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R还是中科院?关于“分区”的暗战,藏着中国科研的野心与无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8:00 1

摘要: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全世界都用JCR,中国非要另起炉灶?”这句话在研究生开组会、老师评职称、图书馆买数据库时,被反复吐槽。真相是:全球大约2/3国家直接采用科睿唯安(Clarivate)JCR分区,但仍有1/3“搞特殊”——英国REF自己列星级;法国用CN

(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全世界都用JCR,中国非要另起炉灶?”
这句话在研究生开组会、老师评职称、图书馆买数据库时,被反复吐槽。
真相是:全球大约2/3国家直接采用科睿唯安(Clarivate)JCR分区,但仍有1/3“搞特殊”——
英国REF自己列星级;
法国用CNRS“列级清单”;
澳大利亚搞ERA;
日本把本土英文刊单拎出来评A+。
中国不是唯一“叛逆者”,只是体量最大、声音最响,才被推上风口浪尖。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JCR现成,中科院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

(二)JCR分区的底层逻辑:一把美元尺子量到底

算法简单暴力
科睿唯安把学科划成254个“笼子”,按影响因子(JIF)从高到低排序,
前25%叫Q1,25-50%叫Q2,以此类推。商业数据库的“原罪”
JCR的母盘是Web of Science(WoS),收录全球2.1万种期刊,其中中文刊不足200种。
换句话,中国学者用中文写的、发在中文期刊的、服务中国产业的成果,从一开始就被“抽样框”遗忘。美元计价,年涨10%
2024年JCR全套报价14.8万美元,对欧美PI只是“零花钱”,对中西部高校却是“半栋实验楼”。
更尴尬的是,只要停订一年,过往分区数据也被“锁死”,科研处连历史对标都做不到。学科错位
JCR把“冶金”与“材料科学”分开,把“中医”塞进“综合补充医学”,
导致《中国中药杂志》无论多努力,只能和印度阿育吠陀期刊抢Q1,
而同为中药方向的《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却分到“药物化学”,IF瞬间翻倍。
一句话:JCR是“英语中心论+欧美学科树”的产物,它从未声称公平,只声称“可销售”。

(三)中科院分区的诞生史:被逼出来的“备胎”
时间拉回2003年,中国SCI论文刚突破5万篇,高校开始发奖金:
Q1奖3万,Q2奖1万,Q3以下“空气”。
图书馆发现,老师们天天来问“为啥我们校订的JCR只有Q2没有Q1?”
原因很魔幻:JCR每年更新版次,高校买不起全套光盘。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一咬牙:
“咱们自己算!”
于是抽调6名程序员+12名学科馆员,用2002年JCR公开数据,
把254个学科合并成13个“大学科”,再把同一学科里的期刊按IF排序,
前5%划一区,6-20%二区,21-50%三区,其余四区。
2004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俗称“中科院分区”)横空出世,
最初只是内部胶片,免费贴在图书馆门口,
结果一夜之间被传真到全国,成为“标准”。
从此,中国科研评价体系有了“自己的尺子”。

(四)两把尺子的“明差异”

学科粒度
JCR:254个细分;
中科院:18个大类(后来扩到21),下设小类与JCR对应。分区比例
JCR:固定25%等宽;
中科院:金字塔型,一区最“金贵”,比例仅5%。期刊池
JCR:只认WoS;
中科院:把中文核心、中国科协梯队、甚至部分ESCI“观察刊”纳入,总量2.9万种,比JCR多8000种。更新节奏
JCR:每年6月底一次;
中科院:每年10月一次,给高校职称评审“踩点”服务。价格策略
JCR:14.8万美元/年,按IP段收费;
中科院:最初光盘0元,2016年后改“公益+增值服务”,高校版1.2万人民币,个人版免费查10次/日。
一句话总结:JCR像“国际时装周”,中科院像“本土裁缝铺”,一个定潮流,一个改裤脚,却都声称自己能“量身材”。

(五)“备胎”上位:从边缘到政策硬核
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把“中科院一区”写进指标体系,与JCR Q1并列;
2020年,国家基金委杰青、优青评审模板:代表性工作须注明“中科院分区”;
2022年,科技部破“四唯”文件明确:鼓励使用“中文期刊或国内高质量期刊”,而“高质量”默认参照中科院分区。
短短十几年,备胎逆袭成“正宫”。
原因无他:
(1)买得起的才是“真标准”;
(2)能把中文刊抬进“一区”,才是“政治正确”;
(3)部委要“统一管理语言”,JCR给不了,中科院能给。

(六)争议与吐槽:五个“灵魂拷问”

