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AI技术的普及,电商平台上AI展示商品的现象日益增多。AI模特穿AI衣服做AI直播......这些经过算法优化的商品或虚拟形象,以近乎完美的状态或场景吸引消费者。
随着AI技术的普及,电商平台上AI展示商品的现象日益增多。AI模特穿AI衣服做AI直播......这些经过算法优化的商品或虚拟形象,以近乎完美的状态或场景吸引消费者。
然而
在AI展示背后可能隐藏着
商品信息失真
消费者知情权受损等风险
11月14日
福建省消委会发布消费提示
手把手教你
避开AI展示的“美丽陷阱”!
AI美化“三大坑”
你看到的可能都是“算法滤镜”
福建省消委会指出
AI美化后的“商品概念图”
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认知偏差
❌身材比例失真,现实难寻的“黄金比例”
AI模特能够借助算法,对腰臀比、腿长等身体数据进行随心所欲的调整,从而呈现出人类现实中难以企及的“黄金比例”,而现实服饰与人的比例很难实现“黄金比例”,消费者收到货与版型可能就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材质与色彩偏差,普通面料变“丝绸光泽”
AI渲染技术可能会对商品的质感进行过度美化,让原本普通的面料呈现出丝绸般的光泽;或者调整颜色的饱和度,使商品颜色看起来更加鲜艳夺目,这就导致消费者拿到手的商品,在颜色和质感上与AI展示图存在较大偏差。
❌功能效果夸大,美妆效果被优化”
对于美妆类商品,AI还会对其使用效果进行“优化”,比如粉底液的遮瑕力度被显著增强,口红显色度提高的同时,唇纹问题也被过度美化。消费者在看到这些AI展示效果后,很容易对商品产生过高的期待,而实际使用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AI展示“障眼法”
这三种情形要警惕
AI展示“障眼”花招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标识模糊不清:部分商家在商品详情页中,仅在角落用极小的字体标注“AI效果仅供参考”,或者使用“数字人展示”等表述。消费者很难从中明确知晓哪些图片是AI生成的,哪些是真实的实拍图。
混合展示陷阱:一些商家采用更为隐蔽的手段,将AI模特图与少量实拍图混杂在一起排列展示。消费者在浏览商品时,很容易误以为这些图片都是实拍图,从而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
动态视频误导:AI生成的动态展示视频也存在问题。在视频中,AI人的动态、服装摆动幅度、配饰搭配效果等都可能通过算法进行优化,与实际穿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消费者仅凭这些动态视频,很难准确判断商品的真实情况。
福建省消委会表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同时,《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十七条也明确要求,对生成合成内容必须在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
规范AI技术使用
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
各方需承担相应责任
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杜绝利用AI技术进行虚假宣传,确保AI技术的合理应用;
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审核、处罚等相关制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平台环境;
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强化监管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管举措,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筑牢坚实防线。
面对AI展示的商品
福建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
做好以下几点:
要理性看待AI展示,应将AI展示视为一种“创意参考”,而非商品的真实呈现。
在选购商品时,要重点关注商品描述中的材质、尺寸等客观参数,对那些过度完美的展示保持警惕。
关注评论中的真实评价,警惕“刷单”好评等虚假信息。对于高额商品,建议消费者要求商家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查看实物,确保自己购买的商品符合预期。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张文章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76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