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1月12日,随着白宫的一纸签署,那场持续了整整43天、创下美国历史之最的联邦政府“停摆”闹剧,终于落幕了。
当地时间11月12日,随着白宫的一纸签署,那场持续了整整43天、创下美国历史之最的联邦政府“停摆”闹剧,终于落幕了。
消息传来,华盛顿的空气中似乎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80万被迫“休假”或“无薪工作”的联邦雇员,他们等来了一个最好的消息:国会两院一致同意,这43天欠下的工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将全额补发。
媒体的镜头对准了那些欢呼的家庭,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开始上调短期消费预期。一切看起来,就像一场暴风雨后的彩虹,皆大欢喜。
但是,如果你真的相信这是一个“Happy Ending”,那么你可能只看到了这200亿美元“A面”的光鲜,而完全忽视了它“B面”的残酷。
今天,我们就来撕开这幅“皆大欢喜”的图景,看看这场政治闹剧背后,谁是真正的“买单者”,以及美国经济付出的“隐形代价”。
01. 谁的“延迟满足”,谁的“永久损失”?
我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
在华盛顿特区的政府大楼里,同时有两个人,A和B。
* A,是联邦某部门的科员,月薪5000美元。
* B,是负责这层楼的清洁工,月薪2500美元。
政府停摆43天,他俩都没活干,都没收入。
现在,政府开门了,200亿补发款下来了。A拿回了自己全部的“欠薪”,一分不少;而B,一毛钱都没有。
为什么?
这就是这场危机中最赤裸裸的“制度性不公”。
那80万联邦雇员,是“体制内”的人。他们的身份是Federal Employees。美国法律(如《反赤字法案》和后续的补发法案)为他们提供了“兜底”——无论政治斗争多么激烈,只要政府开门,工资必须补发。
对他们来说,这43天,虽然经历了去食物银行领救济、拖欠房贷的窘迫,但本质上,这是一次“现金流危机”,是一次“延迟满足”。
但是,那个清洁工B呢?
他(她)并不是联邦雇员。他(她)的身份,叫做“联邦合同工”(Federal Contractor)。
在美国,政府会将大量非核心业务(如清洁、安保、餐饮、IT维护、呼叫中心)外包给私营公司。这些合同工,名义上是私营公司的员工,他们的生计,100%依赖于政府的采购合同。
政府一关门,拨款冻结,合同暂停。
私营公司会怎么办?难道自掏腰包养着这些“临时工”吗?当然不。它们会立刻、合法地让这些员工“停薪留职”(Furlough)。
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等机构的分析,这个“联邦合同工”群体的规模,可能高达数百万,远远超过那80万“体制内”员工。
现在,政府开门了。
那80万人欢呼着领走了200亿。
而这几百万人呢?他们这43天的收入损失,是永久性的。没有法律保障他们获得补发,政府的200亿也与他们无关。
他们,就是这场政治闹NT中,被“合法牺牲”的群体。
这就是现实:一场政治作秀,最后买单的,永远是那些最没有话语权、最底层的“体制外”群体。
你以为是公务员惨,其实他们有法律兜底。那些被媒体遗忘的“临时工”,才是真的颗粒无收,他们才是这43天里,真正的“受害者”。这200亿的“喜庆”背后,是几百万家庭的“永久伤疤”。
02. “V型反弹”的幻觉:经济数据在撒谎
看清了“人”的代价,我们再来看“经济”的代价。
在停摆期间,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和经济分析局(BEA)这些关键的数据部门也关门了。导致10月的就业报告(NFP)、通胀数据(CPI)全部“难产”。
现在,他们开门“补作业”了。
我可以向你预言,未来一到两个月,我们将看到美国经济数据出现“V型反弹”的幻觉。
* 就业数据会“异常亮眼”:因为80万人(在统计上可能被计为临时失业)瞬间复工了。
* GDP数据会“强劲反弹”:因为这200亿美元的补发工资,会在短期内(尤其是叠加假日季)集中释放为消费,强行拉动GDP。
但是,这叫“经济回暖”吗?
这不叫回暖,这叫“填坑”。
这就像一个人,大病一场,卧床43天,肌肉都萎缩了。现在病好了,他下床第一件事是冲进厨房,把冰箱掏空了。你能说他的身体,比生病前更健康了吗?
他只是在“补”他失去的能量,而他“卧床”期间造成的肌肉萎缩,是需要更长时间恢复的。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官方报告,一次又一次地警告:政府停摆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永久性的(Permanent Loss)。
什么叫“永久性”?
