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这种「白手起家式」( Rags-to-riches )的精英故事并非没有代价,它助长了人们对不同群体间历史不平等现象的接受和认可 。例如,当人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精英统治的社会中时,他们就不太可能支持减少收入不平等的政策,使资源向那些已经拥有最多财富的人倾斜
最近,世界知名统计机构盖洛普与世界卫生峰会联合发布了《2025世界情绪健康报告》。
今天人们面临的主要情绪问题是什么,为何困惑和痛苦,幸福又来自何处?「孤独」问题有解吗?「优绩主义」还奏效吗?
我们选取了一些2025年的最新研究和报告,为你剖析现代人共同面临的情绪处境。
你可以看到:
▨ 2025世界情绪健康报告:我们比10年前更痛苦了
▨ 「优绩主义」对我们隐瞒了什么?
▨ 一项解决「孤独」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直以来,精英主义叙事的核心口号是: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这种理念有强大的吸引力。
但这种「白手起家式」( Rags-to-riches )的精英故事并非没有代价,它助长了人们对不同群体间历史不平等现象的接受和认可 。例如,当人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精英统治的社会中时,他们就不太可能支持减少收入不平等的政策,使资源向那些已经拥有最多财富的人倾斜。
但为什么那些被精英主义困住的人依然相信这套理论,并依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呢?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如何讲述和理解精英故事,影响了人们对精英主义的看法。
研究发现,「白手起家式」的励志精英故事的确能显著提升人们的精英主义信念,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无论是以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接触此类故事,都会 使人们倾向于通过精英主义信念进行系统合理化,将失败归因于个人努力,并接受或认可剥削行为。
研究者还发现,这类负面社会后果在社会阶层固化、流动困难的条件下更为明显。也就是说, 在一个社会流动性较低的环境中,人们更有可能相信「努力」的价值,更有可能用精英主义叙事来为现有体制辩护,并更加努力地鞭策自己。
但精英主义叙事的影响并非不可改变,研究者发现 如果以非精英主义的方式解读此类故事, 比如全面地看待环境、社会、家庭、机遇等客观因素,而非过分关注个人努力,就可以减少这些影响。
人们如此坚定地沉浸于精英主义叙事,一方面是因为当人们深深地代入到某个故事中时,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会明显降低,更容易被故事中蕴含的信念和价值观所说服;另一方面,人们倾向于通过维持现状来以减少不确定性和威胁感,以获取心理上的慰藉,即使现状并不公平,并且对自己和群体不利。
同时,在解释行为时,内在因素(个人努力)比外在因素(如资源、背景)更容易被想到, 从「努力」到「成功」的叙事构筑了一条简单明了并且易于理解的因果链条,这让人们在认知上更容易接受。
而它的反面,强 调 「成功部分取决于个人的贡献,同时也承认个人所处的环境越有利,其努力就能获得更大的回报来实现」 这一点,则有可能传递出一种「无论多么努力都有可能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功」的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们的积极性。
然而这种解释打破了精英主义信念中过于简单的因果模型,能提高人们对公平导向政策的支持,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反而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发展。
02
心理健康危机和孤独感的浪潮几乎席卷了每一个年轻人,是什么在阻止人们建立有意义的社会关系?
一项新研究发现,除了社会原子化、社交网络发展等因素之外,另一个问题出现在认知层面—— 年轻人系统性地低估了同龄人的同理心,他们不相信别人真的关心自己。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对 5000 多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同理心感知差距」,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很友善,但他们仍会认为周围人的共情能力和关怀程度低于自己,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平均低估同伴的共情能力23.9% 。
「同理心感知差距」这一悲观信念导致社交风险回避,于是学生们避免与他人产生互动、拒绝自我暴露,最终错失社交机会,强化了社交孤立,而因此产生的孤独感又进一步验证了最初的悲观信念,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了更多的心理健康风险(如痛苦、抑郁)。
而 那些认为同伴更有同理心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朋友也更多。
随后研究者尝试了多项干预措施,以纠正学生对同伴关心程度的错误看法从而打破这种循环,并帮助他们彼此建立联系。其中一项成功的干预是在学生宿舍开展海报宣传活动。
研究者基于上一季度收集的真实统计数据制作了海报,向学生们展现了同伴们真实的共情能力水平,比如「 95% 的学生愿意帮助情绪低落者」,这些简单的信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未经过宣传的学生相比,看过海报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更有同理心。
