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比起坏人来大多数人更讨厌蠢人看网友的评论:引万千共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7:03 1

摘要:坏人有逻辑,蠢人没有;坏人知道自己在坑你,蠢人还觉得自己在帮你。

“我明明把话说到嗓子眼,他还能把事办砸到脚后跟。

”——别怀疑,你碰上的不是坏人,是蠢人。

坏人有逻辑,蠢人没有;坏人知道自己在坑你,蠢人还觉得自己在帮你。

更绝望的是,坏人偶尔收手,蠢人永不打烊。

斯坦福去年发了个挺损的研究:65%的职场冲突压根不是利益之争,纯粹有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翻译成人话——同事把PPT字号从30调到13,害得客户老花眼现场离席,他还能一脸憨笑:“我这不是省纸环保嘛!

”你血压飙到180,他觉得自己功德+1。这就是达克效应,越菜越稳,稳到让你怀疑人生。

哈佛商学院顺手补刀:一家公司每年利润的12-15%,被这些“环保小能手”默默吃掉。

怎么吃的?

把“上线”听成“上限”,全员加班三个月做出个根本发不出去的版本;把“竞品分析”抄成“敬品分析”,PPT里给对手鞠躬十页。

返工、士气塌方、错过窗口期,账单最后都算在老板头上,可老板也分不清谁是内鬼,只能全员扣绩效,完美闭环。

更惨的是大脑。2024年《自然》子刊说,跟蠢人对话15分钟,前额叶像被门夹,决策力直接掉档。

简单说,就是“被蠢传染”。

你本来只想买瓶水,被他绕半小时,最后拎着一袋咸柠檬回家,还忘了自己到底要干嘛。

长期浸泡,智商余额不足,连点个外卖都能选成别人的地址。

社交媒体把毒性放大十倍。

算法专爱投喂“半桶水”,评论区高赞永远是“我觉得”“我亲戚说”。

疫情那会儿,有人把84当精油滴口罩,还直播带货,一晚上卖出两千瓶。

平台事后下架,理由不是“伪科学”,是“没交保证金”。

真相比假货还离谱:80%的违规防疫,根源不是坏,是真信。

蠢人带货,蠢人下单,闭环得严丝合缝。

线下也逃不掉。

去年北京朝阳,一科技公司中层听岔了领导一句“把AI模型压缩一下”,理解为“把AI模型压瘪”,真让外包把代码删到只剩壳,千万级项目直接变标本。

投资人当场心梗,中层还委屈:“不是您说要轻量吗?

”公司没上市,先上热搜。

家里更致命。

亲舅听“内部消息”买矿机,拉全家入股,结果矿场被一刀切,老人养老本蒸发。

法院调解书下来,舅舅哭“我也是受害者”,舅妈一句“他心是好的”,堵得你一句话说不出来。

血缘把退路焊死,想拉黑都拉不干净,心理伤害续航比陌生人长三倍,每次家庭聚会自动回放。

怎么破?

第一,给关键决策加“防蠢盖”。

任何超过两千块的支出,拉个三人小群,设个“白痴测试”:把需求用小学一年级语言复述一遍,对方能一字不落重复,再往下走。

别嫌麻烦,真白痴是过不了关的。

第二,苏格拉底式提问,别争辩,只挖坑。

“你觉得省纸环保,客户离席损失怎么算?

”“轻量模型只剩壳,准确率掉点你准备怎么补?

”——把逻辑漏洞晾成晾衣绳,让太阳自己晒爆。

记住,别替蠢人总结,他们一旦觉得你在“教”,立刻触发防御,转头说你态度差。

第三,物理隔离。

能打字别语音,能邮件别当面,留痕让时间给他们打脸。

实在躲不过,把预期调到“我今天就是来陪跑”,带降噪耳机,默念“工资里含精神损失费”,至少别让前额叶陪葬。

最后,放过“改变蠢人”的幻想。

达克效应是绝症,只能自愈,无法外治。

你能做的,是在自己周围画一条“蠢度警戒线”,别被拖下水,也别被拉低平均线。

毕竟,世界不会突然变聪明,但你可以学会不陪跑。

来源:云漫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