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抄底基金?醒醒!82%人亏损的真相比你想的更扎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09:03 1

摘要:打开好多理财平台,首页全是“爆款基金限时售”“明星经理新基首发”;刷社交平台,满屏都是“月薪3000理财月入500”“基金小白躺赚攻略”;就连楼下广场舞大妈、公司保洁阿姨,都能凑在一起聊“估值分位”“定投策略”。

打开好多理财平台,首页全是“爆款基金限时售”“明星经理新基首发”;刷社交平台,满屏都是“月薪3000理财月入500”“基金小白躺赚攻略”;就连楼下广场舞大妈、公司保洁阿姨,都能凑在一起聊“估值分位”“定投策略”。

2025年的基金市场,火得一塌糊涂。数据不会说谎:短短几个月,新发公募基金就有149只,累计发行份额超800亿份,50多只基金直接“日光”,认购队伍排到服务器卡顿。

这波全民买基金的热潮,到底是普通人的财富逆袭机遇,还是被流量裹挟的集体狂欢?今天咱们不绕弯子,用最真实的数据、最扎心的案例,扒一扒基金热背后的三大真相,看完你再决定要不要上车。

为啥大家都在买基金?不是贪心,是真的没选择了!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年轻人买基金,不是因为有多懂理财,而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

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一年期定存利率连2%都不到,把钱存银行,看着是稳妥,实则是眼睁睁看着本金被通胀“啃食”。更别说银行理财早就打破刚兑,曾经的“保本神器”现在也可能亏本金,普通人想求个安稳都难。

房地产市场更是让人望而却步,一二线城市房价高到遥不可及,三四线城市房价横盘甚至下跌,想靠买房保值增值?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连首付都凑不齐,更别说后续的房贷压力。

钱不能闲着,总得找个去处。这时候,基金就成了“矮子里拔将军”的选择:10元就能起投,门槛低到几乎没有;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操作,比炒股简单,比存款收益有想象空间。

政策也在悄悄“推波助澜”,央行连续释放流动性,市场上的钱变多了,这些钱总要找个投资出口。相比震荡的股市,基金好歹有专业经理打理,还能分散风险,自然成了资金的热门去处。

更关键的是“情绪传染”的魔力。看到同事老李买基金赚了两个月房租,邻居老王靠定投换了新手机,再刷到社交媒体上满屏的“赚钱截图”,谁能不心动?生怕自己错过了这波“财富列车”,哪怕是小白,也忍不住跟风入场,毕竟“别人都在赚,我不买就亏了”的心态,太普遍了。

还有个不能忽视的点:基金早就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以前年轻人聊天聊明星、聊八卦,现在开口闭口都是“你买的基金涨了吗”“哪个经理最近业绩好”,甚至有人给基金经理建超话、打call,买基金成了融入圈子的“必备技能”。

说白了,全民买基金的背后,是普通人对财富增值的渴望,是存款、房产等传统投资渠道失灵后的被动选择,更是社交媒体时代“跟风效应”的集中爆发。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82%人亏损的三大致命坑

你以为买基金就能躺赚?醒醒!数据扎心了:近两年,4650只主动管理型基金中,近4000只出现亏损,亏损比例高达82%,超2500只基金亏损幅度超15%,接近六成。

明明基金公司宣传的历史业绩都光鲜亮丽,为啥到了普通基民手里,就变成了“买了就跌,卖了就涨”?其实不是你运气差,是你踩中了这三个致命坑。

第一个坑:高位梭哈,把基金当股票炒。很多小白根本不懂什么是估值,看到某只基金近期涨得猛,就觉得“再不买就来不及了”,拿出全部积蓄一次性梭哈。结果呢?A股“牛短熊长”的特征,决定了一次性买入大概率踩在高位。

2025年三季度,某热门新能源基金净值从高点回撤23%,一次性买入的投资者中,73%处于亏损状态,平均亏损幅度18%;而采用分批买入的投资者,亏损概率仅11%,平均盈利达9.6%。更残酷的是,2021年1月某头部消费基金高点时,有人一次性买入10万元,到2025年10月净值仅1.16元,亏损幅度达38%,至今没能解套。

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15年、2021年、2023年三次市场高点,一次性买入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分别有89%、76%、68%在1年后仍处于亏损状态,平均套牢时间长达18个月。可偏偏散户就爱“追涨杀跌”,基金净值上涨时,一次性买入的资金量是下跌时的3.2倍,完美踩中高位套牢的陷阱。

第二个坑:频繁交易,把手续费给基金公司“打工”。很多基民买基金就像玩短线,今天买明天卖,涨了就狂喜,跌了就恐慌割肉。却不知道,基金的交易规则和股票完全不同,频繁买卖不仅会错过长期收益,还会被手续费“吃掉”利润。

基金业协会的投资者行为调研显示:一次性买入的投资者,平均持有周期仅8个月,而分批买入的投资者平均持有周期达27个月。更关键的是,盈利水平和持仓时长正相关,和交易频率负相关——持仓时间越短,收益率越容易为负;交易频次越高,收益率越呈下降趋势。

有个粉丝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他一年之内买卖了17只基金,每次手续费都要扣几十到几百元,到头来不仅没赚钱,光手续费就花了几千元,还不如拿着一只基金长期定投。而基金公司不管你赚不赚钱,都能稳稳收取管理费、托管费,堪称“稳赚不赔”。

