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中原人一千年来费劲修长城,吧唧吧唧地想隔开北边的游牧民族,不让人进家门;倒是西南这一块,青藏高原,大路通到天南地北,来来往往,全是做生意、学东西、顺带谈点文化的,跟北方一比,是两种玩法。可你要追问一句:为啥藏族还能学到中原和印度的好东西,一度做到了第二大民
高原风云:吐蕃帝国从极盛到崩盘的命运
你说中原人一千年来费劲修长城,吧唧吧唧地想隔开北边的游牧民族,不让人进家门;倒是西南这一块,青藏高原,大路通到天南地北,来来往往,全是做生意、学东西、顺带谈点文化的,跟北方一比,是两种玩法。可你要追问一句:为啥藏族还能学到中原和印度的好东西,一度做到了第二大民族——而能把这辉煌的吐蕃王朝,活生生拆碎,几百年都拼不回来,这事儿,真挺让人琢磨。
故事要从高原上的那帮部落说起,偏安一隅的悉补野,窝在雅砻河谷,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时间往回拨点,大约在松赞干布他爷爷达布年塞那会儿,悉补野的头头们就忍不住,想往北边伸伸脚。想想看,那地方山高水长,路径很难走,部落能吞下雅鲁藏布江旁的几条大河谷,把西部的象雄也收入囊中,三代人,干得风生水起。这也就是奠基嘛。
说到松赞干布,说起来那个名字挺有味道,“赞普”其实就是藏语里的王,“干布”呢,有点像咱们说的某某大人。三十二代了,辈分够老吧。他要搞大事业,手头又有一帮精兵,边上国家不敢招惹他。可话说回来啊,一刀一枪毕竟解决不了所有事。松赞干布一琢磨,咱们这地方太偏了,老是打仗也没意思,得跟外头人多结亲,多学点新鲜玩意儿。于是换了个招儿,一边大战一边和亲,玩得贼6。
到了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就拿出真本事了。他先派人去跟唐朝要公主,李世民那边一看,心想你谁啊?不给!结果松赞干布一发火,几万大军上来就把青海那里打下一大片,还顺手把党项也收了。说白了,就是拿实力去谈条件。唐朝人这下慌了,赶紧派兵来干仗,吐蕃也不示弱。结果这一来二去,松赞干布那阵牛劲算是让李世民见识了。第二次再上门求婚,这回带着一堆黄金,一堆稀罕物,唐朝答应了,一桩亲事敲定下来。
这个和亲,咱们听得多了,是文成公主入藏的那桩美事。其实,道道回事儿。话说文成公主一进藏,带着佛经、医书、茶叶啥的,还有释迦摩尼的小金像,修了大昭寺,还教藏人打酥油茶、织氆氇。藏族人至今还把她看作是佛母的转世,和松赞干布、赤尊公主平起平坐,都是菩萨托生。这里头民间想象多,当时的人们怕是把“新东西”跟“天命”都混在一起了吧。
你话不要太满,表面上是友好交流,其实唐和吐蕃还是“你来我往”地小打小闹,隔三岔五干一架。你看唐王室还送过金城公主,跟吐蕃的王室磕头拜亲戚,舅甥关系都来了。唐朝附近三十多个小国被虐得团团转,可就是吐蕃没人敢灭,实打实的半壁江山。
别跟西北长城那套比,青藏高原就不是帝国主打方向。唐朝并不特别上心,和亲图个便宜,平息争端的成本最低。而在松赞干布这些人手里,吐蕃王朝一代又一代往上爬,后头的赤松德赞那阵子,统一地盘大得惊人。藏文古册子里夸张得很,说“猛得像太阳,地经三分之二都是咱们的。”(你听是听,夸张点,别全当真。)但雅安、凤翔、河西走廊、西域,甚至喜马拉雅南边的小勃律、大勃律,全是吐蕃和唐争地的老战场。小西藏拉达克那块,还能挖出为赞普祈寿的藏文石碑,可见这局势多猛。
千万别以为打仗就只剩血肉模糊。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朝一时窝囊,吐蕃顺水推舟,占了陇右、河西,后来连安西、北庭都收了。恒河北岸混得风生水起,谁又能想到——这帝国后来的灭亡,跟外边仇家关系并不大,完完全全是“窝里斗”自己闹死的。
