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行业专家线上交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23:26 1

摘要:当前存储行业受AI需求爆发及产能周期性调整推动,整体呈现高景气度。AI需求(含云端与端侧)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尤其HBM、DDR5及NOR Flash等产品需求旺盛。供给端,2025-2026年海外大厂产能增幅有限,且持续向AI相关高毛利产品转产。利基型存储(如

存储行业专家线上交流

一、存储行业最新情况综述:AI需求驱动下的产能与价格波动

当前存储行业受AI需求爆发及产能周期性调整推动,整体呈现高景气度。AI需求(含云端与端侧)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尤其HBM、DDR5及NOR Flash等产品需求旺盛。供给端,2025-2026年海外大厂产能增幅有限,且持续向AI相关高毛利产品转产。利基型存储(如NOR Flash、SLC NAND)方面,台湾厂商(如华邦)及大陆兆易创新计划扩产,但大宗品(DRAM、NAND)产能缺口更显著。价格波动方面,代理商囤货及长协锁定加剧短期波动,但中长期涨价动力源于真实需求。行业确定性较高,若2026年出现价格回调,大概率与AI需求不及预期相关。

二、存储行业供需变化与AI对需求增速的影响

AI需求引发行业结构性变革,从传统周期性主导转向“周期弱化+技术驱动”。与历史周期不同,当前需求增量来自AI全新赛道,推动产品结构向高毛利技术型产品(如HBM)倾斜。AI对存储需求的拉动呈现“一荣俱荣”特征,相关需求占比已超五成,若AI行业出问题(如泡沫破裂),存储价格可能大幅回调。目前NVIDIA、AMD及北美云厂商排产饱满,2026年AI需求崩盘风险较低。

三、DRAM与NAND Flash未来价格走势分析

NAND Flash:涨价周期启动较晚但后劲更足,美光、三星等大厂从低规格TLC转产高层QLC,导致产能减少,叠加云厂商QLC SSD替换HDD的真实需求,预计后续涨幅高于DRAM。

DRAM:DDR4因大厂减产(三星、海力士)存在持续缺口,台湾与大陆厂商产能补充有限,涨价趋势明确;DDR5受HBM挤占及大厂转产影响,涨幅可能趋缓。

整体来看,NAND Flash涨价动力强于DRAM。

四、HBM对DDR5及消费级产能的影响

HBM凭借更高毛利率挤占DRAM产能,不仅影响工业/企业级市场,还导致消费级DDR(如手机、PC用)产能紧张,价格上涨。下游厂商因成本压力转向低配置,例如部分手机厂商放弃24GB RAM,改用16GB/12GB。短期HBM对产能的挤占仍将持续,DDR5及消费级DDR价格易涨难跌。

五、DRAM细分品类(DDR4/DDR5)未来走势

DDR4:2026年底前产能()缺口持续,三星、海力士明确减产,台湾(华邦)及大陆厂商(兆易创新)扩产有限,无法填补缺口,涨价趋势贯穿全年。

DDR5:大厂可能将低阶SDRAM产能转产DDR5,导致价格趋稳,涨幅弱于DDR4。

六、NOR Flash在AI服务器中的增量体现

AI服务器中NOR Flash价值量显著提升:GB200 NVL72机柜中NOR价值量超600美金(涨价前),Rubin架构机柜达900美金,主要应用于BMC(2Gb)、Grace CPU(2Gb/颗)、InfiniBand网卡(512Mb)及NVSwitch控制器(1Gb)等,容量随架构升级翻倍(如GPU从32Mb升至512Mb)。

七、NOR Flash市场份额及竞争格局

华邦占据AI服务器NOR Flash市场超80%份额,万宏约15%,大陆厂商仅占5%且可能进一步下滑——因大容量产品(512Mb-2Gb)在NVIDIA高温测试中表现不佳,高端市场准入受阻。

八、海外云厂商自研ASIC对NOR Flash需求的影响

亚马逊、谷歌、微软等自研ASIC聚焦特定应用领域,需求较传统架构翻倍,推动NOR Flash容量升级(如控制器从256Mb升至1Gb),价值量同步增长。

九、国产厂商在NOR Flash领域的机会分析

仅兆易创新具备竞争潜力,中小厂商因体量小、赔付能力不足(若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进入高端市场。行业呈现“头部三家垄断”格局(华邦、万宏、兆易创新)。

十、NAND Flash涨价原因分析:供需错配为主,囤货为辅

真实需求:云厂商QLC SSD替换HDD(冷数据存储)驱动需求,HDD产能不足加剧缺口。

囤货因素:经销商存在囤货行为,但难以支撑长期涨价,核心动力仍为供需错配。

十一、2026年存储行业涨价幅度预测

DRAM与NAND Flash全年涨幅预计达40%-50%:DRAM因DDR4缺口及HBM挤占产能,NAND因转产QLC导致供给收缩,叠加AI需求支撑,涨价确定性高。