“国产水刊”混进一区?
2020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被抬到一区,当月中科院收到200封举报信,质疑“矿业小圈子互引”。
文献中心回应:已引入“自引率”“堆叠引”算法,2022版把该刊降回二区。分区太“金字塔”,加剧内卷?
某985高校规定:博士毕业须2篇“中科院一区”,结果学生宁可追一区IF 2.0,也不投二区IF 8.0,因为“毕业只看区,不看分”。国际投稿“反向歧视”?
海外审稿人看不懂“中科院分区”,见作者简历写“一区”还以为是“付费期刊”,一度要求删除。更新滞后,影响因子都涨了,分区还不变?
中科院每年10月发布,基于上一年JCR数据,导致“2024版”其实用的是2022IF,比JCR晚整整15个月。中文刊抬轿子,是保护还是溺爱?
《中国科学》系列7本中文刊2022年全部进入一区,IF最高1.2,却力压众多IF 5+英文刊。
有青年PI吐槽:“我IF 6没毕业,同事IF 1却评上优青,就因为他发的是中文一区。”

(七)深层逻辑:一把尺子背后的“话语权战争”

评价即权力
谁有权力定义“顶级”,谁就掌握资源分配。
中科院分区表面是技术报表,本质是“国家学术主权”的宣示:
“中国科研不再把英语世界当唯一裁判所。”中文刊的“生存保卫战”
中国科技期刊5000余种,英文刊仅400种,90%研究成果用英文首发。
长期下去,知识外流、版权低价、产业脱节。
中科院分区把“中文刊”抬进一区,是用行政杠杆给母语期刊“输血”,
哪怕被吐槽“保护落后”,也要先“活下来”再谈“活得体面”。数据库安全
2022年俄乌冲突,科睿唯安第一时间停止向俄高校提供WoS访问。
“学术无国界”瞬间破功。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备份索引”,哪怕算法粗糙,也好过“一夜断粮”。产业反向定制
“中国制造”已走到无人区:特高压、深海钻探、月球采样。
这些场景提出的问题,欧美期刊并不关心。
只有中文期刊愿意刊登“失败数据”“负面结果”,
中科院分区给这类期刊“一区”名分,实质是给“中国问题”留出学术空间。

(八)国际视角:他们也在“另起炉灶”
英国REF 2021:把期刊分为4星、3星、2星、1星,
评估专家现场读文,不看IF;
法国HCERES:官方发布“DOAJ法语优先清单”,
鼓励发在本语种的开放获取刊;
德国DFG:资助项目评审时,明确“不鼓励以JIF作为唯一质量指标”;
美国NIH:2023年推出“预印本认可清单”,
BioRxiv、MedRxiv与正式期刊同等对待。
全球都在“去科睿唯安化”,只是中国嗓门最大、动作最快。
换句话说:中科院分区不是“奇葩”,而是“早鸟”。

(九)分区融合还是“一国两制”?

算法层面
中科院已试点“混合分区”:
中文刊用“中国引文数据库(CCD)”计算被引,
英文刊用WoS,再统一百分位归一化,
预计2026版全面上线。政策层面
科技部正在制定《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行)》,
计划把21个中科院大类进一步细化为254个小类,
与JCR“同颗粒度”对标,实现“双向映射”:
JCR Q1≈中科院一区,但保留5%“中国例外”。市场层面
科睿唯安推出“JCR中国本地化包”,
首次允许把中文刊纳入计算,
前提是被WoS核心合集收录。
若谈判成功,两套分区将出现“合流”而非“替代”。学者层面
越来越多高校在职称文件里写:
“中科院一区或JCR Q1均可,就高不就低。”
“分区”正从刚性门槛回归参考工具,
真正的评价重心转向“代表作+同行评议”。
一句话:分区不会消失,但会“隐身”,退到后台,让学术回归学术。

(十)给科研人的三句忠告

别把分区当信仰
一区≠高质量,四区≠垃圾。
关键是你到底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而不是把论文发在哪个“篮子”。用好“两把尺子”
投国际稿,先看JCR,和全球同行对话;
投国内稿,参考中科院,给中文刊一点生存权。
两边都懂,才能左右逢源。为中文刊写一封“情书”
哪怕一年只投一篇中文综述,
也是为中国学术生态添一块“垫脚石”。
别让后来人只能读英文,才能了解中国做了什么。

(十一)分区终将消失,共识必须留下
十年前,我们争论“SCI还是EI”;
今天,我们争论“JCR还是中科院”;
十年后,也许连“期刊”都不存在,
只剩一条开放的科学记录链,
让同行实时点评、复现、点赞。
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
“用自己的语言定义高质量”是一个国家科研成熟的成人礼。
中科院分区的意义,
从来不是“打败”JCR,
而是告诉世界:
“中国科学家愿意参与制定规则,
也有能力为自己的学术主权背书。”
当那一天真正到来,
分区表会成为图书馆角落的一张旧光盘,
而共识已写进科学共同体的基因:
评价只为更好求知,
而非让求知屈从于评价。

来源:研学世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