公元842年,也是唐武宗的时候,吐蕃最后一任君主被自家佛教分子一箭射死。说实话,这种结局,不带点点黑色幽默都不行了。你说大帝国会被邻居灭了吧,这回偏不是,而是自己人内讧,贵族斗富,奴隶闹事,从上到下全溃了。剩下王室贵族只能四散流亡,各自找个地方自立小山头。古格王朝就是这么来的。吐蕃最核心的卫藏地区,直接没戏了,奴隶起义太猛,贵胄连自保都困难。
说说高原上的画风,藏族分三大支系,康巴、卫藏、安多,其实都跟语言和地理挂钩。有时候觉得跟咱们河南山东似的,每地口音味道不一样,但大体写字还能凑成一家人。从7世纪到13世纪这几百年,吐蕃和各地部落慢慢搅一锅,藏族也是这样混出来的。
说实话,经历太久的混战,就算再厉害的王朝,会一下子塌成废墟。进入九世纪,吐蕃不光边境打仗,里头也乱成一锅粥。末代赞普朗达玛坐不稳椅子了。为了过活,采纳了毁灭佛教的“灭佛”政策,结果直接把佛教那阵营彻底惹火。你说佛教在当地多少年积淀了,这帮人坐得住吗?一气之下发动刺杀,王死了,其实就是撕破脸皮。不打不行了。
新仇旧怨,王室随后也一分为二,卫藏地区“伍约之争”,拉萨和山南分别立王,云丹和欧松各自为王,贵族横行,部落拥兵。正统已经碎成好几瓣。其实想深点,对比中原王朝,吐蕃“帝国”说是说,骨子里还是靠贵族大族、大家族互相制衡。赞普不是独裁皇帝,权力不能收拢,通婚、封地、私兵,全是利益交换。只要帝国能贷款扩张,这些贵族乐得跟着喝汤。只要往回收缩,大家就想着“自家更重要”,你吹吧,我另起炉灶。
到了最乱的阶段,豪门大族纳囊氏、蔡邦氏、没庐氏、贝氏等开始真刀实枪下场。卫藏乱完河陇又爆,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领兵跟鄯州节度使混着打,二十四年没消停。后来奴隶们自组“浑末起义军”,党项、回鹘、羌、汉啥人都有,被压的狠了,一起闹翻天,将整个河陇地区烧成红地毯——尸横遍地都不是夸张。混战中,有贤臣像张议潮,抓住机会在敦煌搞起义,让河西回归唐朝。历史就是这样,动乱中总出点英雄。
这些乱世波波连着,蔓延向西藏本土。手工匠人韦·阔竭勒登从康巴率兵打卫藏,卫如也赶紧加入战局,山南工布的奴隶不堪压榨,干脆高喊“砍出头不如砍人头容易!”反抗到底。贵族被打得满地找牙,只好拉起义军帮自己砸对手。你瞧,老贝氏跟没庐氏斗地盘,干脆跟起义民众结盟,兵混着打,顺手抢了对方庄园,对手被逼得跑到象雄故地去另立门户。
最惨的一笔是琼结的藏王墓群,那里是藏族“故事的起点”,松赞干布的祖籍。起义军一股脑儿把历代王陵都扒开了,只有松赞干布凭着“老牌威望”活下来。连那些神话加持的墓都没挡住乱世的推土机。如同五世达赖说的,“从此之后,王室再也没法统治全藏了。”这话说得沉重,但一针见血。
吐蕃王朝一垮,青藏高原直接进入将近四百年的分裂期。王族逃散,吉德尼玛衮算混得还行,带着家人跑到阿里建立古格王国,然后分三子——各守一地:拉达克、普兰、札达。你要说什么“大一统”,真是想都不用想。各地小王国,拉扯着过活,古格、亚泽、贡塘等等,都是高原碎片里的名字而已。直到元朝大军像风一样卷进西藏,忽必烈把地盘收来,才让西藏跟中央政府贴上正式标签。那时候的藏人,又是另一轮命运了。
想来,封疆裂土,王朝垮塌,其实少不了内耗和百姓的反击。盛世的光环总有低谷阴影,你埋头挖墓、抢庄园、分地盘,再厉害的赞普,也架不住民心四散,众人各自为阵。留下的,是琼结的墓群、古道上的遗梦、和冬日高原上翻滚的风。高原帝国,如此碎成了齑粉。
后头的事,还真说不完。问一句,兴衰更迭,真能一人之力改天换地吗?武力、亲缘、信仰、利益,哪一样能守住千年?或者——什么才会留下来,等着被后人记起呢?
来源:在林间畅快采蘑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