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280年,当晋武帝司马炎的大军攻破东吴最后一座城池时,举国欢腾。这位踌躇满志的皇帝以为自己终结了自汉末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将天下重新纳入一统。
公元280年,当晋武帝司马炎的大军攻破东吴最后一座城池时,举国欢腾。这位踌躇满志的皇帝以为自己终结了自汉末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将天下重新纳入一统。
他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仅仅24年后,益州流民首领李雄称王建立成汉,撕开了晋朝一统的假象。同年,匈奴人刘渊也竖起反旗,建立汉赵政权。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401年的大分裂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政权更迭最频繁、民族冲突最激烈的乱世。
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三个历史阶段连成一片血色的长河。在这四个世纪里,王朝像走马灯一样轮换,权臣篡位成了家常便饭,各民族你来我往厮杀不休。直到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才彻底终结这场历史浩劫。
然而,这场看似毫无意义的漫长乱世,却像一座巨大的熔炉,炼出了两把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刀"。第一把刀斩断了民族壁垒,第二把刀斩断了权臣篡位的根基。这两个后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提一个问题:你知道匈奴人现在在哪里吗?
这个曾经让汉朝皇帝夜不能寐的强大民族,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汉武帝倾全国之力才勉强将其击退,而到了东汉末年,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西迁,看似问题解决了。
但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在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里完成的。
304年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匈奴人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中原。紧随其后的是鲜卑人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后凉,羯族人建立的后赵……这些在今天听起来陌生的民族名字,在当时都曾是中原大地的主宰者。
然而到了隋唐时代,这些民族突然集体"消失"了。
他们去哪儿了?答案很简单:他们变成了"汉人"。
在我看来,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同化案例。
五胡乱华的初期,胡族统治者对汉文化充满鄙视。后赵皇帝石勒甚至公开嘲笑读书人,羯族军队屠杀汉人如同屠狗。但仅仅过了不到两百年,到北魏孝文帝时期,情况彻底反转了。
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汉化改革堪称历史奇观:强制鲜卑贵族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一个个鲜卑贵族的名字从族谱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地道的汉人姓氏。
这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文化优势的彻底胜利。
为什么胡族统治者会主动抛弃自己的文化?因为他们发现,不汉化就无法有效统治这片土地。汉文化的行政制度、法律体系、农业技术、教育系统,构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治理体系。胡族统治者可以用武力征服土地,却无法用武力管理几千万人口的复杂社会。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汉文化具有强大的文明吸引力。当鲜卑贵族的子弟开始读《诗经》《论语》,当他们发现汉字能够承载更复杂的思想,当他们意识到科举制度比部落推举更公平有效时,文化认同的天平就不可逆转地倾斜了。
不得不感叹,今天我们这些自称"汉族"的人,身体里流淌的早已不是纯粹的华夏族血液。
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血与火的淬炼,匈奴、鲜卑、氐、羯、羌这五大胡族,连同丁零、卢水胡等众多小民族,彻底融入了汉族的基因库。北方汉人身上,普遍带有鲜卑、匈奴的血统;南方汉人则混入了大量南迁汉人的基因。
这种融合不是和平友好的,而是在无数次战争、屠杀、迁徙、通婚中强制完成的。成千上万的汉人女子被掳掠为胡人妻妾,无数胡族战士娶了汉人女子,几代人下来,谁还分得清彼此?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一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这个"造极"的基础,恰恰是魏晋南北朝完成的民族大融合。没有这四百年的血泪炼狱,就没有后来唐宋文明的辉煌。
这是第一把刀的功绩:它用最残酷的方式,斩断了民族壁垒,创造出了一个更加庞大、更加融合的"汉族"概念。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权臣篡位最频繁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绝对是冠军。
这是一份惊人的"篡位名单":司马懿父子篡曹魏,刘裕篡东晋,萧道成篡刘宋,萧衍篡南齐,陈霸先篡南梁,杨坚篡北周……几乎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都是通过权臣篡位完成的。
更夸张的是,篡位者的后代又被新的权臣篡位。刘裕篡了东晋,萧道成又篡了刘宋;萧道成建立南齐,萧衍又篡了南齐。这种"我篡你、你篡他、他再篡我孙子"的循环,简直是一场权力游戏的疯狂演绎。
在北方,情况更加混乱。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政权存续二三十年已经算长寿。权臣篡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各种宫廷政变层出不穷。
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力结构的致命缺陷。
