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鲁西南的平原上,长庆屯村与沿河庄村如两颗依偎的明珠,静卧于河流之畔。数百年来,两村以河为邻、以地为伴,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见证了岁月流转中的兴衰变迁。如今,随着拆迁号角的吹响,这两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村落,即将告别旧貌,迈向新的人生征程。
在鲁西南的平原上,长庆屯村与沿河庄村如两颗依偎的明珠,静卧于河流之畔。数百年来,两村以河为邻、以地为伴,孕育了独特的乡土文化,见证了岁月流转中的兴衰变迁。如今,随着拆迁号角的吹响,这两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村落,即将告别旧貌,迈向新的人生征程。
村落由来:河脉牵缘 定名寄愿
长庆屯村的由来,藏着先辈对安宁生活的向往。相传明清之际,一批移民为躲避战乱,辗转至这片水草丰美的河畔平原。见此处土地肥沃、河流萦绕,便定居下来,垦荒拓田、繁衍生息。为祈求“长久安宁、五谷丰登”,村落得名“长庆屯”,“屯”字既印记了早期聚居垦殖的生活形态,也承载了对世代绵延的美好期许。
沿河庄村的定名则更为直白,因村落紧邻河流而得名。这条贯穿村域的河流,不仅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水源,更是对外交通、贸易往来的纽带。早期村民多依河而居、靠河谋生,捕鱼、灌溉、航运皆离不开这条母亲河,“沿河庄”的名字,既是对地理环境的精准描摹,也镌刻着村落与河流相生相伴的宿命。
岁月变迁:从农耕聚落到宜居家园
数百年来,两村的变迁始终与时代同频。明清至民国时期,村落以传统农耕为主,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河流两岸的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彼时,村落布局松散,多为土坯房、茅草屋,几条蜿蜒的土路串联起家家户户,村口的老槐树、河畔的古渡口,成为村民集会、送别、休憩的重要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两村迎来了第一次蝶变。土地改革让村民分到了田地,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水利设施的修建让灌溉更有保障,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陆续通了电、修了柏油路,土坯房逐渐被砖瓦房取代,村办企业、小卖部、卫生室等设施相继出现,村落的功能日益完善。进入21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两村又添新颜:整齐的路灯照亮了夜晚的街巷,健身广场上常有村民活动,网络、天然气等便民设施走进寻常百姓家,传统村落逐渐蜕变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乡村。
人口与土地:烟火气里的生息繁衍
长庆屯村与沿河庄村的人口和土地,见证了村落的兴衰起落。新中国成立初期,两村总人口不足千人,土地以耕地为主,长庆屯村占地约2.3平方公里,沿河庄村占地约1.8平方公里,村民多以家族为单位聚居,邻里之间亲如一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迎来快速增长,两村总人口一度突破两千人。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求学,人口出现短暂回流波动,但核心聚居区的烟火气始终未减。如今,长庆屯村现有户籍人口约1200人,常住人口800余人;沿河庄村户籍人口约900人,常住人口600余人,两村耕地总面积约3000亩,依然是区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地之上,春种秋收的循环从未停歇,承载着村民的生计与乡愁。
传说故事:流淌在乡土里的精神密码
两村的岁月长河中,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长庆屯村有“老槐护村”的传说:清末年间,一场洪水突袭村落,村口的老槐树突然轰然倒塌,树干横亘在河道中,竟奇迹般地阻挡了洪水的进一步侵袭,让村落幸免于难。此后,村民将老槐树视为护村神树,每逢初一十五便会焚香祭拜,如今村头的新槐树已亭亭如盖,延续着这段佳话。
沿河庄村则流传着“摆渡人救险”的故事:民国时期,一位老摆渡人常年在河畔摆渡,某日突遇暴雨,河水暴涨,一对母子被困河中孤岛。老摆渡人不顾个人安危,驾着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往返,成功将母子救上岸,自己却因体力不支险些遇险。村民为纪念他的义举,在河畔立了一块简易石碑,虽历经风雨石碑已模糊,但老摆渡人的善良与勇敢,早已融入村落的精神血脉。
拆迁再见:故土难离 奔赴新篇
如今,为了顺应区域发展规划,改善村民居住环境,长庆屯村与沿河庄村即将迎来拆迁。消息传来,村民们百感交集:有对故土的眷恋,眷恋门前的老院、村头的街巷、河畔的清风,眷恋邻里间朝夕相处的情谊;有对往事的追忆,那些在田地里挥洒的汗水、在月光下讲述的故事、在节日里欢聚的时光,都成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盼。拆迁不是结束,而是新生。村民们将告别老旧的房屋,搬入配套完善的新社区,开启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那些承载着记忆的土地,也将在规划中焕发新的生机。离别之际,村民们纷纷拿起相机,拍摄家门口的一草一木,记录下村落最后的模样;老人们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诉说着村落的过往,叮嘱晚辈莫忘故土根脉。
长庆屯与沿河庄,这两座依偎河畔的村落,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完成使命。但那些关于由来的传说、关于变迁的记忆、关于烟火的温情,永远不会被遗忘。告别不是遗忘,而是将乡愁藏于心间,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奔赴更加美好的新征程。愿两村的故事在岁月中流传,愿村民们在新的家园里,续写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文字改写豆包)
来源:爱音乐哈密瓜9Q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