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演员黄杨钿甜在成人礼上佩戴的GRAFF祖母绿钻石耳环引发轩然大波。尽管其家人声称耳环为“非正品”,但公众对奢侈品真伪的质疑与品牌追责可能性持续发酵。本文从法律、商业伦理及舆论角度,分析GRAFF品牌是否具备追责依据及现实困境。
2025年5月,演员黄杨钿甜在成人礼上佩戴的GRAFF祖母绿钻石耳环引发轩然大波。尽管其家人声称耳环为“非正品”,但公众对奢侈品真伪的质疑与品牌追责可能性持续发酵。本文从法律、商业伦理及舆论角度,分析GRAFF品牌是否具备追责依据及现实困境。
1 、商标侵权指控的成立条件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若耳环确为假冒GRAFF注册商标的商品,品牌方可主张侵权。但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
商品真伪鉴定:需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鉴定报告,证明耳环非GRAFF原厂生产。目前品牌方尚未公开鉴定结果,仅凭家属声明难以直接定论。
主观恶意证明:需证明黄杨钿甜家族存在故意使用或传播假货的行为。若家属能证明耳环为合法购买但被调包,或不知情佩戴,则可能规避责任。
2 、虚假广告与商业诋毁风险
若黄杨钿甜佩戴耳环的行为被认定为“隐性代言”(如通过社交媒体展示商品吸引粉丝购买),可能违反《广告法》关于代言人需使用真实商品的规定。根据《广告法》第五十六条,若品牌方能证明其误导消费者并造成损失,可要求赔偿。但若仅为个人日常佩戴,且未直接关联商业交易,则难以构成违法。
3 、消费者权益视角的维权困境
品牌方若以“维护品牌声誉”为由起诉,可能面临消费者权益与商业利益的冲突。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对商品真伪提出质疑,但品牌方无权强制要求个人公开购买凭证。此外,若家属主张耳环为合法二手交易所得,品牌方需进一步举证其来源非法。
1 、奢侈品行业的“高冷”形象维护
GRAFF作为顶级奢侈品牌,素以稀缺性和高端客户筛选著称。若假货事件被证实,品牌方需迅速切割以避免声誉受损。但若未确证真伪即公开追责,可能被质疑“以势压人”,反损公众好感度。因此,品牌更可能采取私下调查或与明星团队协商的方式处理。
2 、明星代言连带责任的警示效应
近年明星代言翻车事件频发(如马伊琍代言奶茶品牌涉诈骗),公众对明星与品牌的权责边界敏感度提升。若黄杨钿甜被证实参与推广假货,品牌方可援引《广告法》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但当前事件中,明星佩戴行为是否构成“代言”仍存争议。
3 、二手奢侈品市场的灰色地带
事件暴露二手奢侈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漏洞。若耳环购自非授权渠道,品牌方可通过溯源调查是否存在非法流通链。但现实中,二手市场鉴定标准混乱,品牌追责成本较高。
1 、公众对“特权阶层”的监督诉求
黄杨钿甜父亲曾为公务员的背景,加剧舆论对其家庭财富来源的质疑。尽管家属否认耳环与职务行为关联,但公众期待更透明的财产公示。品牌若追责,可能被视作“蹭热点”,需谨慎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2 、明星人设崩塌的风险传导
黄杨钿甜“清纯学霸”形象因高调消费受挫,品牌若公开追责可能加速其商业价值贬损。但若品牌选择沉默,则可能被解读为纵容假货,影响核心消费者信任。此矛盾凸显奢侈品行业与流量明星合作的天然风险。
3 、网络信息真伪的鉴别困境
事件中,家属声明、网友爆料与官方回应交织,真相扑朔迷离。品牌方若贸然行动,可能因信息误判陷入舆论反噬。参考中假代购产业链案例,需依赖司法鉴定与权威调查还原事实。
追责需理性,行业需革新
从法律层面,GRAFF品牌追责需以确凿的假货鉴定为前提,并证明黄杨钿甜家族存在主观恶意或商业利用行为。当前信息真空下,品牌更可能采取冷处理,通过强化正品鉴定服务与消费者教育间接回应。而事件深层折射出奢侈品行业与公众人物合作的监管盲区——如何建立更透明的授权链条、规范明星代言边界、完善二手市场管理,将是未来商业伦理演进的关键。
对公众而言,此事件亦是一堂消费教育课:奢侈品消费需理性,品牌崇拜不应遮蔽对事实的追问。真相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来源:太山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