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得从去年8月底说起。那时候,上海家长们的朋友圈和本地论坛里,突然冒出一个大新闻:教育局要给三、六、七、十年级的娃们,统一配备高科技运动手环!好家伙,一算总账,12个区加起来,预算高达1.4个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给每个孩子手腕上都扣了个价值两百多块的“
上海一亿四千万的学生手环项目,说黄就黄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可当上海各区教育局雄心勃勃地准备掏出1.4个亿,给孩子们一人发个运动手环时,却发现这钱,好像也不是那么好花的。
这事儿得从去年8月底说起。那时候,上海家长们的朋友圈和本地论坛里,突然冒出一个大新闻:教育局要给三、六、七、十年级的娃们,统一配备高科技运动手环!好家伙,一算总账,12个区加起来,预算高达1.4个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给每个孩子手腕上都扣了个价值两百多块的“电子监工”。
当时宣传的口号可响亮了:监测心率,防止运动意外;记录数据,辅助体育教学;统一管理,提升教学效率。听起来是不是特美好?特有未来感?嘉定区更是大手笔,计划三年内砸下近2500万,让全区十万多名学生人手一个。
可这事儿一上网,评论区直接就炸了锅。家长们不淡定了,纷纷化身“福尔摩斯”,开始盘问这1.4个亿花得到底值不值。
“两百多一个的手环,功能能有多好?不会是交智商税吧?”
“最关键的是,我娃的心率、跑了多少步、在哪儿待着,这些数据全被收集走了,隐私谁保证?”
“体育课不就图个撒欢儿吗?现在搞成这样,孩子们还有乐趣可言?”
质疑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这项目就像一艘刚离港就撞上冰山的巨轮,摇摇欲坠。果不其然,就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时,9月1日,一个重磅消息来了:金山区教育局率先发布公告,白纸黑字写着——**“因重大变故,终止采购。”**
这四个字,就像往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瞬间让整个事件充满了悬念。啥叫“重大变故”?是钱不够了?还是技术不达标?抑或是听到了家长们的“心声”?
记者们立马行动起来,想挖点猛料。可结果呢?金山区教育局的电话,打过去要么没人接,要么接电话的同志一脸茫然:“不好意思,我不清楚。”连具体负责项目的联系人,也说自己也是刚接到通知,一头雾水。这“甩锅”和“装糊涂”的姿势,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从“正在招标,财政拨款,免费发放”的胸有成竹,到“我不清楚,你问我我问谁”的三缄其口,这中间只隔了短短几天。这态度的180度大转弯,比手环记录的心率曲线还刺激。
说到底,这场“手环风波”闹剧的收场,其实是民意的一次胜利。它给所有热衷于“科技赋能教育”的管理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教育,终究是“人”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数据。我们可以用科技来辅助,但绝不能让科技绑架了教育的初衷,更不能让孩子的成长轨迹,变成后台服务器里一行行冰冷的代码。
一个手环的消失,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提醒着我们,在奔向未来的路上,别丢了那份最朴素的常识和人情味。毕竟,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时刻监控他们心跳的机器,而是一个能让他们自由呼吸、快乐奔跑的操场。这1.4个亿省下来,给孩子们多修几个球场,多买点好书,难道不香吗?
来源:神评来了一点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