第三个坑:盲目跟风,把KOL推荐当“致富圣经”。现在打开抖音、小红书,到处都是“理财博主”“基金大神”,他们拿着P图的收益截图,告诉你“跟着我买,月赚20%”,推荐的基金要么是近期暴涨的热门款,要么是新发行的“明星基金”。

可你不知道的是,这些博主很多根本不懂理财,只是为了流量带货,推荐的基金往往估值已经处于高位,等小白跟风买入时,正好成了“接盘侠”。央视调研显示,年轻人选择基金时,大多参考身边朋友推荐以及自媒体KOL的建议,自己根本不会分析基金的投资方向、风险等级。

更讽刺的是,很多基金公司为了卖产品,刻意模糊风险,只宣传业绩最好的时间段,把基金包装成“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他们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大量铺设投教内容,吸引年轻人关注,本质上都是为了引流变现,至于你能不能赚钱,他们根本不关心。

普通人该怎么买基金?避开陷阱的四大实战攻略

不是说基金不能买,而是不能盲目买。那些真正靠基金赚钱的人,从来不是跟风追热点的小白,而是掌握了正确方法、心态稳健的理性投资者。

如果你真的想入场,不想当“韭菜”,这四个实战攻略,一定要记牢,都是无数人交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学费”总结出来的经验。

攻略一:用闲钱投资,永远别借钱买基金。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买基金的钱,必须是你未来3-5年用不到的闲钱,哪怕亏了,也不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房贷车贷、子女教育。

千万别抱着“靠基金暴富”的心态,把生活费、彩礼钱甚至贷款来的钱都投进去。市场永远有风险,没有人能预测明天会涨还是会跌,一旦遇到回调,你可能会因为急需用钱而被迫割肉,把浮亏变成实亏。就像那位创业者说的:“基金收益从赚10万到现在亏5万,凭运气赚来的钱,全靠实力亏掉了”。

攻略二:拒绝一次性梭哈,分批买入摊薄成本。基金投资的核心不是“买什么”,而是“怎么买”。对于小白来说,分批买入(也就是定投)是最稳妥的方式,每月固定时间投入固定金额,不管市场涨跌都坚持买入。

这样做的好处是,市场上涨时,你买入的份额少,但收益在增长;市场下跌时,你买入的份额多,能拉低平均成本。数据证明,2019年1月至2025年10月,投资沪深300指数基金,估值分位分批买入的总收益率达156.7%,年化收益率15.7%,而高位一次性买入的年化收益率仅4.8%,甚至跑不赢银行定期存款。

具体怎么操作?可以参考估值分位法:估值分位≥80%是高位,少买甚至不买;30%-70%是中性区间,正常定投;≤20%是低位,加大买入力度。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2022年10月估值分位仅18%,此时买入,1年后盈利概率达89%,平均收益率23%。

攻略三:做好资产配置,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很多人买基金只看股票型基金,觉得收益高,却忽略了风险。其实真正的理财高手,都会做好股债搭配,根据自己的年龄、风险承受能力调整比例。

年纪越轻,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以适当提高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年纪越大,越要追求稳健,应该增加债券型基金的占比。哪怕你再看好某个行业,也别把所有钱都投进去,比如白酒、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基金,波动极大,容易大起大落。

可以这样搭配:核心仓位(60%-70%)买宽基指数基金(如沪深300、中证500),覆盖全市场,风险相对分散;卫星仓位(20%-30%)买1-2只业绩稳定的行业主题基金(如消费、医疗);备用仓位(10%)买货币基金或短债基金,灵活应对突发情况。

攻略四:选基金别只看经理,更要看底层逻辑。很多人买基金只看明星经理,觉得“跟着明星经理就能赚”,但其实基金经理也会离职、会踩雷,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选基金时,首先要看基金的投资方向,是不是你认可的行业,有没有长期发展潜力;其次看基金的持仓结构,是不是过于集中在某几只股票,分散度如何;最后看基金公司的实力,有没有完善的投研团队,风控能力怎么样。

更重要的是,别频繁更换基金。基金投资是长期行为,一只基金至少持有3年以上,才能看出真正的业绩。那些频繁换基金的人,往往是“追涨杀跌”的受害者,最终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要提醒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买基金,比如银行、基金公司官网、支付宝、微信理财通等,千万别相信陌生“导师”推荐的非正规APP,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如果遇到基金骗局,一定要保留证据,及时报警维权。

基金不是暴富捷径,而是长期修行

全民买基金的热潮,本质上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财富增值的追求,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金不是暴富的捷径,更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它是一场需要知识、耐心和心态的长期修行。

那些在基金市场赚到钱的人,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理性的判断、科学的方法和坚定的持有。而那些亏得一塌糊涂的人,往往是被贪婪和恐惧裹挟,盲目跟风、频繁操作的结果。

最后想说:理财的本质是理生活,买基金之前,先搞懂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学好基本的理财知识,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如果只是想跟风赚快钱,那大概率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如果愿意沉下心来研究,用闲钱长期投资,基金或许能成为你财富增值的好帮手。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听着老套,但却是无数人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希望每一个入场的普通人,都能避开陷阱,守住本金,在基金市场赚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收益,而不是交了学费,只留下一声叹息。

来源:月光悠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