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老板和李老板在同一个工业区开机械厂,都接了一批500台机床的订单,原材料、人工成本几乎一样。3个月后,张老板算账时拍了桌子——忙活一场,除去成本净亏10万;而李老板却轻松赚了30万。
一、同样的订单,他赚30万,你亏10万:差的不是手艺,是账本
张老板和李老板在同一个工业区开机械厂,都接了一批500台机床的订单,原材料、人工成本几乎一样。3个月后,张老板算账时拍了桌子——忙活一场,除去成本净亏10万;而李老板却轻松赚了30万。
“都是按图纸加工,他凭什么赚钱?”张老板带着疑惑去李老板工厂取经,看到的场景让他愣住了:李老板的车间墙上挂着块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每台耗电12.5度”“钢材损耗率3.2%”“人均日产量2.8台”,而自己工厂这些数据从来没算过,只知道“大概用了多少电”“废料堆了一堆”。
李老板一句话点醒他:“制造业的利润藏在小数点后两位里。你不算清每度电、每公斤料的成本,干得再卖力,都是替成本打工。”
数据印证了这个道理:同样的订单,能算清成本的工厂,利润率比糊涂账工厂高8%-12%。更扎心的是,很多老板总觉得“多接订单就能赚钱”,却不知道自己车间里的“跑冒滴漏”,正在吃掉90%的利润。
二、利润从哪里算出来?3个藏在数字里的“车间密码”
(一)看能耗曲线:设备偷懒,利润就溜走
王老板的五金厂有个怪现象:最近电费单比上个月多了5万,产量却没增加。财务只说是“用电量涨了”,王老板却盯着电表数据追查到车间——原来3台老旧冲床没及时保养,电机空转时的能耗比正常高40%,每天多耗200度电,一个月就是6000度。
“能耗不会平白无故涨”,这是老厂长的经验:
- 同一台设备,能耗突然升高10%以上,大概率是零件磨损,该保养了;
- 白班能耗比夜班高20%,可能是工人下班没关紧机器电源;
- 某条生产线能耗是其他线的1.5倍,要么是设备老化,要么是工艺有问题。
李老板的做法更绝:给每台设备装电表,设定“能耗红线”(比如车床每小时耗电不超过8度),操作工当班超了红线,绩效扣20%。实施3个月,全厂电费降了18%。
(二)盯材料损耗:废料堆里全是“漏掉的利润”
赵老板的塑料厂,废料筐每天堆得满满的。他以前觉得“生产哪能没废料”,直到算清一笔账:ABS塑料每吨1.2万,车间损耗率8%,意味着每生产100吨,8吨变成废料,就是9.6万白扔了。而同行损耗率只有5%,光这一项,他一年就比别人多花30万。
追根溯源,问题藏在细节里:
- 新换的操作工调不好注塑机压力,导致边角料比老员工多30%;
- 模具用了3年没修,合模处缝隙大,每次多浪费50克料;
- 原料批次不同,有的融化时收缩率高,却还用同一套参数生产。
现在赵老板车间里,每个班组都有“废料登记本”,每天记录“废料量+原因”,谁的班组损耗率低于5%,当月奖金加300元。3个月后,损耗率降到5.5%,一年多赚24万。
(三)算人工效能:人忙不等于“产出高”
“我们工人每天加班到9点,怎么会没效率?”这是很多老板的误区。陈老板的装配厂有50个工人,人均月产80台零件,而隔壁厂30人月产60台,看起来效率差不多。但一算“人均产出毛利”(毛利÷人数),差距出来了:陈老板人均1.2万,隔壁是1.8万。
原因很简单:陈老板的车间里,3个工人负责搬运零件(纯体力活),5个工人总在返工(前道工序没做好),真正在有效装配的只有42人;而隔壁厂用了小型传送带,省出2个搬运工,又通过“首件检验”(每批先做1个确认合格再批量生产),返工率降了70%。
“忙不忙看考勤,效不效率看数据”:
- 人均日产量=总产量÷出勤人数(看是不是人多反添乱);
- 有效工时占比=实际干活时间÷上班时间(看摸鱼多不多);
- 返工率=返工产品数÷总产量(看一次做对的能力)。
三、老板亲自算账的3个“黄金动作”
(一)每周花1小时,盯3张表
别等财务月底出报表,要自己盯“实时小账”:
1. 《每日能耗对比表》:列出自家设备的“历史平均能耗”和“当天能耗”,超10%就去车间看;
2. 《废料原因统计表》:按“操作工”“设备”“原料”分类记,哪个原因占比超30%,就针对性解决;
3. 《人均产出跟踪表》:每天记每个班组的“产量÷人数”,连续3天下降,立刻开现场会。
李老板就是这么做的:每周一早上花1小时翻这3张表,上个月从能耗表里发现“三号炉半夜没关”,从废料表里揪出“新模具尺寸不对”,加起来省下8万。
(二)把“数据标准”贴到车间墙上
“工人不看报表,但看得懂墙上的数字”。王老板把关键指标写成“车间顺口溜”:
- 车床耗电不超8,超了绩效就扣发;
- 钢材下料别超3,省下的钱大家花;
- 装配一次合格率,低于95%找原因。
每个工位旁都贴着“本班目标”,比如焊工小张的工位贴“每天焊15个,废品不超1个”,完成了当天就发10元奖励。工人知道“干到什么程度有钱赚”,数据自然好看。
(三)从“异常数据”里找改善点
数据突然变好或变坏,都是“利润信号”:
- 某款产品退货率从2%升到8%,去查是不是换了操作工(新员工熟练度低);
- 某台设备维修费突然涨50%,可能是该换了(老设备维修比买新的还贵);
- 某原料采购价降了10%,但成品合格率也降了,要查是不是原料质量变了。
赵老板就从“退货率异常”里发现:新换的供应商钢材含碳量超标,导致产品易断裂,及时换回老供应商,避免了更大损失。
四、真实案例:从亏10万到赚25万,他只改了“算账方式”
张老板(开头提到的机械厂)听了李老板的建议后,做了三件事:
1. 装电表、称废料:给每台机床装电表,每天称废料重量,发现自己工厂的“每台耗电15度”比同行高2.5度,“钢材损耗率6%”比同行高3%;
2. 定标准、扣绩效:把耗电降到12.5度、损耗率降到3.5%,超了的班组扣绩效,达标的奖200元;
3. 追异常、快调整:发现“下午3点后能耗突增”,原来是工人赶工调快了机器转速,立刻改回正常参数。
3个月后,第二批500台机床订单完成,张老板算了笔账:电费省了3万,废料少了5万,返工费降了2万,加上产量提升,净赚25万。他感慨:“以前觉得算账是财务的事,现在才明白,老板亲自算账,比多接10个小订单管用。”
五、给制造业老板的“算账口诀”
1. 算小不算大:别只看“总利润”,要盯“每度电、每公斤料”的小账;
2. 算快不算慢:别等月底算,要当天数据当天看,异常不过夜;
3. 算透不算糊:每个数据都要追到“人、机、料”,找到具体原因;
4. 算奖不算罚:把省下的成本拿出30%分给工人,数据会越来越好。
制造业的利润,从来不是“干出来”的——你对数据的态度,就是利润对你的态度。今天开始,别再只盯着订单,先去车间算算“每度电值多少钱”“每公斤废料亏多少钱”。
来源:胡老师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