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铁券跨朝免死:一枚唐代“免死金牌”的明朝奇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7:55 1

摘要:这铁券的来历,得说回唐乾宁四年,那会儿钱镠还是大唐的镇海节度使,杭州城外刚打完一场硬仗——董昌在越州扯旗称了“大越罗平国”皇帝,他带着三镇兵马围了半年,才算把这场叛乱压下去。

洪武二十四年冬,江西建昌府衙外寒风卷着枯叶。

知府钱用勤穿着囚服跪在刑场,监斩官手里的令牌已经举起,他儿子钱怞却抱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疯了似的往南京宫城冲。

那盒子里是块唐朝铁券,边角磕碰得厉害,却刻着“恕死”字样。

宫门侍卫拔刀拦他,钱怞嘶吼着“我爹是钱镠后人”,硬是闯到奉天殿外。

朱元璋正批阅奏折,听说有前朝铁券要“救本朝死囚”,捏着朱笔沉默半晌,最后只说了句“带进来”。

这枚跨了五朝的铁疙瘩,真能让铁腕皇帝收回成命?

这铁券的来历,得说回唐乾宁四年,那会儿钱镠还是大唐的镇海节度使,杭州城外刚打完一场硬仗——董昌在越州扯旗称了“大越罗平国”皇帝,他带着三镇兵马围了半年,才算把这场叛乱压下去。

唐昭宗在长安听说了,龙椅上一拍,觉得这钱镠能打还忠心,得赏个实在的,于是就有了这块铁券——熟铁熔了浇铸,长一尺五寸,宽一尺,厚三分,上面嵌着金字,写的是“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这哪是赏块铁,是给了张保命符,不光钱镠自己能用九次,儿子孙子还能各用三次,只要不是谋反那样的十恶不赦,官府都不能随便定罪。

昭宗那会儿的唐朝早就撑不住了,藩镇作乱、宦官专权,皇帝自己都朝不保夕,可对这种能镇住一方的忠义老臣,还是得拿出点姿态——铁券上的字是“免死”,藏在背后的,是朝廷对功臣的那点念想,也是对“忠义”二字的最后尊重。

这铁券在钱家传了五朝。

唐末黄巢之乱时丢过,家人在废墟里扒了三天才从断梁下刨出来,铁壳子都砸凹了一块;往后五代十国兵荒马乱,钱家人走哪都把铁券裹进棉被背在身上,连南渡长江时船翻了,先捞的不是金银,是装铁券的木匣子。

倒不是真信“免死”二字能管千年,是钱镠当年留下的规矩——“善事中国之君”,这铁券就是块活招牌,提醒子孙甭管谁坐江山,咱钱家得守忠义的本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钱镠孙子钱俶手里握着吴越十三州兵权,愣是没跟赵家兵戎相见,捧着版图户籍去开封献了降,史书写“纳土归宋”,为的就是那句“善事中国”——这举动,比铁券上的金字更让后世皇帝记挂。

洪武二十四年冬,江西建昌府衙外寒风卷着枯叶。知府钱用勤穿着囚服跪在刑场,监斩官手里的令牌已经举起,他儿子钱怞却抱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疯了似的往南京宫城冲。那盒子里是块唐朝铁券,边角磕碰得厉害,却刻着“恕死”字样。宫门侍卫拔刀拦他,钱怞嘶吼着“我爹是钱镠后人”,硬是闯到奉天殿外。朱元璋正批阅奏折,听说有前朝铁券要“救本朝死囚”,捏着朱笔沉默半晌,最后只说了句“带进来”。这枚跨了五朝的铁疙瘩,真能让铁腕皇帝收回成命?