十二、3D NAND市场需求及厂商合作情况

大陆3D NAND推广以本土大厂为主,台湾厂商因海外警告退出合作,2025年大陆市场规模约10亿人民币,端侧推广停滞。终端客户更关注产能保障,仅具备长鑫等IDM产能支撑的厂商有望主导市场。

十三、存储厂商(fabless)产能竞争与价格影响

利基型存储(NOR、SLC NAND)fabless厂商(如兆易创新)可通过台系(力积电)及中芯国际扩产,但需接受代工价格上涨。产能整体有保障,核心矛盾为成本上升而非供给短缺。

十四、存储厂商毛利上升与行业上行通道判断

存储厂商毛利率因产品涨价显著提升(如华邦、兆易创新Q3毛利率快速增长),行业自2024Q2进入上行通道,趋势有望延续至2026年。

十五、华邦存储扩产计划及技术升级

华邦资本开支近400亿新台币,重点投向高雄新厂16nm利基型DRAM(从20nm升级),预计2025年产能24-25K片(2/3为16nm);NOR Flash扩产0.2-0.5万片,SLC NAND扩产0.2-0.4万片,技术升级节奏谨慎(16nm量产多次推迟)。

十六、下游市场(端侧AI、车规、工业)存储需求分析

端侧AI:AI PC、AI眼镜、AI耳机等需求快速增长,带动NOR Flash容量翻倍(如AI PC BIOS从256Mb升至1Gb)。

车规/工业:L3自动驾驶落地推动车规NOR、SLC NAND需求,2024Q2以来连续三季度需求增速超10%,SLC价格两季度涨幅超20%。

十七、铠侠与美光退出消费类SLC市场的影响

铠侠、美光合计占据全球SLC市场超60%份额,此次退出低毛利消费类SLC(占其SLC营收5%),聚焦车规/工业等高毛利领域。台湾(华邦)及大陆厂商有望填补缺口,2025年SLC涨价趋势稳定。

十八、存储涨价对下游消费电子厂商的影响

存储成本占消费电子(如手机)总成本比例超30%,已超过主芯片,中小厂商因成本压力退出市场,大厂被迫降配(如Flash从256GB退回64GB/128GB,DRAM从24GB降至16GB/12GB)。

十九、存储行业未来趋势总结(技术与产能方向)

技术方向:AI驱动下,HBM、DDR5、3D NAND、QLC成为主流,利基型DRAM(如DDR4)因缺口持续具备高确定性。

产能方向:海外大厂向高毛利AI产品转产,利基型存储(NOR、SLC)由台湾(华邦)及大陆(兆易创新)主导扩产。

风险提示:利基型产品若需求不及预期,相关厂商业绩可能承压。

二十、开放提问:存储短缺预测、3D NOR进展及AI端侧对NOR容量的影响

存储短缺预测:NAND Flash缺口可能大于DRAM,因大厂资本开支更倾向DRAM,NAND转产QLC导致供给收缩,需求端QLC替换HDD持续放量。

3D NOR进展:仅台湾万()宏推进3D NOR研发,聚焦车规/工业大容量市场,消费类因成本高暂不适用,短期内无量产计划。

AI端侧对NOR容量的影响:端侧AI设备(如AI耳机、玩具)NOR容量翻倍,例如AirPods Pro 3耳机NOR从128Mb升至256Mb,充电盒新增128Mb。

Q&A

Q1: 此轮存储行业供需变化与前几轮有何不同?AI增速是否可计入存储整体需求增速?

A1: 此轮供需变化的核心差异在于结构性变革,AI作为全新赛道带来增量需求,改变了行业生态。过去存储行业以周期性波动为主,产品升级驱动需求;当前AI推动产品结构向高毛利技术型产品(如HBM)转型,行业周期依然存在但强度减弱,技术壁垒成为竞争关键。AI增速对存储需求有显著拉动作用,其相关需求已成为存储行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一荣俱荣”的特征,若AI需求出问题,存储行业可能面临较大调整。

Q2: DRAM与NAND Flash两大品类未来价格走势如何?

A2: 当前NAND Flash涨价周期启动时间晚于DRAM,但涨幅显著,部分模组厂涨幅达50%,长协价涨幅约30%-40%。三星、海力士等厂商通过转产高层级QLC减少低规格产能,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叠加AI服务器、云端数据存储等需求驱动,NAND Flash后续涨价动力较强,尤其AI相关产品后劲更足。DRAM方面,DDR5及HBM需求旺盛,与AI相关的产品(如NVIDIA DDR5)前景光明,但通用型产品涨价动力与NAND Flash相近;长期看,NAND Flash在AI需求支撑下的涨价持续性或优于DRAM。

Q3: DRAM的涨幅是否会低于NAND Flash?