我来举几个例子:
* 旅游业归零:黄石国家公园、自由女神像,关门43天。这43天的门票收入,没了,就是没了。游客不会因为你开门了,就特意飞回来补一张票。
* 供应链中断:依赖政府审批和检查的进出口贸易,被卡住了。一个集装箱的生鲜,烂在港口,就是烂了。损失是100%的。
* 投资信心受挫:一家小企业,本来指望着政府的合同来扩大生产。政府一关门,合同没了,银行贷款也不敢批了。这家企业的扩张计划,可能就此夭折了。
这些,才是停摆造成的“永久伤疤”。
CBO估算,这几十上百亿美元的“永久损失”,是实打实的GDP净亏损,它们不会因为政府开门而“反弹”。
所以,不要被接下来的“V型反弹”数据骗了。那只是“补作业”带来的机械性修复,它掩盖了经济肌体上那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03. 政府开门,为什么利空黄金?
聊完微观,我们再升维,看看宏观市场。
一提到政府关门、政治失能,再加上那座38万亿美元的国债大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美国不行了,美元信用要崩,美债要被抛售,赶紧买黄金!
这个思路,在“关门期间”,是完全正确的。
黄金是什么?黄金的本质,是对冲“不确定性”和“法定货币信用”的工具。
在关门的那43天里,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 不知道政客们什么时候能妥协?
* 不知道会不会引发技术性债务违约?
* 不知道经济会受多大冲击?
在这种迷雾中,资金涌入黄金寻求避险,推动金价上涨,这是标准操作。
但是,现在,当地时间11月12日,法案签署了,政府开门了。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短期内最大的那个“政治不确定性”——解除了。
靴子落地了。
那么,那些为了“避险”而冲进黄金的资金,会怎么样?
它们会立刻、马上,从黄金市场流出,重新回到它们更喜欢的“风险资产”中去——比如,美国股市。
所以,一个反常识的结论出现了:
“关门”的过程,利好黄金;但“开门”这个结果,短期是利空黄金的。
这就像你买暴风雨保险。暴风雨来临前,保险最贵;天气预报说暴风雨已经过去了,保险的价格自然会回落。你不能搞反了这个逻辑。
至于美元,它的逻辑更复杂。
一方面,38万亿国债和这种政治闹剧,确实在长期蚕食美元的信用。
但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同样面临挑战(比如欧洲的能源危机、新兴市场的债务问题)时,美元(及其背后的美债市场)依然是全球流动性最强、体量最大的“安全港”。
美元还是那个“班级里最不差的学生”。这就是美元霸权的韧性所在。
04. 看不见的“人才税”:这才是最昂贵的账单
如果说,几百万合同工的“永久损失”是良心账,几十亿GDP的“永久伤疤”是经济账。
那么,这场停摆,还留下了一笔最昂贵、最隐形的账单——人才账。
这才是对美国长期国力,最致命的内耗。
你设想一下,你是一位顶尖的AI科学家,或者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安全专家。
你在联邦政府工作(比如NASA、NIH、或DHS网络安全部门),你拿着30万美元的年薪。这个薪水,在私营部门(比如谷歌、微软、亚马逊)那里,可能只能算“中包”。
你为什么留在政府?可能是为了理想,为了使命感,或者为了那份“稳定”。
但是,现实给了你一记重拳。
你的“稳定”,会周期性地被国会那帮政客拿来当“政治筹码”。他们为了争夺预算,可以毫不在意地“停发”你的工资43天。
你作为顶尖人才,却要和普通人一样,去食物银行排队领面包,要打电话给银行请求房贷延期。
你是什么感受?
你感受到的是“职业羞辱”。
你还会留下来吗?
当私营巨头们开着三倍的薪水、许诺着更稳定的环境来挖你时,你还会坚守那份“理想”吗?
这就是美国政府正在支付的“隐形人才税”。
每一次政府停摆,都是在对自己的“人才库”进行一次“劝退”。
当一个国家最聪明的大脑、最核心的科研人员、最关键的安全专家,都开始因为“工资”这种最基本的问题而寒心时,这个国家的长期竞争力,就已经在“脑力流失”中被掏空了。
这种损失,是那200亿美元补发工资能换回来的吗?
换不回来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200亿美元的“补发工资”。
你还觉得它“皆大欢喜”吗?
它不是“补偿款”,它更像是一笔“分手费”。
它安抚了80万“体制内”员工,却把几百万“体制外”的合同工推向了深渊;
它暂时填平了数据的“大坑”,却掩盖了经济肌体上“永久的伤疤”;
它暂时结束了政治闹剧,却让国家最需要的人才,寒了心。
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一份所有人都在买单的账单。
关注涛哥,我们一起穿透金融迷雾。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