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高压患者的液体治疗策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08:08 1

摘要:目标一:维持脑灌注压(CPP)并避免低灌注。 重度颅脑损伤的指南建议 CPP 维持 60–70 mmHg,个体化基于自调节情况;避免收缩压

颅内高压患者的液体治疗策略

重症医学

1)总体目标与生理学要点

目标一:维持脑灌注压(CPP)并避免低灌注。 重度颅脑损伤的指南建议 CPP 维持 60–70 mmHg,个体化基于自调节情况;避免收缩压

目标二:避免低渗/低钠、避免容量不足,同时防止正液体负荷过多。 低渗液可加重脑水肿;低容量会降低 CPP;而过量正平衡增加肺水肿/ARDS与心肾并发症风险。NCS 对急性脑水肿的指南强调高渗治疗是降低 ICP 的核心辅助手段。

2)按病程分期的液体管理框架

A. 复苏期(院前/入院最初数小时)

晶体液:首选等渗晶体(如 0.9% NaCl 或等渗平衡液),快速纠正低血压/低灌注,优先保证 CPP。避免任何低渗液体(含 5% 葡萄糖、0.45% NaCl 等)。BTF 指南明确“避免低血压”,并将渗透疗法作为控制 ICP 的重要手段。

胶体:4% 专用白蛋白(SAFE-TBI 使用的“低渗白蛋白”)在 TBI 患者增加死亡率,禁用。 机制与低渗性相关。近期复盘文章再次强调这一点。

注:少量前瞻/临床前资料提示高渗/高胶体浓度(20–25%)白蛋白可能在某些场景降低 ICP,但证据不足、非一线,需慎重。

血压/CPP 目标:并行升压药以达 MAP/CPP 目标,不以液体过量“硬拽”血压。

B. 稳定/监护期(ICU 24–72 h 及以后)

液体平衡目标:力求“等容量-轻微负平衡”(尤其肺部合并症风险高者),但不能牺牲 CPP/肾灌注。每日根据 ICP/CPP、尿量、乳酸、EVLW/超声评估适度“去正平衡”。

维持液体:仍以等渗晶体为主;若需控制 ICP,可采用高渗盐(HTS)持续泵入或间断推注;必要时配合甘露醇。NCS 指南在 ICH 等部分病种倾向 HTS 优于甘露醇(条件性、低质量证据)。

3)高渗治疗与“把钠当作工具”的策略

选择与证据

高渗盐(HTS):多项指南/综述建议在 ICH、SAH、AIS 等场景优先或可优先考虑 HTS 控 ICP;神经功能结局改善证据有限。

甘露醇:BTF 承认甘露醇对控制 ICP 有效(0.25–1 g/kg 负荷),但在未置 ICP 监测前应限用于出现疝征/神经恶化者;注意低血压/肾功能。

给药方式

HTS 推注(常见 3% 2–3 mL/kg,或 7.5–23.4% 小体积救援),用于ICP 危象;

HTS 持续泵入(如 3% 持续泵,滴定至目标 Na/osm),用于持续脑水肿或需要平稳维持较高渗透梯度的患者。操作与监测细则见药事综述/操作指南。

目标钠/渗透压(经验值,非强证据)

常设Na 145–155 mmol/L(部分难治病例可短期更高)或血清渗透压 300–320 mOsm/kg,严密监测并个体化。NCS 指南强调疗效与安全平衡,缺乏硬结局证据。

合并症/不良反应管理

HTS:高钠、高氯性酸中毒、心衰/肺水肿、静脉刺激;

甘露醇:渗透性肾病、低血压、反跳性脑水肿。对两者并发症的系统回顾与缓解策略可参见近期综述。

4)“等渗晶体该选谁?”与白蛋白的再认识

晶体:0.9% NaCl vs 平衡液
神经重症尚无高质量随机对照明确结论;0.9% NaCl 高氯负荷可能关联 AKI,但HTS 体系常以 NaCl 为底液,临床多以总体“氯负荷”管理。选液需结合酸碱/肾功能与院内路径。

白蛋白

4% 白蛋白(低渗)在 TBI 增加死亡率(SAFE-TBI),因此一般禁用;指南多倾向晶体。

新近回顾提出高渗/高浓度白蛋白可能安全有效,但证据仍弱、未纳入一线路径。

5)钠紊乱与特殊内分泌问题

SIADH vs CSW(或 RSW):
两者均可致低钠,但容量状态相反:SIADH 正/轻高容量,CSW 低容量。区分要点包括尿钠高、尿渗高的共同点,以及FEurate在诊断中的价值。SIADH治疗以限液/高渗盐对症;CSW/RSW则以补液+补盐±氟氢可的松。

高钠:多为治疗性或中枢性尿崩所致;遵循缓慢纠正原则以避免渗透性脱髓鞘;NCCU 钠紊乱综述提供了诊断/矫正速率与用药路径。

6)监测与目标导向

建议将液体管理与以下监测指标联动“闭环”执行:

神经监测:ICP、CPP、神经体征、影像(CT 评估脑水肿/移位);

血流动力学:有创动脉压;必要时超声评估容量反应性(IVC、左室充盈);

实验室:Na、Cl、K、血清渗透压、BUN/Cr、酸碱、乳酸;

尿量:关注高渗治疗后的渗透性利尿、尿崩与 CSW;

给药监测:HTS(渗透/钠目标)、甘露醇(渗隙、肾功能)。 管理 ICP 危象的流程化要点可参见近年的综合方案综述。

7)快速可执行方案

入院/复苏

建立动脉监测与ICP评估路径;目标 CPP 60–70 mmHg(个体化)。

等渗晶体 20–30 mL/kg 迅速复苏,禁止低渗液;若需升压,早用去甲肾上腺素等。

禁用 4% 白蛋白(SAFE-TBI 证据);出血/血液动力学不稳时按损伤控制复苏。

ICU 维持

维持等容量或轻负平衡;每日评估肺部/肾功能与影像,避免为追求负平衡而牺牲 CPP。

高渗策略

危象推注:3% HTS 2–3 mL/kg,或 23.4% HTS 0.5 mL/kg;必要时甘露醇 0.25–1 g/kg(有条件/监测下)。

维持泵入:3% HTS 按Na 145–155 或 渗透压 300–320 目标滴定(证据弱,重在监测与个体化)。

电解质/内分泌

低钠:区分 SIADH vs CSW;SIADH 以限液/对症,CSW 以补液补盐±激素。

高钠:明晰病因(治疗性/尿崩),缓慢纠正并防反跳。

避免:低渗液、过度正平衡、无监测下的反复甘露醇、常规预防性过度低通气(PaCO₂≤25 mmHg 不推荐)。

8)不同病因的差异化提示

ICH(脑出血):NCS 指南对 HTS 相对更偏好(条件性)。

SAH/AIS/肝性脑病/感染性脑膜炎:均可考虑高渗治疗控 ICP,结局证据有限;肝性脑病注意氨降低策略并发症。

儿科:HTS 与甘露醇均可用,具体剂量与安全性参考儿科系统综述。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