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3N2是新“毒株”变异?卷土重来!警惕这种病毒,医生建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22:55 1

摘要:最近门诊病房里,咳嗽声又多了不少。感冒、发烧、咽痛的患者一波接一波,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孩子,症状明显重,恢复得慢。细一查,不少是被“老面孔”——甲型H3N2流感病毒搞得措手不及。它虽然不是新冠,但这次的“回归”,让不少医生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最近门诊病房里,咳嗽声又多了不少。感冒、发烧、咽痛的患者一波接一波,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孩子,症状明显重,恢复得慢。细一查,不少是被“老面孔”——甲型H3N2流感病毒搞得措手不及。它虽然不是新冠,但这次的“回归”,让不少医生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和很多人以为的“普通感冒”不同,H3N2不是简单的嗓子疼流鼻涕。这种病毒有点“狡猾”,它变异快、来势猛,尤其这次的毒株和往年比,明显“升级”了。不能掉以轻心。

H3N2其实是流感病毒中的一员,属于甲型流感。它第一次在人类中大规模传播,是1968年的“香港流感”,那一场疫情造成了全球上百万人死亡。之后它没消失,只是时不时地冒个头。

这次卷土重来,原因还是病毒变异让它更适应人体、传播更广。从近期流感监测数据来看,H3N2的检出率上升得非常快,很多重症病例也和它有关。虽然不是新病毒,但可以说是“换了马甲”的老熟人。

病毒变异不是新鲜事,但这个毒株的变化让医生们有点担忧。因为它这次不仅传染性强,而且一些患者出现了高热、剧烈咳嗽、甚至肺部炎症,恢复期也明显拉长。

很多人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为一谈,觉得吃点药、扛一扛就过去了。但H3N2和普通感冒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它是一种全身性的病毒性感染,发作快、症状重。

不少患者刚开始还只是流鼻水,第二天就烧到39度,浑身酸疼、头痛欲裂。最严重的是,老年人和基础病人群——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病这些——一旦感染,很容易转为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医生在临床上已经看到不少中老年人因为H3N2住进医院。还有些孩子,烧了好几天不退,体力一落千丈。即使退烧了,咳嗽和乏力能拖上好几个星期,对身体消耗非常大。

每年的流感病毒都可能变异,但今年这个H3N2,变得更“聪明”了。它逃过了不少人的免疫“雷达”,即使接种过流感疫苗的人也有被感染的。

变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病毒的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体原有的抗体识别不了它;二是它的复制速度变快,感染后发病更迅速,连医生都感叹,“这波病毒进展太快”。

这种变异让今年的流感季节变得更难预测。往年我们还能大致判断高峰期,但现在病人已经提前“爆量”。医院排队、挂号难、退烧药脱销的情况也在不少城市出现。

更令人担心的是,早期症状和新冠病毒太像,不少人一开始以为只是“复阳”,耽误了治疗。

这几年因为疫情,大家戴口罩、讲卫生,流感病毒被压了下去。但这也导致很多人的免疫“记忆”变弱,尤其是孩子和年轻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H3N2。

现在口罩不戴了,人群流动多了,病毒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加上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免疫系统一旦懈怠,病毒就有机可乘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今年很多人没打流感疫苗。一方面是因为低估了流感的危险,另一方面是疫苗覆盖的毒株和今年流行的H3N2不完全匹配,导致“打了也中招”的情况不少。

但即便如此,打疫苗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之一。即使感染,症状也相对轻,恢复得快,重症风险低很多

目前已经进入流感高发期,而且很可能会持续整个冬季。医生普遍建议,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和慢病患者,不要硬扛,一旦出现高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尽早就医是关键

不要相信“多喝水就会好”,更不要去人多的地方“硬撑上班”。有些患者在发病初期体温还不高,但病毒已经在体内迅速扩散,等到症状明显时,已经是病毒复制的高峰期。

医生还发现,这次H3N2的一个特点是容易出现继发细菌感染。有些人刚退完烧又开始发热、咳痰、气喘,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使用抗生素,可能迅速恶化。

家里如果有感冒病人,一定要注意隔离、通风和消毒。不然一家几口轮番中招的情况非常常见。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细节可以帮我们挡住病毒,比如勤洗手、少去密闭空间、不随便摸脸,这些都不是多此一举。尤其是冬季公共场所密集,人多的地方最好还是戴上口罩。

饮食上也要重视,适当进补、多吃蛋白质,多休息,不要熬夜。身体底子好,病毒也不容易“安家”。如果有条件,建议每年秋冬前接种流感疫苗,特别是高危人群。

别忘了,这不是小感冒,而是一个能让你发烧发到怀疑人生的病毒。它不是新病毒,但它每年都在“换皮升级”。我们不能指望它变得温柔,只能让自己强大。

这波H3N2的来势汹汹,已经不是小打小闹。它不是新冠,却有着不输新冠的传播力和症状强度。尤其是对老年人和慢病患者来说,一场流感可能就是健康的转折点

别再说“感冒没什么大不了”,也别等病倒了才想起来去医院。今年这个病毒,不是开玩笑的。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流感中心.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44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

[2]王晓莉,李宏伟.流感病毒H3N2变异特点及防控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9):1102-1106.

[3]陈志明,赵楠.流感疫苗接种与免疫逃逸关系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4):680-684.

来源:中医霍大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