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公安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涉鸟类保护刑事典型案例,并特别提醒公众:部分常见鸟类受法律严格保护,随意猎捕、交易可能触犯法律,需警惕认知误区,守住生态保护与法律红线。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公安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涉鸟类保护刑事典型案例,并特别提醒公众:部分常见鸟类受法律严格保护,随意猎捕、交易可能触犯法律,需警惕认知误区,守住生态保护与法律红线。
不少人存在“常见鸟类捕猎不违法”的误区,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画眉鸟。过去,画眉鸟因叫声悦耳常被当作观赏鸟,导致猎捕、买卖行为频发。但自2021年起,画眉鸟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明确禁止任何未经许可的猎捕、交易活动,仅因特殊需求需捕猎时,需依法办理严格审批手续,违者将面临法律制裁。此前就有案例显示,陈某铭通过架设捕鸟网、播放画眉鸟叫声诱捕等方式,非法猎捕并购买800余只画眉鸟,最终被依法判刑,足见法律对这类行为的严惩态度。
除了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看似“普通”的麻雀也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作为城乡常见鸟类,麻雀常被认为“数量多、无关紧要”,但实际上它已被纳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动物”)。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私自捕捉、饲养麻雀均属违法行为,不可因“常见”而忽视其保护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候鸟迁徙季更是鸟类保护的关键时期。法律对迁徙通道上的候鸟种群实施特别保护,即便猎捕的不是重点保护物种,若在禁猎期使用灯光诱捕等手段捕捉候鸟,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2023年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便对此类行为作出警示,明确禁猎期、禁猎手段的法律边界。
从法律后果来看,非法捕鸟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面临不同层级的处罚:普通违法行为将被处以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没收捕猎工具;若情节严重构成刑事犯罪,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涉及集团犯罪等加重情节时,处罚还将进一步从严。
鸟类是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需要法律守护,更需公众自觉。最高法此次提醒既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也是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守护“蓝天精灵”,需从纠正认知误区开始,让“不随意捕鸟”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来源:丽莎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