他们也主动发起了更多结果不确定的社交互动,例如主动与不认识的同学搭讪,或者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困境。
另一项成功的干预措施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发送一系列提示。学生们收到了一些关于如何与同龄人建立联系的实用建议,例如赞美陌生人或主动联系许久未联系的朋友。三周后,研究者发现他们走出舒适区并与他人接触的可能性提高了近 90% 。
出于一种自我保护与损失厌恶,人们对社交活动中的负面反馈更加敏感,并且容易根据这些负面反馈形成对社会特质(如同理心)的笼统评价,最终产生整体性的认知偏差。
「同理心感知差距」是一道可被拆除的认知壁垒,只需要微小的社交冒险就能打破因偏见产生的恶性循环。
这个世界也许并没有那么冷漠,只是它的温度被低估了。
近期,世界知名统计机构盖洛普与世界卫生峰会联合发布了《2025 世界情绪健康报告》。
盖洛普在过去二十年中,在 144 个国家进行了 145000 次访谈,采用由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前主任哈德利·坎特里尔 ( Hadley Cantril ) 开发的量表,让受访者通过对笑声 、愉悦感、他人尊重、 愤怒 、担忧和压力等感受进行评分来评估自己的幸福感水平。
1. 整体来看,全世界的负面情绪依然高涨影响健康结果的「情绪生命体征」,例如担忧、压力、悲伤和愤怒,除身体疼痛外,均已从疫情高峰期回落,但 所有这些指标仍高于 10 年前的水平。
在有关「你是否在昨天经历过以下五种负面情绪」的问题中,担忧( 39% )和压力( 37% )位居榜首,其次是身体疼痛( 32% )、悲伤( 26% )和愤怒( 22% )。
尽管与疫情时期相比,担忧程度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但仍比 2014 年高出 5 个百分点,比 2006 年高出近 10 个百分点。身体疼痛程度上升了 2 个百分点,与之前的最高水平持平。
在有关愉悦感、受尊重、微笑或大笑、有所成长和得到良好的休息这五种积极体验的提问中:
▨ 88% 的人表示他们在前一天受到了尊重,比 2023 年上升了 3 个百分点,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之一。
▨ 微笑或大笑( 73% )和愉悦感( 73% )保持了长期平均水平。
▨ 72% 的人表示他们感觉休息得很好,与过去十年基本没有变化。
▨ 52% 的人表示他们在前一天学习或做了有趣的事情,这一比例略低于 2023 年,但仍高于 2014 年的水平。
3. 情绪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和男性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经历负面情绪,但 近二十年来,报告每日感到愤怒、悲伤、焦虑和压力以及承受身体疼痛的女性人数均高于男性。 疫情期间,这种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悲伤、焦虑和疼痛方面。
女性也更容易报告存在健康问题,导致她们无法从事同龄人通常从事的活动。但这一性别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男性( 22% )与女性( 24% )报告存在危及生命的健康问题的比例差是近五年来的最小值。
女性和男性都能对自己的生活给予足够积极的评价,女性的评价甚至略高于男性。
从年龄层面来看:
▨ 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与中年人( 15 至 49 岁)更容易感到日常愤怒 ,这种情况在疫情期间急剧恶化,并且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 30 至 49 岁的成年人报告的压力最大,并且感觉休息最差。
▨ 50 岁以上的人更容易感到悲伤和担忧,而年轻人的悲伤和担忧程度则略有下降。
4.「和平」成为健康的决定因素
和平、健康和情绪健康并非彼此独立的结果,它们之间深刻联系,相互促进。在和平脆弱的地方,负面情绪会加剧。2011 年至 2019 年间,163 个国家的骚乱、罢工和反政府示威活动增加了 244% 。
调查结果中, 报告负面情绪和经历程度最高的几个国家都是脆弱国家或受冲突影响的国家。
乍得、约旦、亚美尼亚、北塞浦路斯、塞拉利昂和伊拉克——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活跃的冲突、近期战争或持续的政治和经济不稳定之中——民众的愤怒情绪最为高涨。
塞拉利昂、几内亚、乍得和莫桑比克等经历政治动荡的国家担忧得分最高,缺少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民众日常生活缺少安全和保障。同样,这些国家的国民也报告了最高的身体疼痛水平,在塞拉利昂有 70% 的人表示自己在前一天感到身体疼痛。
悲伤、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在治安较差的国家尤为常见。 即使控制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 )因素,这些关联依然显著,这意味着财富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关系。
然而积极情绪与和平的关联性则相对较弱。 「和平」对情绪健康的作用显得相当微妙,失去和平对人类情绪的冲击远大于获得和平带来的愉悦, 因为人们对负面事件的消极感受比正面事件的积极感受更强烈,负面情绪更能灵敏地反映出脆弱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将和平视为健康的决定因素 ,表明不安全和冲突会加剧压力并损害健康。和平缺失时,卫生系统和社区会衰弱,使日常生活更加艰难,也更缺乏安全感。和平到来时,身心健康就有改善的空间。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