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青年时期投身 “新相声” 风潮,到中年阶段深耕群口与讽刺题材,再到古稀之年仍紧扣时代脉搏,姜昆的创作生涯始终以作品为锚点,不同年龄段的代表作,更是构成了反驳 “无作品论” 的最有力证据。
在相声界的舆论场中,部分纲丝抛出的 “姜昆无作品论” ,始终存有认知偏差。
这种说法或聚焦于单一时期的舞台表现,或割裂了作品与时代语境的关联,却对姜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选择性忽视。
从青年时期投身 “新相声” 风潮,到中年阶段深耕群口与讽刺题材,再到古稀之年仍紧扣时代脉搏,姜昆的创作生涯始终以作品为锚点,不同年龄段的代表作,更是构成了反驳 “无作品论” 的最有力证据。
青年锋芒(20-40 岁):以创新之作开辟相声新境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是姜昆创作生涯的爆发期。作为马季先生的得意门生,他接过 “新相声” 革新的接力棒,以紧贴时代的题材与突破性的表达,打破了传统相声的题材局限,成为那个年代的文化符号。
1980 年与李文华合作的《如此照相》,以 “文革” 结束初期照相馆的荒诞场景为切入点,通过 “要斗私批修”“为人民服务” 等口号与日常拍照需求的冲突制造笑料,既还原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记忆,又以温和的讽刺完成了对过往的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成为当年的现象级段子,更证明了姜昆捕捉时代情绪、提炼生活素材的敏锐创作能力。
1987 年春晚推出的《虎口遐想》,则将姜昆的创作才华推向巅峰。这部由姜昆与梁左共同改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相声的叙事结构,以 “青年落入虎口” 的荒诞设定为载体,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串联起对婚恋、社会围观等现象的思考。从幻想报纸报道的标题,到后悔没把握恋爱机会,再到吐槽围观群众的 “无效救援”,每个包袱都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既充满市井烟火气,又暗含对社会心态的隐喻。
这部作品被视为电视相声的精品,不仅影响了《小偷公司》等后续经典,更成为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创作灵感源头,其艺术生命力足以击碎 “早期无代表作” 的不实论调。
同一时期的《电梯奇遇》以封闭空间为舞台,辛辣讽刺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进一步巩固了他 “讽刺相声代表人物” 的地位。
中年深耕(40-60 岁):以多元创作拓宽艺术边界
步入中年后,姜昆的创作并未停滞于既有成就,而是转向题材与形式的多元探索,在群口相声、现实题材等领域持续输出佳作,展现了成熟艺术家的创作厚度。
2011 年春晚的《专家指导》则延续了他讽刺现实的创作基因。作品以 “伪专家” 误导大众为主题,通过 “吃绿豆治百病”“喝醋软化血管” 等荒诞桥段,精准戳中了当时社会上的养生骗局乱象。姜昆在作品中扮演的普通市民,从盲从到觉醒的心态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既保持了讽刺的锋芒,又兼顾了晚会的娱乐性,证明他始终能精准捕捉社会痛点。
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明春曲》《回眸望九》《我有点晕》等作品,均以扎实的创作功底获得广泛认可。所谓 “中年创作断层” 的说法,显然与这些流传至今的作品相悖。
晚年坚守(60 岁至今):以时代之作延续艺术生命力
年过六旬后,姜昆的创作依然紧跟时代步伐,在传承讽刺传统的同时融入新元素,用作品回应着 “年老脱离时代” 的质疑。
2025 年江苏卫视春晚上,75 岁的他与戴志诚等合作的群口相声《精准推送》,将矛头对准大数据时代的消费陷阱,通过 “被算法套路买保健品”“直播带货冲动消费” 等场景,精准还原了中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困境。观众那句 “这不就是我爸我妈我二大爷的经历嘛” 的感叹,正是对其作品现实意义的最佳肯定。
这部作品既延续了《虎口遐想》《如此照相》的社会观察视角,又采用《五官争功》式的群口形式,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被观众评价为 “那个讽刺相声的味儿又回来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晚年的姜昆不仅自己坚持创作,还以 “传帮带” 的方式激发行业创作活力。他召集年轻创作者,以 “扎根生活、直面时代” 为理念指导创作。这种既亲身实践又助力行业的创作态度,本身就是对 “无作品论” 的有力回击。
他在采访中坦言 “跟头是翻不动了,但脑子不能老”,这份对创作的执着,让他在古稀之年仍能产出直击人心的作品,其创作生命力远超部分舆论的刻板印象。
从青年时期的开山之作,到中年阶段的多元探索,再到晚年的时代新作,姜昆的创作生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那些质疑他 “无作品” 的声音,本质上是对其创作历程的片面解读,更是对相声艺术 “扎根生活、回应时代” 本质的忽视。正如他自己所说,相声的 “根” 在生活,“刺” 在时弊,“魂” 在让人笑过之后咂摸出滋味。
半个多世纪来,他用不同年龄段的经典作品践行着这一理念,这样的创作实绩,早已超越了舆论争议,成为中国相声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来源:轻叶随风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