A3: 是的,DRAM涨幅大概率低于NAND Flash。通用型DRAM与NAND Flash产品的涨价动力相近,但在AI相关领域,NAND Flash的需求后劲更足。一方面,NAND Flash涨价周期启动较晚,当前涨幅已显现且行业转产QLC导致产能短期受损;另一方面,AI服务器、云端数据存储等场景对NAND Flash的容量需求持续增长,而DRAM中DDR5等产品虽需求旺盛,但部分厂商可能因高价格回调转产,或对涨幅形成压制。

Q4: 若LPDDR5产能可转换为HBM,DRAM涨幅是否应高于NAND?当前DRAM价格是否已达较高水位?

A4: 尽管LPDDR5产能存在向HBM转换的趋势,但HBM产品毛利率显著高于DDR5及DDR5X,厂商更倾向于将资源倾斜至HBM产能,导致HBM不仅挤占工业级、企业级DRAM产能,还进一步挤压消费级产能,引发消费级低端DRAM价格上涨(如手机、PC厂商因成本压力放弃24GB RAM配置)。短期来看,HBM仍是厂商优先级最高的产品,DRAM整体价格已处于较高水位,且供需紧张格局短期内难以缓解。

Q5: DRAM细分品类中,DDR4与DDR5未来价格走势如何?

A5: DDR4未来涨价趋势明确且持续。当前DDR4缺口超过10万片,三星、海力士等大厂持续减产,而台湾及大陆厂商产能有限(年底仅新增7万片),无法填补缺口,预计2026年底前缺口仍将存在,涨价过程或有短期波动但大方向不变。DDR5价格已处于高位,由于其毛利率较高,三星等大厂可能将部分低阶SDRAM产能转回DDR5,或使DDR5价格趋于平稳,涨幅不及DDR4。

Q6: NOR Flash在NVL72机柜中的价值量超过600美金且为纯增量,其增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A6: NOR Flash在NVL72机柜中的价值量增量主要来自多部件容量升级,具体包括:计算托盘(18个)中BMC控制器(2Gb/个)、Grace CPU(2Gb/颗,每托盘2颗)、GPU(32Mb/个,每托盘4个);网卡(每托盘4个InfiniBand网卡,512Mb/个);NVSwitch托盘(9个)中NVSwitch控制器(1Gb/个);以及DPU(1Gb/个)。上述部件的NOR Flash容量显著提升,叠加AI服务器需求旺盛,共同推动价值量增长。

Q7: GP300在存储领域有哪些升级?

A7: GP300在存储领域的升级主要体现在NOR Flash价值量提升,单台机柜NOR Flash价值量接近800美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NVSwitch控制器容量从现有版本升级至256Mb,二是网卡计算芯片中NOR Flash容量翻倍。GPU部分的NOR Flash未进行升级,整体升级幅度低于Rubin架构。

Q8: 海外云厂商自研ASIC的情况如何?其对存储需求有何影响?

A8: 亚马逊、谷歌、微软等海外云厂商自研的ASIC芯片更专注于特定应用领域,其性能较传统云端芯片有显著提升。新一代ASIC芯片对NOR Flash的容量需求翻倍,代码存储容量及冗余设计要求增加,导致单颗ASIC的NOR Flash价值量较上一代产品翻倍。尽管海外云厂商对NOR Flash冗余要求较低,但其对容量的刚性需求仍将持续拉动存储行业增长。

Q9: 除华邦外,国产存储厂商在海外云厂商供应链中是否有机会?

A9: 国产存储厂商中仅兆易创新在海外云厂商供应链中存在一定机会,其他中小厂商因体量较小、产品稳定性不足(如大容量512Mb-2Gb产品高温测试未通过),难以进入核心供应链。当前大陆龙头NOR Flash厂商在海外云厂商中的份额约5%,且可能进一步下降,仅部分中小AI服务器厂商或采用其产品。

Q10: NAND Flash此轮涨价主要由经销商囤货还是供需错配导致?

A10: NAND Flash涨价主要由供需错配驱动,经销商囤货仅为次要因素。需求端,AI大模型推理需求增长、云端数据存储需求激增(HDD供应不足)、QLC SSD替换HDD趋势明确,推动真实需求快速上升;供应端,三星、海力士等厂商转产QLC导致低规格产能减少,且扩产谨慎。尽管存在经销商囤货行为,但仅凭囤货无法支撑长期涨价趋势,供需错配仍是核心原因。

Q11: QLC SSD替换HDD的量大概有多少?能否用美金或晶圆片数说明?