建昌府的田粮册子堆在案头,数字对不上。钱用勤自己也说不清,是底下小吏舞弊,还是连年灾荒真的亏了空。反正账本上那串红笔写的亏空数字,在洪武二十四年的冬天,足够让一个知府掉脑袋。明初的律法严得像铁板,贪墨六十两银子就是死罪,何况是田粮这种关乎国本的大事。锦衣卫的诏狱里,钱用勤的供词改了三回,从“失察”到“纵容”,最后画押时手都在抖。消息传到老家,钱怞把祖祠供着的铁券揣进怀里,星夜往南京赶。这铁券在钱家传了十四代,从唐末到明初,打仗时埋过地窖,乱兵抢过三次,都被老辈人拼死护了下来。谁也没想到,五百年后要靠它来换一条命。

通政司的官员先拦了一道,说“前朝信物怎敢惊扰圣驾”,钱怞直接跪在金水桥边,把铁券高举过头顶,声嘶力竭喊“钱氏有唐昭宗赐券,求陛下看在忠义二字上开恩”。这一闹,半个京城都知道了,朝堂上立刻吵翻了天。御史们先炸了锅,说“本朝自有法度,若前朝铁券都能免死,那大明律算什么?”刑部尚书更是拍了桌子:“今日开了这个例,明日姓张姓李都拿块破铁来求情,陛下还怎么治国?”也有老臣出来说话,说钱家当年“纳土归宋”,没让江南百姓遭兵戈之苦,这份忠义是刻在史书里的,不能不念旧情。

两拨人争得面红耳赤,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没吭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上的铁券,那上面的金字早就磨得模糊,可“卿恕九死”四个字,还能看得清轮廓。他想起洪武三年,自己也仿着唐制,给功臣发过丹书铁券,形制都照着旧例来的。那时候他就知道,这铁片子分量不轻,可没想到,有一天会遇上前朝的铁券来叩当朝的宫门。钱怞还跪在殿外,膝盖下的青砖都渗了血,怀里的铁券据说用体温焐了一路,没让它沾半点雪。

朱元璋没让争论继续。

他让人把铁券取来,放在御案上亲自查验。

这铁券的模样,他不陌生——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朝廷就是照着唐朝旧制来的,连尺寸厚薄都差不多。

手指抚过"卿恕九死"的字迹,他忽然想起钱家当年"纳土归宋"的旧事——那时候江南兵强马壮,钱俶却没动刀兵,直接把十三州版图献了出去,让多少百姓免了战火。

沉默半晌,朱元璋把铁券推回案前,说了句:"铁券虽旧,忠义无代",随即传旨:钱用勤免死,田产发还。

这铁券能生效,不是靠“免死”二字真有魔力。

制度上有根——明初定铁券之制时,本就拿唐昭宗赐钱镠的这枚做过范本,尺寸、纹饰、甚至金字的排布,都照着来的,朱元璋当年看过图样,心里早有谱。

精神上有秤——钱家从钱镠平董昌之乱护唐室,到钱俶纳土归宋保江南,没让百姓遭兵祸,这份忠义写在史书里,老臣们一提“吴越归土”,朱元璋就知道这不是寻常世家。

法理上有缝——券文写“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田粮亏空算失察,顶多是“常刑”,没到谋反、大逆那种十恶不赦的地步,正好卡在券文能罩住的范围里。

三重都“认死”了,前朝铁券才在本朝叩开了生路。

钱用勤死里逃生后,把铁券供回祖祠,檀木盒子里垫着红绸,逢年过节带着子孙祭拜。

他常摸着铁券上凹凸的字迹说:“这东西救了爹的命,可真正金贵的不是‘免死’二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忠义。”

后来这铁券在钱家又传了八代,民国三十七年,族里开祠堂商议,说“宝物该归国家”,就捐给了浙江省文献委员会,如今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灯光照着,锈迹里还能看见当年钱怞抱着它闯宫时蹭的汗渍。

这铁片子早就没了免死的用,可钱家人供着它,国家收着它,不就是认那点死理:当年钱镠平叛护唐室是真的,钱俶纳土归宋没让百姓流血是真的,忠义这东西,过多少年都值当记着。

来源:晚来天欲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