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毛主席手稿背后的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2:55 1

摘要:这是1945年8月27日毛主席起草的中共中央发给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的电报,内容是关于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等事。电报图片来自中央档案馆。内容如下:

这是1945年8月27日毛主席起草的中共中央发给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的电报,内容是关于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等事。电报图片来自中央档案馆。内容如下:

各局、各区党委:

抗日阶段瞬将完结,争取和平建设的新时期已经开始,国共关系必须调整,避免内战。中央决定毛、周赴渝谈判。在毛离延期间,刘少奇同志代理主席职务,并增选陈云、彭真二同志为候补书记。

中央未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天空却并未完全放晴。弥漫的硝烟味刚刚开始散去,另一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暗战已悄然开幕。

就在举国欢庆胜利之时,蒋介石的心里却另有一本账。他的国民党军队大多远在西南大后方,而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则遍布华北、华东的敌后。为了争取时间调兵遣将,抢占战略要地,他摇身一变,扮作“和平使者”,在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发电报,以“万急”的姿态,邀请毛主席亲赴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看似诚恳的邀请,实则是一场用心险恶的棋局。如果毛主席不去,就可以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罪名扣在共产党头上;如果毛主席去了,则可以利用谈判争取时间,完成军事部署。甚至不排除扣押毛主席的可能性。

此时的延安窑洞里,烟雾缭绕,决策艰难。谁都看得出这是一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毛主席的个人安危,牵动着整个党和军队的命运。张学良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谁能保证蒋介石不会故技重施?但如果不去,我党政治上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就在此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发来电报,建议毛主席赴渝谈判,并认为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背后有大国的战略考量,但也让我党的决策更加复杂。

经过反复权衡,毛主席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协商后,最终做出了一个胆识过人的决定:去!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真面目、赢得全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这个险,值得冒!

1945年8月27日,在毛主席即将动身的前夕,一份绝密的电报从延安发往全党各主要负责同志。这封电报背后蕴含的是极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毕竟,毛主席此行前途未卜,吉凶难测。必须确保党中央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一个坚强、统一的核心,避免出现权力真空或指挥混乱。指定刘少奇为代理人,是全党的高度信任,也是维护团结的关键。

刘少奇当时是党内仅次于毛主席的第二号人物,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在党内威望素著。毛主席将此重任托付于他,体现了两位革命家之间深厚的信任与默契。

这意味着党中央做好了“前方谈判,后方备战”的两手准备。毛主席在重庆与蒋介石唇枪舌剑,刘少奇在延安就能统筹全局,指挥部队应对任何可能的军事摩擦和突然袭击,确保前方无后顾之忧。这封电报,就像在惊涛骇浪中为中国共产党这艘大船定下的“压舱石”和“定盘星”。

从8月28日到10月11日,在毛主席离开延安的43天里,延安与重庆之间电波频传,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前后出师表”。毛主席在重庆,展现了非凡的胆略和智慧。他广交朋友,会见民主人士、国民党右派甚至反共人士,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传播给社会各界。

在谈判桌上,他既坚持原则,在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上毫不退让,又表现出灵活性。最终签订的《双十协定》,虽然后来被蒋介石撕毁,变成只是一纸空文,但我们党成功地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让全国人民看清了谁是真心求和,谁是假意敷衍。

而在后方,代理主席刘少奇一刻也未停歇,他高效地履行着“守摊子”和“闯路子”的双重使命。他敏锐地察觉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果断下令抽调十万大军和两万干部火速出关,抢占东北。同时,命令南方各解放区收缩防线,将兵力集中到北方。这一战略布局,为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刘少奇密切关注国民党军队的动向,指挥晋冀鲁豫等解放区部队,对向上党、邯郸等地进犯的国民党军予以坚决反击,取得了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重庆的谈判斗争,让蒋介石在战场上捞不到便宜,在谈判桌上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这封电报,以及由此开启的重庆谈判,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节点。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安排,更是展现了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高度成熟、组织上的坚强团结、战略上的深远布局。毛主席的“弥天大勇”与刘少奇的“运筹帷幄”,共同谱写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个伟大政党的决策与担当是何等重要。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