汉朝时期,大司马大将军可以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到了魏晋,"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职位更是离谱,相当于把全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人。谁担任这个职位,谁就拥有了篡位的能力。
曹操当年就是凭借"丞相"和"魏王"的双重身份,控制了东汉朝廷的所有权力。他的儿子曹丕只需要轻轻推一把,皇位就到手了。司马懿父子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方式篡夺了曹魏政权。
这种权力结构的问题在于:皇帝无力制衡权臣。当一个大臣掌握了军队、控制了朝政、笼络了人心,皇帝就变成了傀儡。傀儡皇帝唯一的作用,就是等着某一天被"禅让"。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这出戏反复上演。皇帝们眼睁睁看着权臣崛起,却束手无策,只能等待自己被赶下台的那一天。
然而,历史在这四百年的反复试错中,找到了解决方案。
杨坚和他的儿子杨广,以及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中吸取了最宝贵的教训:权力必须分散,必须制衡。
隋朝创立"五省六部制",唐朝将其完善为"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机构都不能独大。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个省互相牵制,谁也做不了一言九鼎的决定。
更绝的是科举制度的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主要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几大家族把持朝政,皇帝想提拔个人都难如登天。
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这个局面。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皇帝可以直接从科举考生中选拔官员,不再受世家大族控制。这相当于给皇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人才来源,极大地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力量。
这两个制度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权力格局。
从此再无权臣篡位在我看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的最大功绩,不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不是选拔了多少人才,而是从根本上消灭了权臣篡位的土壤。
从唐朝开始,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成功的权臣篡位案例。是的,一例都没有。
武则天算不算?她是通过皇后身份上位的,不是权臣。王莽算不算?他生活在汉朝,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后来的历史上,曹操、司马懿那样集所有大权于一身、最后成功篡位的权臣,彻底绝迹了。
为什么?因为权力被拆分了,制衡关系被建立了。
以前的权臣可以当大司马、当丞相、当大将军,把军政大权全抓在手里。现在不行了,军权归枢密院,行政权归三省六部,监察权归御史台,各管各的,谁也管不了谁。
即使出现了像严嵩、和珅这样的权臣,他们最多贪污受贿、把持朝政,但想要篡位?门都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军队,没有全国范围的行政权力,更没有足够的政治合法性。
这是第二把刀的功绩:它用制度设计,彻底斩断了权臣篡位的可能性,让皇权在此后一千多年里保持了相对稳定。
说到这里,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些历史进步,必须用血泪来交换。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到"五胡乱华"的屠杀,再到南北对峙的长期战争,死去的人以千万计。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四百年并非毫无意义。它强制完成了民族融合,打破了汉族与胡族之间的壁垒,创造出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多元的中华民族概念。它用血的教训警醒了后世统治者,让他们明白了权力制衡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更加稳固的政治制度。
这两个后果,影响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
没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就没有唐朝的万国来朝;没有魏晋南北朝的权臣乱政,就没有隋唐的制度创新。历史就是这样吊诡,最大的创伤往往孕育着最深刻的变革。
今天我们回望魏晋南北朝,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混乱和杀戮,还应该看到历史在曲折中前进的必然性。
这四百年的大分裂,像一场漫长的手术,用最痛苦的方式切除了中国社会的两个毒瘤:一个是民族隔阂,一个是权力失衡。手术过程血腥而残酷,但术后的效果却持续了上千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相对单一的华夏文明;在此之后,中国变成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文明共同体。在此之前,中国的皇权摇摇欲坠、朝不保夕;在此之后,皇权获得了制度保障,变得更加稳固。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四百年的乱世,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民族矛盾会更加尖锐,也许权臣篡位会更加频繁,也许中华文明早就在内耗中衰落了。
正是这四百年的混乱和痛苦,淬炼出了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稳定的中华文明。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多难兴邦"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资治通鉴·晋纪》卷八十五至卷一百七十八,司马光著
2. 《魏书·孝文帝纪》,北齐魏收编撰
3. 《晋书·帝纪》卷一至卷十,唐房玄龄等撰
4.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5. 《南史》《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来源:飞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