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监测数据,与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组共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2024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69.6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49/10万。按照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1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监测数据,与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组共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2024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69.6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49/10万。按照全球疾病流行分类,我国首次进入中低流行国家行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结核病发病率低于50/10万即定义为‘中低流行国家’,中国目前发病率已突破50/10万关口,标志着结核病防控实现从‘中高流行’到‘中低流行’的根本性转变。”11月13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一成绩意味着前些年的结核病防控工作是有效的,也意味着我国肺结核防控工作取得了质的突破,下一步,我们将向低流行行列迈进。
广西柳州进行CT一扫双筛,为居民免费进行肺结核筛查,北京胸科医院丛林摄。
结核病发病率达到国际分类关键节点
卢洪洲则向记者表示,“中国首次进入中低流行国家行列意味着,我们终于达到国际分类上的关键节点,此外,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WHO数据显示,2015—2023年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下降约20%,死亡人数下降35%,2024年继续下降,这都说明我国持续加大控防投入、扩展诊断覆盖、规范治疗和预防性用药的综合措施取得实效。”
“尽管我国人口基数大,2023年仍有约74.1万新发病例,但发病率下降意味着我国对全球1080万例(2023年估计数)结核病例的相对贡献逐渐降低。我国进入中低流行行列,说明在全球结核病防控体系中,中国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卢洪洲强调。
卢洪洲强调,“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持续强化的政府投入,经费的持续增长支撑了我国结核病防治主动发现、预防性治疗及患者关爱行动的开展;另外,也得益于结核病创新防控体系的建设,‘无结核社区’创新模式的推广;最后,更是离不开诊疗保障体系的升级,比如敏感结核病患者享受免费治疗、耐药患者医保报销比例逐年提升等。”
结核病防控仍然不能放松
“虽然我国已跻身中低流行行列,但我国仍面临几方面的挑战。”卢洪洲强调,结核病绝对病例数高且地区差异显著;主动发现不足,漏诊和延误问题突出;预防性治疗和新技术应用不充分,对结核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的比例仍然偏低;耐药结核带来的负担较重;新发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病例数较多。
据《2025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我国估算新发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为2.8万,占全球7.1%。“WHO2023年的全球数据估计MDR/RR-TB新发病例约40万人。因此,我国约排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高于菲律宾、俄罗斯等,属于全球MDR-TB高负担国家名单之一。”卢洪洲介绍。
“发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基数大,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且结核病耐药诊断和治疗能力不足;治疗周期长、依从性差;药物可及性和经济负担较重。”卢洪洲表示,尽管进入中低流行国家,但我国未来的结核病防控仍然不能放松,需巩固三级防控网络,强化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推进医防融合服务体系建设,扩大主动筛查覆盖,构建社会参与机制,通过社会动员降低社区传播风险。
来源:美食健康小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