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棋魂》绝对是许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和“惊喜之作”——初期因为画风或题材差点错过,一旦看进去就彻底真香,甚至很多人因为它真的去学围棋了。
《棋魂》绝对是许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和“惊喜之作”——初期因为画风或题材差点错过,一旦看进去就彻底真香,甚至很多人因为它真的去学围棋了。
它成功在不仅仅是“围棋题材”,更是一个关于热爱、传承与成长的顶级故事。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聊聊它为何“真心不错”。
一、 神级改编:完美的本土化落地
1、超越原作的改编
作为改编自日本经典漫画的作品,它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把故事巧妙地植根于中国的土壤里。
从1997年香港回归、大街小巷的《还珠格格》海报,到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圆市”和学校生活,每一个细节都让中国观众感到无比亲切。
2、“褚嬴”封神
尤其是对原作灵魂人物“佐为”的改编,创造出了褚嬴这个经典形象。
他从南梁时期的围棋第一人,穿越到现代,这个设定比原作更具历史厚重感。他的性格既保留了古典雅士的风骨,又增添了东方独有的幽默与温情。张超的演绎,将褚嬴的执着、可爱、脆弱与伟大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内核高燃:对围棋精神的深刻诠释
1、“棋魂”二字的分量
这部剧真正抓住了“魂”的精髓。它讲的不仅是下棋的技巧,更是围棋背后绵延千年的传承精神。褚嬴寻找“神之一手”的执念,正是历代棋手对棋道至高境界不懈追求的缩影。
2、真诚的成长线
主角时光从一个小屁孩到真正热爱围棋的职业棋手,他的成长轨迹真实可信。
他有迷茫、有放弃、有自私,最终因为对褚嬴的怀念和对围棋本身的热爱而重新归来,这种蜕变极其动人。
3、没有真正的反派
剧中的对手,如俞亮、方绪、白川等,都各有魅力与故事。他们是对手,更是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同行者。这种“棋逢对手”的设定,升华了竞技体育的境界。
三、情感共鸣:超越围棋的普世情感
即使完全不懂围棋,也能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
1、时光与褚嬴的羁绊
是师徒,是朋友,更是彼此生命的灯塔。他们的分离与重逢,赚足了观众的眼泪。那句“我最好的时光,就是和你一起下棋的时光”,是最高级的告白。
2、青春与梦想
时光、俞亮、吴迪、谷雨、沈一朗、白潇潇……这群少男少女为梦想拼搏、互相扶持的样子,就是我们青春中最向往的热血图景。
3、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剧集不着痕迹地普及了围棋知识,传递了围棋“静、思、礼、悟”的文化内涵,激发了无数年轻观众对国粹的兴趣。
四、围棋普及:对围棋本身的尊重
1、专业上的“硬核”尊重:让内行看得门道
(1)真实的棋局
剧中所用的棋谱并非随意摆弄,而是由专业围棋顾问(包括职业棋手)精心挑选或设计的。从古典名局到现代定式,每一步都经得起推敲。内行观众能看出门道,甚至会心一笑。
(2)真实的术语与状态
剧中人物在思考时出现的专业术语、对局时的读秒、比赛中的礼仪等都高度还原。
尤其是对棋手在下棋时那种沉浸、忘我甚至“入魂”的状态刻画得非常传神,这让真正的围棋爱好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精神上的“内核”尊重:触及围棋的灵魂
(1)超越输赢的追求
剧集没有把围棋简单描绘成一种争强好胜的工具。
它通过褚嬴这个角色,深刻地探讨了围棋的更高境界——对“神之一手”的追求是一种艺术和哲学上的探索,是超越胜负的、对完美境界的向往。这完全符合围棋作为“道”而非“术”的本质。
(2)传承的重量
褚嬴跨越千年的执念,正是围棋文化千年传承的象征。
剧集把这种“传承”具象化为师徒之情、对手之谊,让观众感受到,下的每一盘棋,都是在与历史对话,都承载着文化的重量。
3、文化上的“真诚”尊重:激发大众的兴趣
(1)不神化,不矮化
它没有把围棋塑造成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艰深艺术让人望而生畏。
也没有为了娱乐性而将其贬低为一种普通的游戏。它展现了围棋的趣味性、竞技性,同时也保留了它的文化深度和智力魅力。
(2)最好的文化普及
正因为这种尊重,《棋魂》成为了近年来最成功的围棋“科普”作品。
它让无数完全不懂围棋的观众,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围棋的魅力,甚至产生了“我也想学学看”的冲动。这种“自来水”式的文化传播效应,是任何生硬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五、结语
《棋魂》的成功在于,它用足够的诚意和尊重对待了故事、角色和观众、包括围棋本身。它没有把观众当傻子,而是精心打磨剧本、表演和细节,最终呈现出一部有笑有泪、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它完美地诠释了:最好的改编,是抓住原作的灵魂,并赋予它新的生命。
希望大家没有错过这部好剧!它就像一把钥匙,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围棋世界的大门,也让我们再次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来源:学习成为习惯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