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一手烂牌打出王炸,唐朝最强逆袭卷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1:30 1

摘要:在大唐群星闪耀的诗坛上,高适像个格格不入的“异类”。当李白挥金如土、杜甫少年成名、王维轻松“保送”时,我们的高同学正面临人生终极难题——今天去哪要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竟是他给自己写的预言。

在大唐群星闪耀的诗坛上,高适像个格格不入的“异类”。当李白挥金如土、杜甫少年成名、王维轻松“保送”时,我们的高同学正面临人生终极难题——今天去哪要饭?

“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这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心酸画面:别人在吟风弄月,他在街头要饭;别人在饮酒作乐,他在田间种地。这开局,简直是困难模式中的地狱级别!

北漂失败,回乡种地

公元724年,20岁的高适满怀希望来到长安,准备大展拳脚。结果呢?他在京城晃悠了好几年,别说当官了,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找到。

这时的长安卷成什么样子?李白靠着才华和财力混得风生水起,王维凭借颜值和才华获得公主青睐,就连杜甫也早已诗名远扬。高适呢?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要颜值…史书没提,估计也悬。

在长安混不下去的高适,只好搬到宋城当起了农民。白天种地,晚上读书,这一熬就是七年。朋友们,这可是实打实的“gap year”——一gap就是七年!

边塞从军,再次碰壁

公元731年,27岁那年,听说边境在打仗,高适激动地扔下锄头就去参军。他满怀豪情地写下:“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结果呢?在边塞混了好几年,别说擒单于了,连个班长都没混上。

回家的路上,他悲从中来:“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辛苦读书十年,努力奋斗多年,结果还是一无所有。这时的他已经32岁,妥妥的“大龄失业青年”。

遇见偶像,结下孽缘

公元744年,转机出现了。41岁的高适遇见了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这三个“中年失意男团”开始了他们的漫游之旅。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李白在喝酒,杜甫在忧国忧民,高适在…默默观察学习。虽然最后李白入道,杜甫远游,只有高适还在坚持,但这段经历无疑给了他新的动力。

别董大,更是别自己

公元747年,43岁那年,高适遇到了同样失意的音乐家董大。两个落魄之人惺惺相惜,高适写下了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话表面上是安慰董大,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打气。毕竟此时的他们,前路确实无知己,天下也确实没人认识他们。

更绝的是这首诗的第二首:“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兄弟,我混得太惨了,今天这顿饭你请吧!”能把穷说得这么清新脱俗,也是没谁了。

人生转折,大器晚成

公元753年,50岁!整整50岁!高适终于等来了他的伯乐——哥舒翰。在军营里,周围都是年轻小伙,就他一个半百老头。但这有什么关系?机会来了,就要牢牢抓住!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唐玄宗逃跑。在一片混乱中,高适却敏锐地抓住了机会——他一路狂奔追上玄宗,详细分析了战败原因。这一波操作直接让他从底层官员跃升为节度使。

朋友们,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在现代,一个50岁的底层公务员突然被提拔成省长!就问你这波操作秀不秀?

不救李白,是冷血还是无奈?

就在高适仕途顺风顺水时,他的老朋友李白却出事了。李白站错队,加入了永王阵营,成了“反贼”。危难之际,李白想起了这位已经是节度使的老友,写信求救。

然而,高适选择了沉默。

很多人骂他冷血无情,但设身处地想想:一个60多岁的老人,熬了大半辈子才当上大官,要去救一个站错队的“反贼”?这不是自毁前程吗?

更何况,此时的李白在朝廷眼中是重犯,唐肃宗连亲弟弟永王都能杀,何况一个李白?高适若是出手相救,很可能把自己也搭进去。

封侯拜相,完美逆袭

公元764年,61岁的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唐朝唯一靠军功封侯的诗人。从街头要饭到封侯拜相,这条路他走了整整60年!

卷王启示录

高适的逆袭绝非偶然,他的人生轨迹处处透露着“卷王”的智慧:

精准定位:当大家都在拼诗才时,他选择深耕边塞诗,打造个人品牌;持续学习:哪怕在种地要饭时,也没放弃读书学习;把握时机:安史之乱对别人是灾难,对他却是机遇;懂得取舍:在救李白与保前程间,他做出了现实的选择。

回顾高适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大片:20岁北漂失败,30岁边塞碰壁,40岁依旧穷困潦倒,50岁才迎来转机,60岁终成大器。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哪怕手握一副烂牌,只要不放弃,照样能打出王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句他写给朋友的诗,最终也成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好注脚。

来源:立姐童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