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我刚从美国回来,那会儿天道留学还在,美国咨询算得上是个良心活。当时的学生都像是“天然美女”,我们给建议、指方向,具体的实习找资源、课题做钻研,全靠学生自己去找去做。
> 十几年前我们创造这个概念时,根本没想到它会变成收割家长的利器
谈到背景提升的“前世今生”,得先和大家唠点老黄历。
2011年我刚从美国回来,那会儿天道留学还在,美国咨询算得上是个良心活。当时的学生都像是“天然美女”,我们给建议、指方向,具体的实习找资源、课题做钻研,全靠学生自己去找去做。
当时我们总想着让大家明白:美国申请不只是拼成绩,软实力同样关键。也正因为这个初衷,我们才创造了背景提升这个概念。
所以说,背景提升这个词,其实是我们这批行业早期的美国顾问,一点点普及推广开来的。
但万万没想到,过了十几年,这个原本强调个性化成长的概念,竟变成了打包好、能直接卖给家长和学生的商品化项目。
既然成了商品,就有人靠它谋生;想赚更多钱,就难免会用各种夸张包装夸大效果。这就像让卖伞的人掌控天气,结果必然是天天下雨,逼着大家不得不买。
最近听说有些国际学校,强制给学生推荐背景提升项目,我真是又气又无奈。如果学校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硬推,这种行为和诈骗又有什么区别?
英联邦申请:95%的学校根本不看背提
这个结论可能有点扎心,但对英联邦院校(英国、澳洲、加拿大等),除了英国 G5,几乎 95% 的学校完全不看付费背景提升。
我当年在全国四大级别的中介当CEO时,就立下规矩:非美线一律不主动推荐背提。为啥?因为英联邦的申请逻辑,本质是分数为王。
英国(非G5):UCAS 系统申请的核心是硬成绩+文书。A-Level成绩、雅思分数是敲门砖,只要分数达标,录取概率就极高;就算是热门专业,竞争的核心也是谁的A更多、雅思更高,而非谁做过科研。
我见过一些学生,A-Level考ABB,目标是澳洲八大,却被推荐花3万做中科院科研。申澳洲连文书都不用写,这科研证书难道用来挂墙?
更离谱的是,就算申英国非G5,文书里写了付费科研,面试时导师一追问实验细节、数据来源,学生当场露馅,反而拉低印象分。
英国G5:只有冲刺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时,背提才可能加分。但注意,G5看重的是真实的学术潜力。
比如你在高中阶段自主研究的课题、参加的学术竞赛、和专业相关的长期实习,而非中介包装的付费科研。
如果娃的A-Level能考AAA,再搭配1-2个和专业强相关的高质量活动,背提才是锦上添花;但如果分数不够,再贵的背提也救不了。
澳洲/加拿大:基本不用。澳洲八大只看A-Level/IB成绩+雅思,甚至很多专业可以无雅思申请,完全不看背提。加拿大的本科申请,核心是高中GPA、语言成绩,部分专业看AP/IB 分数,付费科研、夏校也基本没用。
美国院校:背提有用,但得分情况
美国申请确实看重软实力,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要做付费背提。根据学校排名,背提的作用天差地别。
美国藤校+Top20:背提主看原生兴趣,证明兴趣与潜力。
美国藤校+Top20竞争,早已不是分数够不够,而是有没有独特的价值。核心就一个:娃自己长出来的、跟别人不一样的原生主线。
招生官审核时,会通过背提重点看孩子是否满足:原生性、持续性、专业性。
通俗来讲,就是要看这份经历是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热爱、主动探索出来的,有没有长期坚持,能不能体现出和申请专业相关的成长与积累,而非千篇一律的模板化经历。
比如:有学生搭建网站,为乌克兰难民寻找住处;还有女生持续关注贫困家庭女性的经济与健康问题,把一个非营利组织拓展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经历,会让招生官非常眼前一亮,区分度很高,一下子就能记住这个学生。
