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小时破亿播放,一条比基尼广告把维密坚持十年的瘦模标准直接掀桌。
24小时破亿播放,一条比基尼广告把维密坚持十年的瘦模标准直接掀桌。
很多人第一次刷到夏洛特·麦金尼,是在2015年超级碗中场,她咬下一口汉堡,镜头扫过169cm的圆润腰线,手机差点被弹幕刷爆。
那天之后,品牌公关部邮箱塞满同一句话:就要这种肉感。
她出道时,经纪公司给出的评估表写着臀围超标4厘米,建议再减12斤。
对方把合同往桌上一拍:减不到就别签。
夏洛特转身就走,干脆自己买机票飞去迈阿密,在海滩边拍了一组手机照丢进社交账号,两周涨粉五十万。
数据把当初拒绝她的公司脸打肿,同一批人回头加价30%求签约。
很多人以为她只是昙花一现,可查一下近九年收入曲线就能发现,她把肉感做成了稀缺资产。
2016年她给运动品牌拍瑜伽裤广告,同款三天卖断;2018年进军大银幕,成本三百万的小成本喜剧靠她名字拿下全球票房一亿;2022年自创泳装品牌,22分钟直播间销售额破千万。
最狠的是,她每次出镜都不遮肉,连修图都懒得做,反而让买家疯狂下单。
维密后来被迫取消大秀,官方声明说是战略调整,业内都知道是被多元身材呼声逼到墙角。
大码模特代理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签约模特平均体重比标准码重18斤,到2023年差距缩小到5斤,市场占比却从3%飙到21%。
数字背后,是夏洛特这批人先冲出去把天花板顶高,后面的人才有机会跟着进门。
她日常训练一点不轻松,每周四天力量,两天拳击,一天休息。
早餐六个鸡蛋白加燕麦,午餐三文鱼配糙米,晚餐牛排和红薯,一天下来热量两千卡,只是不节食。
采访里她说过,最怕记者写她吃不胖,那会误导小姑娘。
真实情况是,她练得比很多瘦模还狠,只不过不接受把自己饿成纸片。
肉感身材走红,也带来副作用。
机场街拍,有人盯着她大腿内侧的橘皮笑出声;红毯采访,主持人当众问她有没有考虑切胃。
她直接回:我体脂22,体检报告比提问的人健康。
一句话让对方闭嘴,也让视频在外网疯转。
很多人看完才意识到,原来羞辱别人身材并不幽默,只是暴露自己的无知。
夏洛特把争议变现的方法简单直接。
她收集网友最刻薄的评论,印在自家T恤上,比如屁股占座两张票、汉堡代言人。
衣服一上架就被抢空,年轻人把自嘲穿在身上,反而让嘲讽失去攻击力。
她顺势把收入的一部分捐给反校园霸凌组织,既做了公益,又把品牌好感度拉高,一举两得。
有人问她还能红多久,她耸肩:模特是青春饭,可生意不是。
她把社交媒体账号做成渠道,卖完泳装卖健身课程,卖完课程卖蛋白粉,每年开发一个新品类。
粉丝跟着她长大,需求也在变,她只需跟上节奏。
2024年计划推出大码婚纱线,因为私信里最多问题就是胖女孩结婚穿什么显瘦。
她回答:不显瘦,显你。
国内平台常把她的照片配上励志鸡汤,其实她最烦这一套。
她公开说过,身材不是道德,胖不等于善良,瘦也不代表自律,只是个人选择。
真正该警惕的,是把商业标准硬套在健康头上。
十年前,品牌为了卖衣服鼓吹越瘦越美;今天,有人为了卖减肥药把微胖说成病态。
换汤不换药,都是制造焦虑再卖解决方案。
夏洛特给年轻女孩的忠告只有一句:先挣钱,再谈风格。
钱包鼓了,才有底气拒绝别人给的模板。
她当年要是听公司的话饿瘦,可能短暂接几个秀,很快被淘汰。
她选择保留体型,自己找客户,反而成为甲方。
身材没变,变的是话语权。
这个道理放在任何行业都通:规则由制定者受益,想翻身就得先成为规则制定者。
看完她的经历,再听到身边谁劝你减肥才能穿下某条裙子,可以反问一句:裙子为什么不能做大一点?
十年前大码被忽视,如今市场份额三年翻三倍,谁抓住空白谁发财。
需求一直在,只是被傲慢遮住。
身体是自己的,生意是大家的,别让别人的偏见决定你的口袋。
下次刷到完美身材广告,别急着自卑,先查查背后的商业目的。
瘦和胖都可以很美,关键是谁在定义,谁在赚钱。
把主动权拿回来,你也能把缺点卖成溢价。
毕竟,市场永远奖励稀缺,不奖励跟风。
来源:儒雅书签3RwrR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