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刚接手一个初二班级的王杨军,为了解班里同学的古诗词掌握情况,组织了一场“飞花令”(古诗词接龙游戏)。他特地放宽规则,只要分享的诗句中含有关键字即可。然而,全班四十多名同学只接了几句就集体陷入沉默。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胡伟
在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他是带着学生用三句半写诗,用镜头记录青春的语文老师。
在短视频平台,他是拥有1500多万粉丝、获赞超4200万的“语文山水”创作者。
他的视频,让千万网友看见了“语文该有的样子”。
他的课堂,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找到了“青春该有的样子”。
王杨军,从教12年,用一方课堂和一个镜头,点燃了公众对语文教育的新期待。
在他看来,语文教育的终点,从来不是某个漂亮的分数,而是让学生学会爱人、爱世界,在生命里保持浪漫和乐观,找到生活的价值。
他像一位智慧的农人,不仅深耕语文的土壤,更悉心照料着每一株幼苗的向光生长,用诗意为他们安顿躁动而珍贵的青春。
他让语文回归“山水”之间,为青春搭建了一座通往诗意世界的桥梁。
王杨军和同学们在课堂上 受访者供图
初心
让语文回归最初的样子
“让语文回归最初的样子”,这行静静躺在“语文山水”账号简介里的文字,可以说是王杨军教育实践的灯塔。
2014年,刚接手一个初二班级的王杨军,为了解班里同学的古诗词掌握情况,组织了一场“飞花令”(古诗词接龙游戏)。他特地放宽规则,只要分享的诗句中含有关键字即可。然而,全班四十多名同学只接了几句就集体陷入沉默。
那一刻的寂静,深深刺痛了他,也激发了他的决心,必须打破重应试实用、轻情感表达的教学现状。
王杨军认为,语文“最初的样子”,是“山水人情,文人风骨”,是“立足诗意,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过度的技巧训练,如同塑料假花,虽有色泽却无生命,割裂了学生与生活、与真情实感的联结。
“现在一些学生的作文,语言很美,但内容空洞。真正的好文章,不在于辞藻多华丽,而在于有没有真实的思想、独特的体验。”他无比珍视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学生,哪怕这些话有时显得“刺头”。
这份初心,也塑造了他面对巨大流量时的惊人定力。尽管账号坐拥1500多万粉丝,单条视频播放量动辄破千万,他却不追热点、不频繁更新,更是婉拒了将之商业化的诱惑。
“初心就像导航,让你在纷繁复杂中不迷失。初心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你这辈子过得很舒心。当人遵循自己最初的想法时,会发现,很多事不必烦恼,不会因为粉丝的增长或者‘出名’而过度自我消耗。”他平和地阐述着自己的人生哲学。
耕作
满城桂花下的第一次尝试
时间倒回至2019年,王杨军开通抖音号“语文山水”,记录并分享他和孩子们的非传统语文课堂。
彼时,杭城桂花盛开。王杨军带着学生们寻找一些与桂花有关的诗词,课堂上搭配手势吟咏。课后,他顺手将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这条视频获得了数十万播放量和三万多点赞。网友们说“这才是中国课堂该有的样子”,纷纷被视频中的语言文字之妙、师生间火花之灵动所打动。王杨军也看到了课堂外更广阔的可能性。
王杨军和同学们在课堂 受访者供图
自此,王杨军开始有意识地将镜头对准生机勃勃的课堂。
在他的镜头下,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篇章分析和机械背诵,变成了可感、可触、可创造的生命体验:冬日咏梅、盛夏咏荷、中秋创作对联;将古诗词巧妙改编为朗朗上口的“三句半”;开展紧张刺激的“飞花令”对决;进行即兴的肖像描写分享……
“远远望去,绿叶丛中缀着碎金,亦醉了我的心,是花自然香,岁月自然长。”一位女生在视频中诵读自己写的桂花诗。网友们感慨,当语文回归生活,美的感悟便会如花香般自然流淌。
诗意盎然的课堂背后,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多线工作的压力。一堂看似轻松活泼的课,王杨军身兼数职——老师、导演、摄像、录音师、场务。
因为是课堂实录,最终的视频成品需压缩到五分钟左右。这就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该挑选哪几位同学的发言?如何将片段组织连缀更紧凑?如何让视频呈现故事感?一般都要经历七八个小时的构思和尝试。
