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股新风正悄然席卷中国快餐业,曾经的“洋品牌”如今在本土化和数字化深耕中,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股新风正悄然席卷中国快餐业,曾经的“洋品牌”如今在本土化和数字化深耕中,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不仅仅是品牌调整那么简单,背后隐藏的,是整个行业在变形、洗牌中的新逻辑。
汉堡王的故事令人动容。
曾几何时,这个以“美式快餐”标签走红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版图已逐渐缩水。
两年前,汉堡王门店数量徘徊在1500左右,而塔斯汀突破9000家,差距逐渐拉大。
面对这样的局面,汉堡王的高层没有选择被动等待,而是开启了“本土化2.0”战略——推出藤椒鸡腿堡这类融合中式元素的产品,还试点“智能厨房”系统,以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效率。
财报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2%,这在连续几年的低迷后,无疑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回归”。
而在更宏观的层面,行业的风向也在发生变化。
连锁协会的报告提出,“双轨分化”已成趋势:高端市场如Shake Shack逆势增长,单价涨到8%,而大众市场却在降价,平均客单价已跌到25元左右。
汉堡王在探索“多店模式”,试图一边走高端,一边深耕社区和三线城市,瞄准未来的增长点。
资本层面也在快速运转。
CPE源峰联手美团,成立10亿餐饮数字化基金,标志着行业数字化已成为“硬标准”。
与此同时,原麦当劳中国的CEO张家茵加盟CPE源峰,担任汉堡王中国董事,既是资本的布局,也是经验的深度融合。
这些变化背后,是对“本土化”深层次的理解。
肯德基的辣味鸡、麦当劳的健康改造,都是行业对消费者多样需求的回应。
而三、四线城市的崛起,更让“快餐下沉”成为必然趋势: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一线城市两倍以上。
这一切,让传统的外资品牌,不再只是单纯的“品牌”堆砌,更是在变革中寻求“深耕”。
未来,汉堡王的目标是从1250家跃升至4000家,重点布局三四线热点。
产品方面,不仅会持续推陈出新,计划到2025年推出15款区域限定产品,还将引入本土团队,打破“洋品牌”的禁锢,真正实现“本土化+数字化”的双重突破。
这场变革,折射出行业估值逻辑的转变。
过去,外资品牌看重品牌溢价,现如今,更看中“单店盈利能力”和“拓店潜力”。
供应链的本土化率逐步提升,人才流动也更加快速活跃——17位外资餐饮高管已“转投”本土品牌。
这不仅仅是汉堡王一个品牌的故事,而是整个中式快餐行业主动适应时代的缩影。
在未来,谁能真正理解“本土需求”,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而数字化、供应链和人才的深度融合,将成为隐形的“竞争密码”。
这场变局,值得每一个餐饮从业者细细品味,也提醒我们,在变化迷雾中,那些紧跟时代、敢于创新的品牌,才会真正赢得未来。
来源:自若帆船CT36v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