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一位君主,他精通哲学、热爱音乐、与伏尔泰称兄道弟,写得一手好散文,还被誉为“开明专制”的典范。
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一位君主,他精通哲学、热爱音乐、与伏尔泰称兄道弟,写得一手好散文,还被誉为“开明专制”的典范。
可就是这位文质彬彬的“哲人王”,私底下却干着一件极其离谱的事——
疯狂收集高个子男人,组建了一支只吃饭不打仗的“巨人掷弹兵兵团”,
并试图通过“巨人配巨人”的婚配计划,培育出能敲破月亮的超级巨婴!
他,就是普鲁士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
腓特烈·威廉二世?错!是他的老爹: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Great)!
别被“大帝”这个称号骗了,
这位号称“士兵国王之子、启蒙思想代言人”的帝王,
骨子里是个重度身高控+人体收藏狂魔。
今天,就让我们掀开历史课本的优雅封面,
钻进普鲁士军营的巨型帐篷,
揭开这段被正史轻描淡写、却被外交密报送上热搜的——
“巨人养成计划”黑幕!
一、“巨人兵团”登场:不是战士,是行走的装饰品
这支名为“波茨坦巨人掷弹兵连”(Potsdam Giants /Lange Kerls)的部队,并不属于普鲁士正规军战斗序列,而是直属于国王的私人收藏品。
他们平均身高超过1.9米,在那个普遍身高1.65米的时代,简直就是一群从漫画里走出来的“变形金刚”。
穿着:特制加长军服,纽扣比茶杯盖还大
配枪:加长版步枪,普通士兵拿都拿不稳
军靴:定制皮靴,一双造价顶农民半年口粮
行军:走路像踩高跷,过门得低头,睡觉得订制2.5米长床
但他们有个致命问题——
❌ 从不上战场!
❌ 不参与训练!
❌不执行任何军事任务!
他们的唯一职责是:
每周两次在宫廷广场列队行进
接待外国使节时站成“人类长城”
国王心情好时,让他们集体敬礼、齐步走、转体90度——然后鼓掌:“真壮观!”
法国大使看完后吐槽:
“这哪是军队?分明是国王的真人乐高战队。”
而奥地利间谍更是一针见血:
“普鲁士的钱都花在买‘高个子’上了,难怪军费紧张。”
二、全球“猎头行动”:为抢巨人,不惜发动外交危机
为了扩充这支“视觉系天团”,腓特烈大帝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他设立专项基金,派出“猎头特使”潜入全欧各地,专门物色身高超过1.95米的男性。
手段五花八门:
重金收购:给农民家庭50塔勒金币换一个儿子(当时一名军官年薪才30塔勒)
威逼利诱:对拒绝者威胁“不交人就征双倍税”
跨国绑架:传说曾派人潜入俄国村庄,趁夜绑走一名2米高的铁匠,装箱运回柏林
最离谱的是,他曾向英国乔治二世写信:
“亲爱的表兄,听说你宫中有位爱尔兰卫兵身高七英尺(约2.13米),愿出黄金千镑购买,不知可否割爱?”
乔治二世回信:
“陛下,他是我的士兵,不是牲口。”
“若您真想要,不如用十匹战马交换?”
这场“巨人争夺战”,一度引发英普外交摩擦,被欧洲媒体戏称为:
“18世纪最荒诞的人口走私案”。
###三、“巨人婚配工程”:想造“超级巨婴”,结果生出普通人
如果说收集巨人只是癖好,那接下来的操作,才是真正触及伦理红线的“科学实验”。
腓特烈大帝坚信:如果让巨人之间通婚,就能生出更高的后代,
于是他启动了代号为“长腿计划”的皇家优生工程。
他亲自挑选了一批女性巨人(身高普遍1.8米以上),安排她们与巨人掷弹兵结婚,
婚礼由宫廷主办,赐予豪宅、年金、贵族待遇,只为一个目的——
快点生孩子!越高越好!
他还设立了“生育奖金”制度:
✅每生一个孩子,奖励200塔勒
✅若婴儿出生时身长超过55厘米(正常约50厘米),额外奖励
✅连续三代高个家庭,授予“帝国长人勋章”
听起来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这和西班牙菲利浦二世的“侏儒优生梦”如出一辙——
一个想造更小的人,一个想造更高的人,
本质上都是权力者对“完美人体”的扭曲幻想。
可惜,基因又一次狠狠打了国王的脸。
尽管父母都是巨人,绝大多数孩子也只是中等偏高身材,没有突破2米大关。
有的孩子长大后甚至还不如父亲,被同僚嘲笑:“你爸是巨人,你是‘浓缩版’?”
最讽刺的是,有一对“顶级配置”夫妻的儿子,成年后参军,因“不够高”被拒绝加入巨人兵团。
最终,这项持续三十年的“巨人繁衍计划”,以全面失败告终。
现代遗传学告诉我们:
身高虽受遗传影响,但多数巨人症源于生长激素异常,并非可稳定遗传的“优良性状”。
换句话说——你想批量生产巨人?门都没有。
四、为什么是“巨人”?腓特烈大帝的权力美学
我们不禁要问:
一位理性、务实、打赢七年战争的军事天才,为何会对“高个子”如此执迷?
答案藏在他的人生底色里。
童年阴影:他父亲“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极度崇尚武力,认为“软弱即耻辱”。年幼的腓特烈因喜爱艺术和法语,多次遭父亲殴打,甚至被迫目睹侍从被处决。
补偿心理:他自己身高仅1.68米,在巨人环绕的军营中显得格外矮小。于是他用“掌控巨人”来获得心理优越感。
权力象征:在启蒙时代,巨人被视为“自然奇迹”,拥有巨人等于拥有“上帝的杰作”。
换句话说——
他收集的不是人,而是“力量的图腾”。
这些巨人越雄壮,就越衬托出他的权威:
“看,连这么强大的人都臣服于我。”
正如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这些人让我感到安全。他们是我的墙,我的盾,我的荣耀。”
可讽刺的是,
这堵“人肉城墙”从未挡过一颗子弹,
只在宴会上挡过阳光。
###五、历史的余音:当“收藏癖”遇上人权觉醒
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这种“把人当展品”的行为逐渐遭到批评。
伏尔泰曾委婉劝谏:
“陛下钟爱巨人,诚然有趣,但莫忘了他们也是会思考的灵魂。”
到了19世纪,普鲁士军方终于解散了这支“吃白饭天团”。
最后一名“波茨坦巨人”于1825年去世,享年92岁,身高2.03米,墓碑上刻着:
“他曾为国王行走,但从未为自己而战。”
如今,他们的军服、长靴、加长步枪,仍陈列在柏林军事博物馆。
游客们惊叹于其尺寸的同时,也会低声问:
“他们真的愿意这样活着吗?”
结语:真正的强大,从不需要“垫高自己”
腓特烈大帝一生都在追求“伟大”:
他想成为欧洲最强的君主,
他想建立理性的国家,
他想留下不朽的军事传奇。
可人们记住的,
除了他的胜利,
还有那支只会在草坪上走正步的“巨人仪仗队”。
而那些曾为他撑起“视觉霸权”的巨人们,
虽然身躯伟岸,
却始终没能挺直做人的脊梁。
或许,真正的强大,
从来不是靠身边站多少巨人,
而是——
能否让每一个普通人,
堂堂正正地站着说话。
互动话题:
你觉得腓特烈大帝养巨人是“个人爱好”还是“人性剥削”?
打【理解时代局限】→ 那时还没人权概念
打【必须批判】→ 再有权也不能把人当摆设
来源:琴琴零食百货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