随后是配乐。王杨军喜欢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直到配乐跟视频意境相得益彰,五六小时又过去了。
接下来是上字幕。视频内容中有很多初中生的言辞,王杨军会反复查阅资料,确保其准确性。
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后期要花二十几个小时。“作为一个在持续输出的创作者,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探索、成长。”他说,持续的阅读、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王杨军的老家在富阳,他自称“富春山神”,而所有的视频作品,是他与班上的“仙童们”共同耕作的。
“富春山神”与班上的“仙童们”共同耕作了“语文山水” 受访者供图
“我在指导孩子们,孩子们也在影响我。很多时候,孩子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给了我启发。”一堂又一堂语文课,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孩子们的优秀表现给了王杨军很大的创作动力:“不管是教书,还是剪视频,看到孩子们灵动的自然的笑脸,是非常快乐的。”
深耕
守护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王杨军的课堂诗意盎然,最坚实的根基,是深扎于对“真实”的追求与守护。
他格外注重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在他眼中,青春痘、啤酒肚……都可以成为写作题材。一位同学这样描写青春痘:“青春是个浪漫至顶的人。他见山是蓬莱,见海是瀛洲,见花便是全世界,唯独见了青春痘——那是月球表面。”这种源自生命本真体验的幽默与自嘲,是任何范文模板都无法炮制的。
当AI技术汹涌来袭,不少学生甚至家长开始用其生成作文时,王杨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因此更加明晰了语文教育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他曾做过一个实验,用AI修改二十多篇学生作文,结果令人愕然:20篇都被改得几乎一模一样。这让他更加确信,守护学生的独特视角、真实感受与个性化表达,才是语文教育在技术洪流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可能是班里最了解孩子的人。逐句逐字读孩子们的作文,我知道了他们的很多心思。”
王杨军一直坚持为每一届学生亲手制作一份独特的毕业礼物。新生入学时,他总会用相机记录下他们初入校园时略带青涩的自我介绍,然后到学生的最后一堂初中语文课,作为惊喜,播放并赠予他们。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在屏幕上看到三年前稚气未脱的自己,无不为之动容。对王杨军而言,这不仅仅是视频,更是为学生定格青春足迹、记录成长记忆最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培育
种下“写作有意义”的信念
教育最动人之处,在于生命的成长与蜕变。
王杨军至今清晰地记得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场景:2014年,那场寥寥数句便陷入集体沉默的“飞花令”;2020年,全班同学你追我赶,一口气接出了25首与“月”有关的诗词。
王杨军在课堂上 受访者供图
从集体沉默到诗词的喷薄而出,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诗词储备量,更是他们内心深处表达自我的勇气、自信。这一切的魔法,是王杨军精心搭建的安全、自由、充满正向激励的表达场域。
很多一线老师感慨,课上能踊跃、流畅发言的学生稀少,时常是老师“唱独角戏”的状态。而反观王杨军的课堂,发言交流的氛围很浓厚。
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能说会道,王杨军平时特别注重学生课堂发言习惯的培养——起立入座的姿态、说话的语速节奏、朗诵的语调情感、面朝听众的目光表情等,他都会进行细致入微的训练指导。“我们要把每一堂没有外人听课的课,都按照公开课来上。要在每一个日常的课堂上,让学生‘秀’起来!”
