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砸锅卖铁花十万买的钻戒,现在回收商只肯给两千,差价够交一年房租。
十年前砸锅卖铁花十万买的钻戒,现在回收商只肯给两千,差价够交一年房租。
钻石柜台灯光依旧刺眼,标签上的数字却像被刀削过。
河南柘城几家工厂把机器开到最大,一周能长出三百克拉,成本不到天然矿的零头。
质检报告摆在一起,连老行家也分不清哪颗是地里挖的,哪颗是罐子里长出来的。
戴比尔斯去年财报出来,销售额直接腰斩,母公司忙着找接盘侠。
200万的粉钻,国产同款不到10万就能拿下,1700万的鸽子蛋,柘光报价只剩一个零头。
矿商代表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稀缺性,台下主播直接掏出手机亮出实时库存,页面显示现货充足,颜色净度随便挑。
上海珠宝设计师老刘以前只拿天然钻,后来试着把人造石镶进项链,客单价降了七成,订单量却翻了三倍。
三十多岁的买家算得明白:省下的钱够给孩子报两年兴趣班,戒指丢了也不心疼。
后台数据更直接,柘光京东店开卖一小时销售额破十万,半年冲到七位数,评论区高频词是划算和真香。
美国珠宝协会早在2018年就盖章,实验室钻石和天然钻石物理化学性质一致。
证书上同样写着硬度10、折射率2.42,区别只在于产地栏多了行字母。
部分品牌还在柜台贴提示卡,肉眼无法区分需送实验室,消费者扭头就走,回家下单包邮现货。
有人担心人造钻泛滥后会不会像水晶一样烂大街。
业内人算了笔账:机器、电力、技术门槛摆在那里,价格再跌也有底。
反倒天然矿越挖越深,成本越来越高,卖不动还得硬撑着广告费。
当爱情信物不再绑定碳晶体,营销故事就讲不下去了。
更年轻的买家干脆把省下的预算拿去旅行,朋友圈晒雪山日落,点赞比钻戒多。
钻石从象征变成配饰,像口红一样按季节换新,丢了不心疼,换款不犹豫。
有人一年买三对耳钉,总价不到过去一个零头,照样闪得晃眼。
回头看,天价钻石本来就是上世纪最成功广告案例。
把碳元素和婚姻年限强行挂钩,再控制出货量制造稀缺。
现在技术撕开了口子,价格回归工业成本,爱情终于不用按克拉称重。
省下的几万块放进共同账户,比石头更能抵御生活风险。
柜台灯光依旧刺眼,只是没人再为一句 forever 掏光积蓄。
钻石变回石头,爱情回到生活,这大概才是技术送给普通人最实在的礼物。
来源:海棠科技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