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2日,在“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上,美团创始人王兴与巴西总统卢拉签署协议,宣布未来5年投入10亿美元将旗下外卖平台Keeta引入巴西。
巴西人也能喝到3元奶茶?
最近的王兴有点低调,京东外卖和东哥搞得风风火火,他也没出来说什么,原来把眼光盯上了巴西。
2025年5月12日,在“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上,美团创始人王兴与巴西总统卢拉签署协议,宣布未来5年投入10亿美元将旗下外卖平台Keeta引入巴西。
这一动作标志着美团国际化战略从亚洲、中东的试水阶段,正式迈入拉美这一新兴蓝海市场。
作为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巨头,美团的出海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也是给不少互联网企业开了个头。
但无独有偶,今年4月,滴滴宣布投入1.76亿美元,重启巴西外卖业务,推出“99Food”品牌。
国内消费者最熟悉的外卖大战,又要在巴西上演了?
王兴曾表示,巴西是一个巨大且潜力无限的市场,Keeta将致力于提升巴西消费者体验、助力合作餐厅增长,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放话背后,美团Keeta此前就曾有出海的经验。
2022年10月,美团成立海外外卖业务部门。美团的国际化始于2023年5月香港市场的突破,Keeta首次以独立品牌在香港推出外卖服务,Keeta源于英文“cheetah”,意思是猎豹。
结果也如猎豹般狂飙,Keeta仅用10个月便以44%订单量份额超越Foodpanda和Deliveroo,成为香港第一大平台。
这一阶段基本验证了美团的几个核心能力。
首先是本土化的改进,兼容港币、人民币及国际信用卡支付,实现粤语/英语界面自由切换,以及本地化配送体系改进,对香港高密度楼宇特征优化骑手调度算法,平均配送时效缩短至30分钟。再从当地中小餐厅入手,为中小餐厅提供智能POS系统,帮助合作商户销售额两年内翻倍。
更重要的是,薅羊毛的打法在哪个地方都受用。在Keeta刚进入香港市场时,美团就通过强大的优惠券补贴攻势,第一年市占率就达到了44%,并且迫使曾经的巨头之一Deliveroo退出香港市场。
尝到甜头后,美团继续出手。2024年9月,Keeta进入沙特阿尔卡吉试点,复制香港模式后迅速覆盖利雅得等核心城市。沙特市场的成功,上线5个月下载量达360万次,证明了其在高客单价低渗透率市场的适应性。
至此,美团形成“香港-中东”双跳板,为进军更大规模的巴西市场奠定基础。
不同于早期单纯复制商业模式,美团在巴西的野心更大。先是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建设全国性即时配送网络,解决巴西物流覆盖率不足40%的痛点。
同时也要对症下药,此前香港成功的模式可能会复制,未来或许也会投放大量优惠券补贴刺激当地用户。
这种“重资产投入+轻运营赋能”的组合,标志着美团不是作为简单的外卖平台攻入,而是向生活服务运营商的生态转型。
为何美团要选择巴西?
巴西市场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略高地。巴西作为拉美最大经济体,人口2.1亿,餐饮市场规模960亿美元,外卖渗透率存在洼地。有数据显示,外卖仅占餐饮收入的33.5%,且集中于大城市,低线城市覆盖率不足20%,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除了外卖,直播电商、餐饮企业也在深入巴西。5月12日,蜜雪冰城宣布未来3-5年将在巴西投资采购不低于40亿元的物资,今年将在巴西开出首家门店。去年11月,快手国际版在巴西推出电商业务Kwai Shop,想要在巴西这个市场站稳脚跟。
当然,当地的政策也有一定利好。卢拉政府推动数字基建投资,中巴合作项目可获得税收减免等政策红利,受到地缘政治影响,中巴之间的良好关系也是原因之一。
Statista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巴西的在线外卖市场将达到188亿美元的规模,使其成为拉丁美洲该领域规模最大的国家,并跻身全球十大市场之列。
市场前景可观,但对于美团这样的中国企业,依然存在与本土巨头的博弈。
巴西外卖市场正形成“三国杀”局面。本土霸主iFood占据80%市场份额,iFood成立于2011年,由荷兰公司Prosus及其巴西投资公司Movile所有。有数据显示,去年8月,iFood 平台订单量突破了1亿单,同比增长了30%,拥有超过6000万客户。截至2024年9月,该公司已与约35万家餐厅合作,在巴西各地拥有31万名活跃的外卖骑手。
Sensor Tower去年8月发布的分析显示,截至2024年,iFood 在巴西的月活跃用户市场份额为89%,妥妥的外卖老大哥领先于其他平台,不过此平台也被人诟病配送效率低下。
美团另一个重要对手是卷土重来的滴滴99 Food,依托出行平台99的5000万活跃用户和50万骑手网络,实力也不容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iFood母公司Prosus持有美团4%股份,形成类似滴滴-Uber的竞合关系,有存在未来潜在资本合作的可能性。
国际化是美团的重要课题。去年8月,美团宣布组织架构调整时,王兴在内部信中明确表示,Keeta业务直接向他汇报,并且把“国际化”作为美团第二个十年中三个重点关注的新方向之一。
近10亿美元的投入,远超此前沙特市场的规模,足以可见王兴对巴西市场的重视。
03 全球化进程中的暗礁虽然国际化业务上有老大王兴打头阵,摆在美团面前的风险依然明显。
一方面,要解决本土化深水区难题。要扭转巴西消费者偏好现金支付的习惯,而且拉美严格的用工保护法要求为骑手缴纳全额社保,可能推高企业的人力成本。
本地化创新也很重要。比如调整运营时段至晚8点后,匹配巴西人晚餐时间偏晚的习惯,联合本地餐饮协会开发符合巴西人口味的SKU等。
想要获得当地人的认可,还需要美团拿出自家的杀手锏,用技术降维打击。比如引入AI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订单匹配与路径规划;试点无人机配送,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用效率作为突破口,在iFood软肋上钻空子。
另一方面,监管风险也不容忽略。一些反垄断机构已关注“二选一”行为,美团需规避这些打法。
毕竟类似也有前车之鉴。2019年,滴滴外卖曾遭遇本土外卖巨头iFood的排他性政策,iFood要求商家二选一,也遭受巴西反垄断机构CADE的调查,最后达成协议,禁止iFood与拥有30家以上的餐厅集团签订独家协议。
还有一些巨头曾尝试过进入巴西外卖市场,最终败退。2022年以来,Uber Eats、GPA 集团旗下的 James Delivery和Alfred Delivery先后退出市场。2022年3月,曾占据巴西市场第二大份额的美国外卖服务公司Uber Eats停止在巴西运营。这些教训也说明,美团需要更加小心,应对数据安全审查以及产业保护主义等风险。
另外,前期培养市场的巨资投入也会对营收能力产生影响,如今美团在巴西的10亿美元投入,什么概念?相当于其2024年净利润的20%,这也不是随便洒洒水的小数了,若与滴滴爆发补贴战,可能拖累整体财报表现以及资本市场信心。
总之,从外卖出海到生活服务生态输出,美团的巴西征程不仅是商业扩张,更是趟出中国大厂全球化的一条新路。
若成功打破iFood垄断,美团有望以巴西为跳板,辐射墨西哥、阿根廷等西班牙语市场,最终构建覆盖全球20亿人口的“生活服务丝绸之路”。
从香港的初试锋芒,到沙特的模式验证,再到巴西的战略决战,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美团以技术驱动打破内卷、以本地化思维融入全球市场的实践,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这场始于外卖的远征,或许正是美团从中国龙头迈向全球巨头的重要转折。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