晚自习时,空教室或者办公室里,经常可以看到王杨军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上的个体辅导。对于那些内向害羞、言语磕绊的学生,他更愿意花多倍的时间、精力,不厌其烦地指导,“手把手”地教。以朗读一篇课文为例。首先,王杨军会疏导学生的社恐心理,鼓励学生勇敢突破自我;随后,他范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如果须配合相应的手势、体态,他示范,学生模仿……日复一日的辅导,学生们的发言面貌自然就亮丽了起来。
一些网友猜测,“语文山水”视频中的学生,估计都是专为拍摄而精挑细选的优等生。王杨军说,其实视频中的孩子,有些是成绩佼佼者,有些是后段生。但无论哪个成绩段的学生,都可以在镜头前展现出自己美丽的一面。这是王杨军经年累月培养的成果。
课堂之外,互联网成了一个巨大而温暖的“回音壁”,将陌生人的善意与认可放大。
今年初,一位初三女生写的作文《旧轨还乡》,经过王杨军的视频分享后,引发了一场跨越网络与地域的回响,收获三百多万点赞,引起了中国作家网与内蒙古文学馆的关注,特地向女生约稿,留存手迹。女生和故乡的故事,本报进行了系列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也进行了转发。
“后来我每次发布新的视频,都有很多人来留言说‘经常会翻出这篇(《旧轨还乡》),再看看’。”这些被认可的声音,也在一个少年心中,种下了“写作有意义、表达有价值”的信念。“一位老师最大的骄傲,不是他自己出名,而是他的学生们广为人知,他们的文学习作飞入了千家万户。”
滋养
“诗意”与“接地气”的智慧
短视频中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诗意与令人艳羡的互动,但王杨军从未忘记自己身处现实教育体系之中。除了开设互动课、创作课外,大部分时间,他的课堂更多地讲课文、知识点、题目等等。
王杨军尽量在教学上实现“精准”和“高效”。他大力精简习题,坚持自己先试做,为学生筛选出那些真正高效、有代表性的“精华习题”。他还自编习题,作为补充材料发给学生。
王杨军在课堂上 受访者供图
他反对那些短视的、扼杀学习兴趣的应试训练。在他看来,纯粹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机械操练,即便能换来一时的高分,也终将榨干学生的学习后劲。
王杨军和同学们在学校诗词活动中 受访者供图
王杨军本人,就是“语文生活化”的生动、鲜活的榜样。他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内在品质,这远比一纸分数更能定义一个人的未来。
他热爱旅行与摄影,并将爱好融入了他的教学与生命之中。
王杨军在大学时期就选修影视、设计课程,掌握了视频剪辑、图片处理等“硬核技术”,更在“行吟山水”的旅程中,不断完成着古诗词与现实风景的神奇契合。
他曾在文章中写:“起个大早走桐庐森林公园,野径无人,踏入一片苍茫的竹林,但见山中古寺,发现眼前所见正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描述的样子,‘初日高林’‘曲径通幽’‘山光’‘潭影’等原诗意象无一不合此情此景。”这种深刻的个人体验,让他对诗词的理解超越了文本的束缚,变得可感可触。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自然地去引导学生们发现,语文从来不是被束之高阁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观察、理解并深情热爱这个世界最鲜活也最深刻的视角。
古诗词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借以抒情”。“人的情感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用古人细细推敲出来的精微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心声,是何其痛快的一件事!”
王杨军分享了一次难忘的同学聚会:久别重逢的挚友们,在酒酣之际,不知是谁先用筷子敲着碗口,用美声的腔调吟诵起了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时间,众人异口同声地续接下去,从“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与尔同销万古愁”,整个餐馆的人都跟着开怀大笑。后来再次想起这件事时,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这么痛快过!
“赚了,我们用古人的诗,唱出了我们自己颠沛而开怀的人生!”
这酣畅淋漓的一幕,正是王杨军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让那些历经千百年锤炼的古老文字,在每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中找到深沉的回响,内化为他们未来人生路上,可以随时取用、用以慰藉心灵、表达自我的精神食粮与情感故乡。
在他的世界里,语文的终极使命,便是如此温柔而有力地,为每一个孩子安顿他们的青春,乃至未来漫长的一生。
认识王杨军
王杨军,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语文老师,抖音号“语文山水”的主理人。
他认为,语文的内涵在于“山水人情,文人风骨”,并致力于“让语文回归最初的样子”。
他探索意趣语文课堂,开创了视频记录推动学习的新教学模式,极大促进了学生语言兴趣的培养、写作演讲能力的发展。根植传统诗词的诗意优雅,融合日常生活的创意趣味,让他的语文课生机盎然。
他自称“富春山神”,而学生为“仙童”,自己的语文教学则是“富春山神和班上的仙童们共同耕作”。
他在社交平台拥有超过1500万粉丝,拍摄的语文课视频屡次“出圈”,让千万网友“在线蹭课”,感叹这才是语文课该有的样子。
王杨军大学主修对外汉语专业,并选修了大量摄影制作和计算机设计课程,为之后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方式打下了基础。大学毕业后,为了实现一直以来的教师梦想,他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如愿走上讲台。
随着“语文山水”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王杨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研教学和弘扬传统文化上。他希望在网络上打造一间“无界限”的语文教室,让全国各地的师生和家长都能受益。
在他的课堂上,原本不敢说话的学生开始积极参与,出口成章,因为王老师告诉他们:“语文课就是让每个人都表达最真实、最自然的自己。”
在很多人看来,王杨军是自己梦想中的“神仙老师”,为孩子们把灯点亮,守护并培养蓬勃的想象力、鲜活的创造力、对美的深刻感知力和真诚表达自我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