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衣节不一般,牢记:1不早,3不去,3要吃,老辈规矩要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3:41 1

摘要:每年入冬前,寒衣节一到,街头巷尾就开始飘起纸钱的灰烬味儿。人们忙着烧纸、祭祖、缅怀亲人,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每年入冬前,寒衣节一到,街头巷尾就开始飘起纸钱的灰烬味儿。人们忙着烧纸、祭祖、缅怀亲人,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但今年这节气不太一样,天气反复无常,冷空气说来就来,很多人突然开始感到手脚冰凉、疲乏无力,甚至一不小心就“感冒发烧”。寒衣节不只是缅怀故人,更是提醒我们:季节交替时要特别注意保养身体

老一辈人常说这天有些规矩得遵守,有讲究,也有道理。尤其是那句“1不早,3不去,3要吃”,很多人以为是迷信,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健康常识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说法入手,聊聊寒衣节期间,怎么养好身、护好体,过个安稳的冬天。

所谓的“1不早”,很多人解读成“别太早出门”。这话听起来像是说早起偷懒,其实隐藏着保护心脑血管的智慧。

冬季清晨,气温最低,空气湿度大,人体血管容易收缩,尤其是本身血压高、血脂高的人,早晨出门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心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早上六七点就出门锻炼,看似勤快,其实风险不小。建议把晨练时间往后推,等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再行动。别让“锻炼”变成“负担”,这就是老话里“1不早”的含义。

接下来说说“3不去”。老辈人传下来的话,讲的是三个地方寒衣节最好少去。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和人体免疫力、环境影响密切相关。

第一个“不去”的地方,是风大湿重的江边或山口。这些地方阴气重、寒气盛,尤其在气温骤降的时节,人体很容易受凉。

年轻人可能抗得住,但年纪稍大或体质偏弱的人,一吹风就头痛、关节就酸,甚至容易诱发旧病。

第二个“不去”的,是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寒衣节前后正值秋冬交替,很多呼吸道疾病高发,特别在密闭场所,细菌、病毒容易传播。

尤其是今年,气候变化大,呼吸系统更容易出问题。避免扎堆聚集,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第三个“不去”的,是情绪波动大的场所。节令本身容易让人思绪万千,情绪起伏大。如果再去参加一些情绪容易被调动的场合,比如葬礼、纪念仪式等,容易引发心理压力

长期情绪低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让人更容易生病。这也是现代医学在强调的——情绪健康等于身体健康

再来看“3要吃”。老一辈讲的这三个“要吃”,其实是针对寒衣节气候特点,在饮食上给出的科学建议。不是为了口腹之欲,而是为了保暖、养胃、增强抵抗力。

第一个“要吃”的,是温补食物。像山药、红枣、莲子、羊肉这些,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既能补中益气,又能温暖脾胃。

尤其是山药,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它富含黏液蛋白,有助于保护呼吸道黏膜,对预防秋冬常见的呼吸道问题有帮助。

第二个“要吃”的,是润肺食材。这个季节,空气干燥,很多人一早起床就咳嗽、喉咙干,有的人甚至鼻腔出血

这时候,多吃点白色食物,比如银耳、梨、百合、萝卜,有助于养肺润燥。梨性寒,脾胃虚寒的人不建议生吃,可以蒸着吃,加点蜂蜜更好。

第三个“要吃”的,是发酵类食物。像酸菜、纳豆、泡菜、酱豆腐,虽然口味重,但含有丰富的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好了,免疫力自然提升,抵抗外界寒邪的能力也增强。

说到这儿,很多人关心:寒衣节到底是不是个“容易生病”的节点?从气象生理学来看,确实是。因为它恰好处于秋冬之交,昼夜温差大,冷空气频繁,人体还没完全适应寒冷环境,代谢节奏也在变化。

特别是一些本身有慢性问题的中老年人,寒衣节前后容易出现睡眠变浅、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的情况。这不是“想太多”,而是季节变化带来的生理反应。这时候,睡得好、吃得稳、动得巧,就成了关键。

有些人觉得反正天气冷,就干脆窝在屋里不动,其实这是个误区。适量活动可以激活身体的代谢功能,提升体温调节能力。

但要注意,冬季运动要讲究方式,不能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推荐慢走、太极、八段锦这类温和的活动,重点是持之以恒,不是强度多高。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起居节律的调整。寒衣节之后,日照时间变短,人体的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也会随之变化,很多人觉得白天提不起精神,晚上又睡不踏实。

建议晚上十点前就寝,早起晒太阳,帮助身体调节生物钟

穿衣也是门学问。很多人按照“秋冻”原则硬扛,结果冻出一身毛病。“秋冻”适合体质强壮、阳气旺的人,不适合老人、小孩和体虚者。寒衣节之后,建议遵循“下厚上薄、洋葱式穿衣法”,既保暖又方便调节。

说到底,老辈那些看似“迷信”的讲究,其实很多都有生理基础和生活智慧。他们不懂现代医学,但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我们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

只要掌握其中的健康逻辑,就能在寒冷的季节,活得更顺、更暖、更有底气。

寒衣节不一般,不是一句空话。今年气候异常,冷得早、冷得快,身体的“应对机制”也需要我们提前准备。记住“1不早,3不去,3要吃”,不只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健康的照顾。

别让风寒趁虚而入,也别让情绪乘机作乱。多一点觉察,多一点准备,就能少一点病痛,多一份安心。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秋冬季节常见健康问题防护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微知识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