美国Top30院校:背提需要高质量,贴合学术更重要。
Top30院校,因为申请竞争卷,且大家基本都有相关经历,所以娃最好也能备上一份拿得出手的背提。
如果这份背提,能在某个专业方向上做到深入探索,并与其他申请材料相互补充,那它就能成为申请中的加分点。
比如,申请理工科的学生,最好有可以展示的科研成果或竞赛奖项;申请商科、人文或艺术类,有能体现长期积累与思考深度的实践或创作。
不用追求跨界的广度,也不用刻意造独特性。但最好在申请专业方向上有实打实的积累,和学术规划相匹配。让招生官看到:这个孩子不只是学霸,而是真的在专业上有兴趣、有探索。
美国30-50名院校:背提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这个层级的学校,核心门槛还是标化成绩(托福95+、SAT1400+、AP3-4门5 分)。如果分数刚好卡在门槛上,或者略低于门槛,一份高质量背提能帮你提升竞争力;但如果分数差太多,再贵的背提也没用。
什么是高质量背提?比如:和专业相关的1对4小班科研(有教授推荐信 + 成果报告)、全球性竞赛获奖、带学分的名校夏校等。这些背提的核心是有证据支持,而非花钱就能拿证。
美国50名以后的院校:背提基本无用,咱别花冤枉钱。
这个层级的学校,申请逻辑很简单:达标即录。只要你的高中GPA达标、托福80+(或雅思 6.5+)、SAT1200+,基本都能拿到录取;分数再高一点,录取就稳了。
所以这时的背提,完全是画蛇添足。我见过太多家长,给孩子报了2万的哈佛导师远程科研,结果孩子托福才85,申请美国80名的学校。
招生官看材料时,一眼就会看出不匹配,因为学术能力还没达到科研水平,这个项目大概率是买的。所以这个钱,反而不如花在刷标化的分,或者补AP上,性价比高得多。
别被推荐信的神话忽悠了
很多中介忽悠家长不是靠项目本身,而是项目背后牛津导师、哈佛教授的推荐信。但推荐信这东西,有些学校压根不要。要的这些,招生办看的也是“关系”,而不是“头衔”。
如果推荐信来源于:带娃4年的数学老师、带娃2年的升学指导、带娃做过2周项目的名校教授,那么招生办最信任的,一定是4年数学老师这一封。
更何况,耶鲁直接拒绝校外推荐信,达特茅斯建议提交同辈推荐信,你看这些风向标,就知道招生办要的是什么了。
如何避免花冤枉钱?
结合我这十几年的行业经验,分享4个避坑关键给大家:
先定目标,再决定是否做背提
背提报不报,家长们不要盲目跟风。先明确孩子要申哪个国家、哪个层级的学校。如果是英联邦非G5或美国50名以后,直接放弃付费背提,全力刷标化分数就好。
拒绝“水项目”,只选有证据的背提
如果确实需要做背提,优先选能拿到第三方认可的项目。比如有排名的竞赛、能出成果的科研(论文/报告)、带学分的夏校,拒绝只给证书却没有实质内容的项目。
优先原生背提,而非付费背提
鼓励孩子从兴趣出发,做长期坚持的事。早点发现娃:真正热爱的是什么,能长期坚持做的又是什么。
因为真正的背景,不是买来的那几张证书,而是一个孩子持续三年、五年、十年去做一件事,慢慢长出来的履历。
比如喜欢写作就运营公众号,喜欢数学就参加奥数班,喜欢公益就组织志愿者活动。这些自己长出来的经历,比任何付费项目都更打动招生官。
警惕学校或中介的强制推荐
如果国际学校或中介,不管你的申请目标,都强烈推荐付费背提,一定要警惕。大多是为了赚佣金,而非为孩子着想,你参考我说的这几点,综合判断,可以避掉很多坑。
总的来说,背提的价值,和娃的申请目标直接挂钩。而现在行业的乱象是:中介和部分国际学校,把背景提升包装成刚需,不管学生申什么学校、什么分数,都推荐付费项目。
家长以为花钱就可以帮孩子买到了辅助,其实只是在交“智商税 + 心安费”。
留学申请的核心,不是买多少背提,而是硬实力够不够、故事够不够真诚。这十几年的从业经历里,我见过太多没做付费背提的学生,靠高分+真实经历申到Top30;也见过太多花了几万块背提的学生,因为分数不匹配被拒。
家长们别让焦虑冲昏头脑,把钱和时间花在刀刃上,才是对孩子最负责的选择。
来源:LeslieC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