”等虚假新闻,多次被中国外交部点名批评。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评价一针见血,她指出BBC等西方媒体长期善于“颠倒黑白”,以工业规模化方式制造假新闻,政治指令与编辑花招已成为假新闻的主要驱动力。

《纽约时报》也直言,此次事件让BBC陷入了数十年来“最严重危机”,而《华尔街日报》则称,就媒体危机而言,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了。

作为英国“软实力”的重要象征,BBC的公信力早已在一次次造假中不断流失,相关民调显示,近年来BBC在英国公众中的信任度持续下跌,“虚假信息传播”成为主要原因。

从事件本质来看,BBC的恶意剪辑绝非简单的“编辑失误”,而是将意识形态凌驾于新闻伦理之上的刻意操作,当媒体放弃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为了特定政治目的或流量刻意扭曲事实,不仅会损害个体的声誉与利益,更会破坏整个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动摇公众获取真实信息的基础。

此次BBC“道歉不赔钱”的做法,看似保全了短期利益,实则进一步暴露了其缺乏担当的本质,只会加速自身信誉的破产。

归根结底,新闻报道的自由从来不是偏见与谎言的通行证,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其他被恶意抹黑的对象,都有权要求造假媒体承担应有责任。

而对于BBC这样的老牌媒体而言,若继续执迷于意识形态操弄,无视职业操守与公众信任,最终只会在国际舆论场上逐渐边缘化。

这场“剪辑门”风波不仅是对BBC的一次深刻教训,更是对全球媒体行业的重要警示,唯有坚守真实与公正,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尊重与信赖。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