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阿里工作的10个真相,第8个扎心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7:16 1

摘要:“在阿里的时候是1075,相对自由,福利拉满,氛围还不错;跳槽之后变成了11116,福利几乎没有,每天醒来就上班,晚上失眠睡不着。”一位前阿里员工的吐槽在职场圈刷屏,道出了无数互联网人的共鸣。

“在阿里的时候是1075,相对自由,福利拉满,氛围还不错;跳槽之后变成了11116,福利几乎没有,每天醒来就上班,晚上失眠睡不着。”一位前阿里员工的吐槽在职场圈刷屏,道出了无数互联网人的共鸣。

工资的确涨了,可生活质量却在一点点塌陷。这不是简单的跳槽故事,而是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现实寓言。

在阿里巴巴工作,不同岗位、不同业务部门的体验可谓天差地别

一位刚入职阿里一年的211理工硕士生分享,实际工作情况与网上唱衰大厂的声音并不一致。他做运营岗,刚入职到手就有一万多,每月准点到账。

日常7点左右就能下班,到家还能有私人时间。忙的时候会加班到9点后,但一个季度顶多一两次。

然而,并非所有阿里员工都如此轻松。今年双11备战阶段,阿里内部面临巨大压力,平台对各业务线的KPI要求较去年翻倍,部分团队已连续加班多日。

尤其是组织架构调整后,跨部门协同问题成为最大痛点,多个业务线之间出现对接不畅、流程冗长等问题,影响备战效率。

阿里内部甚至存在一种“两种工作制”的鲜明对比——在阿里是1075(早上10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而某些互联网公司则是11116(早上11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工作时间上,更反映在福利待遇和工作氛围中。

谈及阿里员工福利,不仅有竞争力的薪酬,还有全方位的福利体系

除了基本的薪酬保障,阿里员工还可参与“人人3小时”公益计划。2015年,阿里巴巴号召员工每年每人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

十年间,阿里员工自发成立了300多个幸福团,志愿者人数达到了171123人,累计志愿时超过了350万小时

从这份员工公益活动中,走出了蚂蚁森林、团圆系统、乡村特派员、高德无障碍导航、医疗AI多癌早筛等公众熟悉的公益项目。

阿里健康平台的“柠檬宝宝关爱行动”保障罕见病患儿的特医奶粉需求;高德开发的无障碍地图已累计为用户提供超过1.5亿次无障碍路线规划。

这些公益项目不仅帮助了特定群体,也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意义感,实现了“面包与精神兼得”的平衡。

对于刚入职阿里的新人,普遍会遇到“打杂”的困惑。

一位在阿里实习一个多月的同学分享,他没有接触到开发量很大的项目,手上只有两个听着很麻烦但其实改几十行代码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他感到迷茫,担心这样下去不仅难以转正,就连秋招简历都不知道怎么写。

对此,有经验的员工给出了切实建议:在阿里实习打杂其实很正常,即使在大厂也是如此。

开发岗工作时间其实只有20%在写代码,80%的时间都在维护代码+联调测试等,即使是正式员工也是这样。

信任是靠积累的,先把手上的活干好,尽量不出问题,这种小信任慢慢积累后,就容易得到新机会。

当leader觉得你做什么事情都很靠谱时,后面有稍微有点难度的事情,也会首先考虑分配给你。

阿里的内部沟通平台“阿里味儿”曾是最能体现阿里集团组织活力的地方。

和其他公司一样,员工可以在这里租房、拼车、交友,找吃喝玩乐的“搭子”;也可以在这里提出一些对其他业务的“挑战”。

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是,公司的创始人和高管在这里可能没有特权。员工可以在此公开挑战和质疑高管的某些作为。

很多阿里的热门事件在变成新闻之前,会首先在这里发酵。

然而,随着阿里集团进行“1+6+N”的组织分拆,内网也被分隔了。

菜鸟的人不再知道核心业务淘宝在讨论什么;国际电商的人也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交友。

整个集团曾经的开放、透明和热烈讨论氛围也在消失。

与此同时,阿里的销售文化特征也愈发明显。阿里文化本质是销售文化。

从1688到淘宝电商时代,阿里的销售文化和电商文化相结合,为销售文化“赋能”了互联网,这导致了KPI、GMV、DAU、MAU等文化交叉。

阿里巴巴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大公司病”。

如今的阿里,组织结构愈发臃肿,层级繁多,部门之间的壁垒日益森严。一次简单的业务创新提案,从基层员工提出想法,到层层上报审批,要经过多个层级、多个部门的评估与审核,决策流程冗长繁琐。

一个原本可以快速推进的创新项目,可能因为这种复杂的流程,在漫长的审批过程中错过了最佳的市场时机。

在人才管理方面,阿里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近年来,为了引入新鲜血液和多元化的思维,阿里大量招聘外部“新秀”。

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阿里味”的缺失。新员工对阿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完全融入阿里的团队氛围。

一年前,蔡崇信就率先公开点名“大公司病”,他在采访中直言“阿里犯错了”,释放出鲜明信号。

随后,他与吴泳铭在阿里年报中联合发布致股东信,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承认问题。

阿里的精神领袖马云也在内部信中再度提到“大公司病”。

在阿里工作体验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业务部门

一位乡村振兴特派员分享了他的体验,他与老乡们一起丰收,深入乡村一线,探索乡村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模式。

这种工作体验与总部员工截然不同,更有实地感与成就感。

与此同时,阿里生态系统中的创业者也有着独特的工作体验。2014年作为敲钟人之一见证阿里巴巴上市的何宁宁,此后在电商领域不断转型。

从“淘女郎”到主播,从健身到爬宠领域,还投身自闭症公益。她称转型并非刻意,而是拥抱变化、深耕细分领域。

在阿里工作,个人心态也至关重要。何宁宁坦言:“我的转型不是刻意的。我只是拥抱变化,去到细分领域深耕。我相信每一次转型都是有用的,所有的经历都会在将来发挥它意想不到的作用。”

今年的“阿里日”,阿里宣布了四项“破壁”举措,包括打通内网论坛“阿里味儿”。一些老员工对此感到兴奋,认为这重现了创业时期的“阿里味”。

5月10日,阿里集团甚至将象征创业起点的“湖畔小屋”复刻搬进了总部园区。

无论是办公环境还是工作节奏,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成长空间,阿里都在不断调整变化。

你或你身边的人在阿里巴巴工作吗?体验如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观察。

来源:江南独依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