A11: 目前无法提供QLC SSD替换HDD的具体量化数据(如美金或晶圆片数)。QLC SSD替换HDD是行业明确趋势,尤其在云端冷数据存储领域,因HDD供应长期紧张(希捷、西数产能不足),云厂商加速转向QLC SSD。但具体替换规模需结合大厂扩产计划、终端需求落地节奏等因素,目前行业尚未披露详细数据。

Q12: 预计2026年DRAM与NAND Flash较2025年的涨价幅度是多少?是否有量化指标?

A12: 若AI需求保持稳定,2026年DRAM与NAND Flash整体涨价幅度预计在40%以上。DRAM产能增幅约10%,NAND Flash产能增幅不足10%,且厂商转产QLC导致部分产能损失(约1-2个季度)。供需缺口下,AI相关高毛利产品(如HBM、企业级SSD)涨价弹性更大,通用型产品也将跟随上涨。

Q13: 3D NAND市场需求及大客户合作送样情况如何?

A13: 3D NAND市场需求中,类似HBM的3D堆叠产品(如Cube)在大陆推广存在挑战。台湾厂商因海外非()官方警告,已主动放弃与大陆云端客户的合作,大陆仅一家头部厂商在推进3D Cube产品,目前有近50个专案在各领域推广,但2024年难有业绩贡献,2025年预计营收约10亿人民币。该厂商凭借产能保障(长鑫代工),有望在大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Q14: 存储厂商(尤其fabless厂商)是否存在抢产能现象?

A14: 利基型存储领域的fabless厂商产能供应相对稳定,虽存在涨价压力,但通过与代工厂(如中芯国际、华虹、台湾力积电)协商价格,仍可获得产能保障。兆易创新等头部fabless厂商已开始规划2025年NOR Flash及SLC NAND扩产,台系代工厂也有扩产趋势,整体产能紧张程度低于大宗存储品类,主要问题在于成本上升而非产能短缺。

Q15: 存储厂商及中芯国际毛利上升是否意味着芯片行业已进入上行通道?

A15: 存储行业已明确进入上行通道,台湾厂商(如华邦、南亚科)自2024年Q3起实现盈利,主要受益于DRAM涨价;大陆兆易创新的毛利率也因NOR Flash及SLC NAND涨价显著提升。中芯国际因以逻辑芯片代工为主,存储代工业务占比较低,其毛利上升与存储行业上行的直接关联较弱,但整体芯片行业需求回暖对其业绩有一定支撑。

Q16: 华邦2026-2027年扩产计划涉及哪些产品?

A16: 华邦2026-2027年扩产计划总资本开支近400亿新台币,重点投向利基型DRAM:高雄新厂将2/3资本开支用于16纳米制程升级,计划2025年产能达24-25K片/月,其中2/3为16纳米产品(原计划2024年Q3量产,已推迟至2025年Q1);NOR Flash扩产0.2-0.5万片/月(由台中老厂DRAM产能转换);SLC NAND扩产0.2-0.4万片/月。万宏、兆易创新预计将跟随扩产。

Q17: 除服务器外,车用、PC、消费类手机等下游市场的存储需求是否有明显起量?

A17: 下游市场中,端侧AI(AI PC、AI眼镜、AI耳机、AI玩具)需求增长较快,带动NOR Flash及SLC NAND需求;车规及工业领域自2024年Q2起需求放量,L3自动驾驶落地推动车规NOR Flash及SLC NAND需求连续三季度增长超10%;消费类市场(手机、PC、TV)需求平淡,手机厂商因存储成本上升被迫降低配置(如放弃24GB RAM,退回16GB/12GB)。

Q18: 未来两年哪种存储产品更可能出现短缺?

A18: 未来两年NAND Flash可能比DRAM更短缺。DRAM行业资本开支较高,产能增幅约10%,且厂商可通过转产缓解部分缺口;NAND Flash产能增幅不足10%,三星、海力士等厂商转产QLC导致低规格产能损失(约1-2个季度),叠加AI服务器、云端数据存储对QLC SSD的需求激增,供需缺口或进一步扩大。

Q19: 华邦在3D NOR Flash领域是否有产品进展?

A19: 华邦未布局3D NOR Flash产品,3D NOR Flash由台湾万宏主导研发,主要面向车规及工业领域,强调兼具NOR Flash稳定性与SLC容量。万宏3D NOR Flash短期内无产品发布计划,当前重点推进车规及工业级大容量产品验证,消费类市场因成本较高暂不考虑。

Q20: AI端侧落地是否会进一步提升NOR Flash的容量需求?

A20: AI端侧落地将显著提升NOR Flash的容量需求,主要体现在:AI PC BIOS容量从256Mb升级()至1Gb;AI眼镜、AI耳机的NOR Flash容量翻倍(如AirPods Pro 3耳机NOR Flash从128Mb增至256Mb);AI玩具的NOR Flash容量从64Mb提升至256Mb。端侧AI设备对代码存储容量的刚性需求,将推动NOR Flash容量持续增长。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