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麋鹿测试本应有严谨的统一标准,但如今网络上自媒体的测试方式却五花八门,外行观众看上去,测试过程非常简单,只要高速绕过几个桩桶就算过关。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其实非常有限,甚至连“麋鹿测试”这个名称翻译就存在错误,其实英文原名“Moose Test”中的“
导言:
麋鹿测试本应有严谨的统一标准,但如今网络上自媒体的测试方式却五花八门,外行观众看上去,测试过程非常简单,只要高速绕过几个桩桶就算过关。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其实非常有限,甚至连“麋鹿测试”这个名称翻译就存在错误,其实英文原名“Moose Test”中的“Moose”指的是驼鹿,并非麋鹿。不过是什么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正确的测试过程是怎么一回事。
“麋鹿测试”这一叫法首次出现是在1997年。那一年,奔驰推出了全新车型第一代A级轿车,瑞典汽车杂志《技术世界》在为奔驰A级进行常规的机动规避测试时,车辆在时速60公里的情况下发生了侧翻。作为一家豪华品牌,奔驰的“翻车”瞬间引发全球舆论。后来,参加本次测试的记者罗伯特·科林在接受德国《南德意志报》采访时,为了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这项测试的实际情景,用森林中突然冲出的驼鹿来形容突发状况下的避险场景,从此大家便记住了“麋鹿测试”。
第一代奔驰A级在麋鹿测试中翻车
麋鹿测试的诞生
麋鹿测试的概念诞生于瑞典。瑞典的森林覆盖率接近70%,许多公路都修建在森林之中,因此,时常会出现例如狐狸、驯鹿、野猪突然从草丛中窜出穿过公路,而最危险的则是体型庞大的驼鹿,它们不仅会突然穿过公路,还喜欢直接坐在路中央挡住前方道路,驾驶员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危险。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位名叫朱利安·舍米斯的女士在驾驶萨博汽车时,撞上了一头驼鹿不幸丧生,随后萨博汽车的工程师在开发汽车时便开始了一项名为机动规避测试,目的是为了检验汽车在高速行驶时,能否快速且稳定地避开突然出现的障碍物。
瑞典前方有驼鹿出现警示牌
直到今天,瑞典每年还有大约5000起涉及驼鹿的交通事故,其中4到5起会造成人员死亡,甚至在驼鹿频繁出没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们在学车时也必须参加躲避驼鹿的课程才能获得驾照。不过随着测试的发展,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驼鹿,而是针对任何突然出现的“驼鹿行为”,例如横穿马路的行人、紧急刹车的前方车辆,都在测试意义之中。
标准的麋鹿测试
在网上看过麋鹿测试的朋友大多都知道,测试场地会摆放两排桩桶,车辆需要依照路线依次通过三组桩桶,整个过程看起来不到一分钟,似乎只要照着做一遍就算完成。但实际上,麋鹿测试并不是简单地绕几个桩桶那么随意,它有一套严格且统一的国际标准。这个标准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3888-2》,全称为“乘用车——剧烈变道操作测试跑道的第2部分:避障”。其中详细规定了评估车辆避障能力的测试场地布置、桩桶摆放方式、实际操作方法等技术细节。
整个测试车道总长为61米,可划分为三个区域、五个部分。首先是起始的A区,也就是第一组桩桶所在的第一部分,这一段长12米,宽度为“车身宽度×1.1+0.25米”,车辆需从场地外加速进入,并在此保持稳定的测试速度。随后进入第二部分,模拟遇险避障的环节,路段长13米,车辆需在这里进行一次快速左打方向的动作。接着进入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二组桩桶所在的B区,长度11米,这一段道路向左横向偏移1米,并且通道宽度只在车身宽度的基础上增加1米。这段的目的是测试车辆在首次紧急变道后是否还能保持车身稳定。
麋鹿测试标准场地
接下来是第四部分,这段路长度为12.5米,行驶路线开始向右偏离,速度继续保持,操作上紧急向右打轮,目的是完成紧急避障后再次回到此前行驶的路段;最后进入第五部分,也就是第三组桩桶的C区,长度为12米,通道宽度稍微放宽到“车身宽度×1.3+0.25米”,测试的是车辆完成双重剧烈变道操作后,是否还能保持行驶稳定性。整个测试从头到尾要求车辆不准碰到任何桩桶,不准出现明显打滑、失控或侧翻的现象。只有在这几个条件全部达成的前提下,才能被认定为标准且成功的麋鹿测试。
测试速度如何定义
进入新能源时代,越来越多的新势力品牌在发布新车时,都会高调宣传自家车型在麋鹿测试中轻松突破90km/h,随时打破世界纪录,技术实力遥遥领先。那么这个“时速”到底是如何定义的?
虽然麋鹿测试场地的起始点在A区,但测试车辆的启动地点并不在A区,而是在测试场地之前的一段“助跑路段”。车辆会在这一段全力加速,直到达到目标测试速度后驶入A区。关键在于,测试时速的判定为驶出A区、正式开始第一轮紧急避障操作那一刻的车速为准。例如,如果本次的目标速度是60km/h,那么车辆在穿过A区最后一个桩桶、进入左转避障动作的瞬间,车速必须准确维持在60km/h。
此外,麋鹿测试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逐渐递增速度的方式进行测试。通常从60km/h开始,每次顺利通过后,车速增加2–5km/h,直到出现碰撞桩桶、失控或侧翻等情况为止,最终的测试成绩则是上一档成功通过测试的最高速度。例如某款车型从60km/h开始测试,到70km/h依然顺利通过,但在80km/h撞倒桩桶,那么它的最终麋鹿测试成绩便是上一次通过的70km/h。
结语: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麋鹿测试逐渐成了一项“网红测试”。每当新车上市,各类媒体便争相发布测试视频,或许是为了帮助消费者了解车辆性能,为购车提供参考。然而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测试的意义可能有所偏离,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被点赞播放量裹挟,因为麋鹿测试并不是一场刺激的极限表演,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安全保障。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
来源:汽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