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的东京,空气中已带寒意,但比天气更冷的是骤然紧张的中日关系。上任刚满月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中抛出一番言论,瞬间将两国关系推向风口浪尖。她声称,台湾有事若伴随出动军舰和使用武力,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这意味着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番话几
深秋的东京,空气中已带寒意,但比天气更冷的是骤然紧张的中日关系。上任刚满月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中抛出一番言论,瞬间将两国关系推向风口浪尖。她声称,台湾有事若伴随出动军舰和使用武力,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这意味着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番话几乎明示了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立刻触动了中方最敏感的神经。
这不是普通的外交摩擦,而是对底线的直接挑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当天就作出强硬回应,直指高市言论“公然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更让中方愤怒的是,在多次严正交涉后,日方仍拒绝撤回错误言论。这种执迷不悟的态度,让中方不得不采取升级行动。
11月13日凌晨2点56分,中国外交部网站发布消息,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奉示”二字分量极重,意味着这是在国家最高意志指引下的正式行动,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外交沟通。孙卫东当面提出严正交涉,用了“五个严重”来定性高市言论:严重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破坏战后国际秩序、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严重破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方这次直接点名日本,明确划出红线。 外交部发言人警告,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这种明确将日本单独点名并警告不惜一战的表态,在对日外交史上相当罕见。以往中方在台海问题上的警告多针对美国或泛指的“外部势力”,此次直接锁定日本,显示事态严重性已超出常规外交博弈范畴。
高市早苗的言论在日本国内也引发争议。前首相石破茂在广播节目中直言,高市的说法近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历届日本政府都避免如此明确的表态。石破茂质疑这种限定性言论无助于提升威慑力,反而可能引发误判。这种党内重量级人物的公开批评,反映出高市言论即便在日本政坛也缺乏共识。
高市早苗的政治底色或许能解释她的冒进。在上台前,她就以对华强硬著称,多次否认南京大屠杀、渲染“中国威胁论”,并以内阁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今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她成为安倍内阁中唯一参拜靖国神社的大臣。问题是,作为首相的高市早苗,她的个人立场正在绑架国家利益。 她把台海这一关乎战争与和平的严肃议题,当作了博取选票和巩固权力的工具。
日本驻华大使馆随后的回应更显轻描淡写,仅称“双方就高市总理的答辩交换意见”,将中方的严正交涉虚化为普通的立场交流。这种刻意降格处理的做法,与事态的严重性形成鲜明对比,也折射出日本国内政治运作与对华政策之间的错位——对内迎合冷战思维,对外试图维持“体面”,结果既损害互信,又误导民意。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让高市的言论更具挑衅意味。80年前,中国人民以巨大牺牲换来战后秩序的确立,其中包括台湾重归中国的国际安排。80年后,日本政坛有人企图通过“台海军事介入论”动摇这一秩序,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无视,也是对日本自身历史教训的遗忘。
中日关系的现实是,两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日本网民已担忧,若事态升级,中国可能依法采取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涉及电子零部件、医药品、稀土等关键领域,将对日本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一旦走到那一步,即便高市事后道歉,恐怕也难以挽回损失。 一个政客的鲁莽表态,很可能让整个国家付出长久代价。
中方此次反应之所以如此强硬,背后是对日本政治走向的深度担忧。高市上台后,中日关系改善势头被彻底破坏,两国间新的仇恨情绪被煽动起来。中方通过“奉示召见”这一罕见外交动作,向日本社会发出郑重提醒:不要拿台湾问题做赌注,更不要把中日关系当作少数政客的选举筹码。
从更广视角看,中方对日本的强硬警告也有敲山震虎之意。近期美国、韩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台海、南海问题上动作频频,中方借此明确划出红线:任何外部势力企图干预中国内政,都将面临坚决反击。这种点名日本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所有潜在干预者的共同警示。
眼下中日关系来到新的十字路口。一条路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为地区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另一条路则是任由极少数政客绑架舆论,在对抗轨道上越滑越远。中方已给出鲜明选择:坚持对话,但绝不容挑战底线;欢迎合作,但绝不接受遏压图谋。
高市早苗上任月余就给中日关系带来如此震荡,这在她那些谨言慎行的前任中是难以想象的。政治家的最高智慧,不在于能点燃多少团火焰,而在于懂得在火药桶旁绝不玩火。现在仍处在可以“踩刹车”的阶段,高市是否道歉、是否收回言论,已不仅是个人荣辱问题,更关乎日本是否愿意把握中日关系的大方向。
历史不会迁就政治投机,现实也不会为“个人表演”让路。当中方说出“必将迎头痛击”时,这绝不是空洞的外交辞令。基于当前中日力量对比,任何误判都将付出沉重代价。真正负责任的做法,是尊重历史、尊重承诺、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在理性与务实的基础上寻找两国关系的最大公约数。谁要一再挑战14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就必须准备好承担全部后果。
来源:军君大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