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冬过后,寒意渐浓。武都区马街镇路家那村村民路缠得家的院子里却暖意融融。这天,几位村民像往常一样搬着小板凳围坐一圈,晒着太阳拉家常。话题兜兜转转,又落到今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暴洪——危急关头,路缠得敞开家门,一碗热饭、一间暖屋,为村里老人筑起最坚实的港湾。
立冬过后,寒意渐浓。武都区马街镇路家那村村民路缠得家的院子里却暖意融融。这天,几位村民像往常一样搬着小板凳围坐一圈,晒着太阳拉家常。话题兜兜转转,又落到今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暴洪——危急关头,路缠得敞开家门,一碗热饭、一间暖屋,为村里老人筑起最坚实的港湾。
“在今年汛期下暴雨的时候,我就把村里的乡亲尤其是老人接到家里,食宿统统都免费,只要保证大家的生命安全,其他都是次要的。”路缠得说。
今年7月3日,武都区遭遇洪涝灾害,强降雨让河水暴涨,部分村民的老旧房屋出现漏雨、墙体开裂的情况。路家那村坐落在全区228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每逢汛期暴雨,山体滑坡、房屋进水风险陡增。
险情来临前,村里的预警员就通过巡检预警广播站播报了预警信息,区里的临灾预警“叫醒叫应”机制也及时启动,但路缠得始终放心不下村里的邻里。自从几年前自家新房建成后,他就默默把“汛期帮乡亲”当成了自己的事,于是他二话不说,挨家挨户敲门劝说,把邻居们都接到自家新房,还让家人提前买好米、面、蔬菜,支起大灶生火做饭,确保乡亲们能吃上热饭、睡上安稳觉。
马街镇路家那村村民白月儿感激地说:“缠得的人品有口皆碑,下暴雨就主动让我们到他家去,生活上也给我们安排得妥妥当当,大家打心底里感谢他。”
在这场暴洪灾害中,武都区累计紧急避险转移17574人,路缠得的农家小院,正是全区无数个“临时安置点”中最温暖的一个。这份挺身而出的担当,源于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过往——当年路缠得修新房时,全村人都主动上门搭把手,这份情谊他一直铭记于心,如今便化作了汛期里对乡亲们最坚实的守护。
如今,汛期的风雨早已远去,但路缠得家的小院依旧是村民们爱聚集的地方。他的善举就像一颗种子,在村里扎根发芽——现在村里不管谁家有难处,大伙都会主动搭把手;遇到天气变化,邻里间也会互相提醒注意安全,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在村里悄然盛行。
马街镇路家那驻村干部陈云说:“路缠得不求回报,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带来了村里风气的‘大’改变,互帮互助的人更多了,邻里的关系也更好了,我们为他点一个大大的赞!”
一场暴洪,见证了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扎实成效,也见证了一位普通村民的担当;一间农房,温暖了一村乡亲,也彰显了“邻里守望”的乡村温情。在武都区筑牢防灾减灾安全防线的路上,正是无数个像路缠得这样的人,用最朴素的行动,让暴雨冲刷后的山乡情谊愈发醇厚绵长。
来源:陇南武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