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患者来复诊时一脸无辜地说:“医生,我都不吃糖了,怎么血糖还是高?”可一问饮食,冰淇淋、奶茶、油炸小吃、米饭照吃不误。问题根本不在“糖”上,而在那些看起来无害、实则杀伤力惊人的食物里。
糖尿病这三个字,一旦落在病历本上,往后的日子就要多加小心了。不是说从此不能吃好的、不能过日子,而是得学会挑着吃、看着吃。
很多人确诊后还和没事人一样,嘴上说控制血糖,手里却照吃不误,甚至连该避开的东西都没放在心上。不是他们不懂道理,而是对血糖真正的“死敌”认识还不够清楚。
不少患者来复诊时一脸无辜地说:“医生,我都不吃糖了,怎么血糖还是高?”可一问饮食,冰淇淋、奶茶、油炸小吃、米饭照吃不误。问题根本不在“糖”上,而在那些看起来无害、实则杀伤力惊人的食物里。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吃甜的”这层表面。其实真正要警惕的,是那些吃下去很快就变成糖的东西,比如白米饭、细面条、馒头白面包这类精细碳水。它们进入体内后几乎不怎么“磨蹭”,迅速被分解为葡萄糖,直接抬升血糖。
尤其是刚出锅的米饭,热腾腾软糯糯的那种,升糖速度堪比可乐。吃一碗下去,血糖蹭蹭往上飙。有人说那我吃点杂粮饭行不?当然比白米饭好,但那前提是你是真的用粗粮煮,不是白米里扔两颗豆子就叫“粗粮饭”。
超市货架上一瓶瓶饮料包装得花里胡哨,“零脂”“低糖”“健康”标签贴得满满当当。可仔细看成分表,很多饮料里,“果葡糖浆”赫然在列。这东西比白糖还容易升血糖,对胰岛细胞的刺激也更强烈,长期喝不仅血糖稳不住,胰岛素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
不少年轻患者就是从每天一杯奶茶、可乐开始走上这条路的。糖尿病确诊后,这类饮料真的要彻底告别。哪怕是“无糖”饮料,也不能天天当水喝。人工代糖虽然不直接升血糖,但对肠道菌群、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
糖尿病不是光盯着糖,还得看脂肪。尤其是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这些,吃多了会让身体进入“胰岛素抵抗”的状态。简单说就是,胰岛素还在,但血糖它就是下不去,因为身体对它“麻木”了。
这类食物升糖的方式比较隐蔽,不像糖果那样直接,但它们会让整个代谢系统变慢,血糖高了下不来,胰岛素用多了还没效果。时间长了,糖尿病会发展得更快,控制也越来越难。尤其是老年人,很多人不爱吃甜食,但血糖控制依然糟糕,就是因为主食吃太多、油水太重。
不少人以为酒精和糖尿病没关系,甚至有人听说“喝点酒还能降血糖”。这种说法听着像那么回事,其实大错特错。酒精确实可能短时间让血糖下降,但那是因为它让肝脏暂时“失能”了,不能正常释放葡萄糖。表面上血糖低了,实际上是身体在硬撑。
而且喝酒本身会刺激食欲,让人吃得更多,摄入更多碳水和脂肪。再加上酒精对肝脏、胰腺的损伤,长期饮酒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会更高,尤其是低血糖昏迷这种突发情况,常常悄无声息,出事就是大事。
很多人吃得很清淡,就是喜欢蘸点酱。甜面酱、番茄酱、蚝油、烧烤酱、蒜蓉辣酱……调味品里藏的糖和钠,往往是被忽视的血糖“幕后黑手”。一勺下去,糖分可能比一块蛋糕还高。
尤其是市售调味品,为了口感普遍加了大量糖,有些甚至添加了多种高升糖指数的糖类混合物。糖尿病患者长期摄入这些看似“少量”的调味酱料,血糖波动就是止不住。炒菜时稍微放点生抽、醋足矣,调味不靠糖,靠食材本身的味道。
很多糖友以为主食吃少点,吃点点心垫垫肚子没事。尤其是早餐,豆浆配油条、蛋糕配牛奶,听着挺营养,实际上血糖早已悄悄爆表。这些点心大多是高糖高油,热量密度极高,吃一点就很顶,但并不耐饿,很快又饿了,再吃,血糖波动就像过山车。
哪怕是所谓的“无糖蛋糕”“低糖饼干”,也不能掉以轻心。商家为了口感可能用了代糖、糖醇,虽然升糖慢,但同样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一旦吃多了,累积效应同样存在,血糖控制还是会变得糟糕。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靠吃,不吃糖不吃就不会高血糖了。结果饿得头晕眼花,血糖控制反而更差。其实真正的关键在于稳定饮食结构,不是不吃,而是吃对、吃稳、吃规律。
除了吃,该动的也要动。哪怕只是饭后散步二十分钟,血糖控制也会明显改善。一味靠节食、靠药物,不如从生活方式入手,长久稳定才是真的控制住。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营养,2022,32(5):87-89.
[2]张晓梅.现代糖尿病治疗中的饮食控制策略[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112-114.
[3]王珊珊.糖尿病管理中食物选择的误区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23,51(3):45-47.
来源:中医霍大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