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深秋的临沭县玉山镇,层林尽染,生机盎然。11月5日,记者驱车驶入“遇山半里”乡村振兴片区,新铺的柏油路黑亮亮的,像条柔软的绸带,两边野菊开得泼辣,黄的白的挤成一团。
在临沂客户端讯 深秋的临沭县玉山镇,层林尽染,生机盎然。11月5日,记者驱车驶入“遇山半里”乡村振兴片区,新铺的柏油路黑亮亮的,像条柔软的绸带,两边野菊开得泼辣,黄的白的挤成一团。
从“政策落地”到“群众受益”:惠农政策来到田间地头
穆疃村的李锦芝正蹲在路边整理苹果,摊位上摆放着整齐的维纳斯苹果,果皮上还沾着晨露。“俺这售货点,一分钱没花,镇上给搭的台子!”原来她是临沭创优种植合作社的带头人,30亩果园套种金蝉,今年是第7个年头,收入可观。“前儿有个老客说,俺这苹果带点山土味,比超市的甜!”她边说边往记者手里塞了个,“你尝尝,刚下树的!”
不远处的田埂上,后穆村袁和文的播种机突突响着,泥浪翻得老高。“今年墒情晚,麦种得多撒十斤!”他抹了把脸上的汗,蹲在田边捏颗麦种,“初秋连下四十天雨,花生每亩少了百十斤,玉米霉在地里,红薯也蔫了……”可话锋一转,他拍了拍装麦种的蛇皮袋,“政策好啊,补贴及时,技术员天天来教补救法子。俺这180亩地,说啥也得侍弄好!”
路过半里驿站时,路坎下停着辆河南牌照的车,许普生正在选购苹果,嘴里念叨:“这苹果脆甜,跟我老家山里一个味儿!”他是来龙源风电厂施工的外地人,“这里变化太大了。这条道路变化很大,工作休息的时候,我愿意开车在这里转一转,非常舒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在“遇山半里”,这一理念化作“联农带农”的扎实举措。片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将葛仙米养殖、绒绣加工等特色产业与群众利益紧密绑定——葛仙米养殖带动50余户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绒绣工坊让4000名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日赚200元。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景村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我们要把全会‘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落到实处。”玉山镇党委书记袁军介绍,片区以“雪茶米绣”四大产业为核心,正着力打造景村融合示范地、冰雪休闲必选地、鲁南民俗体验地”。景村联建是关键一步。半里村与夹谷山风景区“手拉手”,山下建雪友俱乐部、滑冰馆、猫冬小院,将8万冬季滑雪游客转化为消费流量;新上“夜场滑雪”“高山漂流”,把旅游旺季从3个月拉长至9个月,形成“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果、冬滑雪”的全季旅游链。
更深处的文化脉络被激活——“夹谷会盟”历史、圣水泉研学、知青文化园等资源串珠成线,年接待研学游客6万余人。
“以前游客从山上下来就走,现在山下有吃有玩,村里的农家乐、手作店都火起来了!”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春途说。
从“政府主导”到“群众主体”:基层治理释放内生动力
山上滑雪,山下消费,山上山下客源联动。“现在最操心的是如何把游客‘留下来’。”李春途坦言,片区正探索“市场运营前置、群众全程参与”的新路径:100多个业态中,70多个由村民直接租赁经营;鼓励在外人才返乡,成立村集体控股的股份制旅游开发公司,谋划建设小吃街、美食街,让“流量”变“留量”。半里村的蜕变最有说服力。这个398户的小山村,通过整治环境、盘活闲置资源,建起精品民宿、室内滑雪馆等,不仅村容美了,村民房屋租赁、土地入股等收入也水涨船高。“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做小吃,一个月挣3000多元!”村民王大姐的笑容,道出了治理创新带来的获得感。
暮色渐浓,片区邻里中心的伴礼食堂飘出饭菜香,四点半学堂里孩子们嬉笑读书,快递点、超市、理发店等人来人往。
“结合镇域实际,农文旅相结合,打造旅游强镇。”玉山镇党委书记袁军介绍,“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正谋划‘十五五’规划,重点补短板、强内功,让滑雪场的客人走到山下,让特色产业链接到更多群众。”
从“一时美”到“持久兴”,从“外在变”到“内在活”,“遇山半里”片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共同富裕新篇章。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秦承军 通讯员 吴昊泽
编辑:江岩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