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急诊夜班上,曾接诊过一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人,本身已经多年稳定控制,但家属因为一次轻微咳嗽,坚持送他来医院“彻底查一查”。三天后,病人因医院内感染引发的肺炎去世。
在急诊夜班上,曾接诊过一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人,本身已经多年稳定控制,但家属因为一次轻微咳嗽,坚持送他来医院“彻底查一查”。三天后,病人因医院内感染引发的肺炎去世。
他不是病死的,是“治”死的。这并非个例。五种病,若盲目寻求医疗干预,反而可能缩短寿命。作为一线医生,我愿坦白讲清楚:什么时候应该治,什么时候该“少动为妙”。
第一种是老年性高血压。很多老年人一看到血压上了150,就急着吃药、挂水、甚至要求住院降压。但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适度升高的血压是为了保障脑供血。
2021年《柳叶刀·老年病学》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80岁以上老年人,收缩压在140-160之间,死亡率最低。反倒是血压被强行压到120以下者,卒中和认知下降风险显著上升。过度治疗,往往带来低灌注性脑病、跌倒骨折等次生风险。
第二种是原位乳腺癌。这是一种通过影像学筛查发现的“早期乳腺癌”,但它的“癌”名有点吓人,其实大部分原位癌不会发展为侵袭性癌。
2019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的一项涉及10万名女性的长期随访报告表明,原位乳腺癌患者中,
接受保守观察与手术治疗者的长期生存率几乎无差别。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正在令一部分女性承受不必要的手术和放化疗之苦,而本可仅监测、观察。
第三种是轻度前列腺癌。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上升明显,但其中有一类“惰性癌”,生长极慢,甚至终其一生都不会引发症状。
2023年《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选择“积极监测”策略,10年内的癌症特异性死亡率低于1%。手术治疗可能带来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沉重副作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第四种是轻度甲状腺乳头状癌。这是一种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癌症,B超一查,似乎人人都有点结节。数据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增长了近三倍,但死亡率几乎未变。
其中的核心原因,是大量“过筛”发现的微小结节原本不需治疗。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指南已明确,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无淋巴转移、无声带侵犯的乳头状癌,可采取“主动监测”而非手术切除。
第五种则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这是一种目前尚无根治办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很多家属在听到“痴呆”二字后,便急于住院治疗、打针吃药。
问题在于,现有药物改善有限,频繁进出医院反而容易造成环境改变诱发“谵妄”,导致病情短时间内加重。
2020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的共识指出,稳定的家庭照护环境和非药物认知干预,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延缓进展的关键。
人们对“医院”有一种本能的信任,但现实中,有些疾病并不适合激进治疗。以肿瘤为例,真正决定生存期的,是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而非发现的时间点。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早发现”的癌症患者反而预后不佳,而一些“晚期”癌症却能带瘤生存多年。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医疗”本身也是一种干预,有风险,也有代价。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
美国医院内非必要干预导致的不良反应,每年约造成25万人死亡,位列死亡原因前五。中国虽无类似统计,但医院感染、药物副反应、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低。
临床中,我们常见“病未重,治太猛”的悲剧。有位中风后的老人,左侧肢体轻瘫,家属坚持做高强度康复,每天训练六小时,结果关节撕裂、情绪崩溃,三个月后生活质量还不如发病初期。治疗,应该是“恰到好处”,而非“越多越好”。
这并非说遇事就不该看医生。该看的时候,必须看。但关键在于:不是每一种“诊断”,都等于“需要治疗”;不是每一种“病”,都要“马上处理”。医生的职责之一,是告诉患者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等”。
有些病,早发现是福;另一些病,早发现反而是负担。原位癌、惰性癌、慢性心衰、轻度认知障碍……这些疾病的“早发现”,若不加甄别处理,很容易走上过度治疗之路。信息越多,不等于结局越好。
这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矛盾:医生的“诊病冲动”与病人的“治病焦虑”产生共鸣,往往推向“多做检查、多用药物”的模式。
尤其在检查技术迅速进步的今天,CT、核磁、PET-CT动辄就能发现“异常信号”,但这些信号未必有临床意义。高科技查出的“问题”,并不都需要解决。
对医生而言,最难的决定之一,是“什么都不做”。面对一个可疑的结节,不动刀、不吃药、不住院,反而需要更深的医学判断力和更强的心理承受力。不作为,有时恰是最好的作为。
对患者和家属来说,理解“观察也是治疗”同样困难。很多人觉得,“不治”就是放弃,其实不是。许多病,只要自然演进比干预更安全,我们就该做“智慧的旁观者”。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我们也必须承认,医疗系统本身也存在“过度激励”机制。检查项目越多、住院时间越长、药物使用越复杂,背后并非总是医学必要,有时是制度使然。
医院是治病的地方,不是避险的堡垒。进医院之前,必须清楚:这趟进来,是为了改善预后,还是满足心理安慰。
医学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管理。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医生要做的是筛选出真正值得介入的病情,而不是一网打尽。患者要做的,是学会与一些“慢病共存”,而不是急于“根治”。
当我们说“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其实是在提醒:医疗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救命,使用过度能致命。最好的治疗,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最合适的方案。
[1]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8):865-870.
[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版)[J].中国肿瘤,2022,31(12):929-935.
[3]张志刚,李文浩.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积极监测”策略的临床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3,44(6):402-408.
[4]ZhouM,WangH,ZengX,etal.Mortality,morbidity,andriskfactorsinChinaanditsprovinces[J].TheLancet,2021,398(10204):1147–1158.
[5]YuM,ZhengR,ZhangS,etal.IncidenceandmortalityofbreastcancerinChina,2019[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22,34(2):119–129.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方医生健康科普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