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NFV-1 步兵战车(英文:NFV-1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1]),此款战车乃是 1986 年由北方工业公司携手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联合研制而成的一款试验型履带式步兵战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是在 86 步战的底盘基础
#5月·每日幸运签#
NFV-1 步兵战车(英文:NFV-1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1]),此款战车乃是 1986 年由北方工业公司携手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联合研制而成的一款试验型履带式步兵战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是在 86 步战的底盘基础之上,精心加装了美式单人炮塔,所配备的火炮为 1 门 25 毫米机关炮。
说起这次意义非凡的合作,那还得追溯到 40 多年前的那段岁月。20 世纪 80 年代,正值东西方关系相对缓和的蜜月期。当时,我国刚刚成功完成了对苏制 BMP-1 的仿制工作,也就是国产的 86 式步战。这诚然是我国军事装备领域从无到有的重大跨越,然而,目光敏锐且极具前瞻性的军工人员清晰地意识到,86 式步战在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已然沦为落后的装备。
以驻韩美军的 M2/3“布兰德利”以及日本陆自的 89 式步战为例,86 式步战在火力和机动性能方面均处于劣势。对方所装备的 25 至 35 毫米口径机关炮,在先进火控系统的有力加持下,能够持续且高效地进行火力压制,而 86 式步战所配备的 73 毫米炮,在性能上相形见绌。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的军工人员早在 86 式步战仍处于研发阶段时,便已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如何为 86 式换装小口径机关炮和炮塔,以提升其综合作战能力。恰在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怀揣着开拓贸易的强烈愿望主动登门,表示愿意为 86 步战提供新型安装有 25 毫米链式机关炮的单人炮塔武器系统。其目的在于充分运用双方的供销渠道,将这种融合了中美技术优势的战车推向广阔的国际市场,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双方一经接触,便一拍即合,迅速展开行动。
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可千万不要被它表面的名字所迷惑,误以为其仅仅是制造食品机械的企业。实际上,它是一家拥有百年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型公司。自 1941 年起,便开始为美军精心设计并建造装甲车。战后,该公司更是成绩斐然,先后研发了 M113 系列装甲输送车和 M2/3“布雷德利”系列步兵战车。不仅如此,它还与克莱斯勒通力合作,共同研发了 XR311 实验型战车。其在装甲车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卓越研发能力,无疑为此次与我国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3月,北方工业公司和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正式签订了联合研制步兵战车的意向书,同年6月19日两公司正式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用中国627厂生产的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底盘和FMC公司的25毫米机关炮单人炮塔,组装成一种新型步兵战车,命名为NFV-1,其中“N”代表中国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F”代表美国FMC公司,“V”代表车辆,“1”代表中美合作研制的第一种装甲车辆 。
随后,双方就有关技术问题和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图纸完成后由中美双方进行了审查,并按照审查后的图纸制造需要的零部件。1986年9月,也就是协议签订后仅仅3个月,新型步兵战就完成了总装调试。
NFV-1步兵战车,长6.74米,宽2.97米,高2.483米,车底离地间距0.37米,战斗全重13.6吨,车体布局和86步战基本一致,由驾驶室、车长室、动力传动室、战斗室和左步兵室、右步兵室等几部分组成,车组乘员3人,可搭载8名全副武装的步兵。
该型装甲车继承了86步战低矮的外形,车体根据受攻击的可能性,选用了不同厚度的特种合金钢板,甚至部分采用了特种铝合金,装甲厚度达到6~26毫米,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另外,该车还具备三防能力,车辆能整体密封,以集体防护为主,步兵可携带防毒面具供下车作战时使用。
NFV-1的动力系统和86步战一样,安装的是一台WA701型6V150四冲程水冷直接喷射式高速柴油机,该发动机功率为293马力,单位功率达到21.5马力/吨,最大速度65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7千米/小时,公路最大行程460一510千米,水上最大航程100千米 。
NFV-1 的炮塔乃是由特种合金精心打造而成,在炮塔顶部偏左的关键位置,装配有一扇向前开启的炮长舱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窗口四周精心安装了 4 具 M27 潜望镜,为炮长提供了更为广阔且清晰的视野。炮塔的方向旋转以及火炮的高低俯仰采用了电驱动的方式,不过在必要时刻,也能够进行手动操作。炮塔具备 360 度全方位旋转的能力,火炮的俯仰范围为 -7 度至 +47 度,这一设计使得其在战场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作战环境。炮手所使用的瞄准镜为 M36E3 昼夜合一瞄准镜,其先进的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为炮手提供精准的目标定位。炮塔内部左侧设置的是炮塔固定器,而炮塔座圈则采用了自滑性塑料滚珠,这一设计有效减少了摩擦,提升了炮塔转动的顺畅性。吊篮总成与炮塔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能够一同旋转,从而保证了作战时的协同性和高效性。炮塔尾部还特别配备了收集弹壳的挂篮,这一细节设计体现了对战场环境的细致考虑。炮塔的回转采用电驱动,并安装有自动抬炮装置。当车长窗口盖和载员窗口盖处于开启状态时,炮塔回转到该区域会自动抬炮,从而巧妙地避免了撞到舱盖,极大地保障了人员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M36E3 昼/夜系统,运用了微光像增强技术,其主要的视野由四个潜望镜进一步补充完善。这一组合使得炮手在战场上拥有了极为优越的周围视野,能够及时洞察战场的细微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该系统严格按照美国标准要求的极端温度、冲击、振动及安全等诸多因素进行设计,充分展现了其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炮塔内精心安装有一门美式“大毒蛇”25 毫米 M242 型链式机关炮(备弹 344 发,其中 200 发处于随时射击的准备状态,144 发整齐地放置于弹架上)。要知道,该炮可是美军的当家主力,在“布莱德利”战车上所使用的正是它。“大毒蛇”25 毫米机关炮被妥善安置在炮塔的右侧,具备高平两用的出色性能,采用弹链式供弹方式,能够实现单发、短点射和长连射等多种射击模式。其穿甲初速高达 1325 米/秒,最大射速可达 200 发/分,这样的威力远远超越了 73 毫米炮一分钟仅 8 发的射击速度。另外,机关炮采用了双向稳定技术,跟踪和瞄准性能堪称优良,即使在车辆行进间也能够实现连续射击,且射击精度极高。在炮塔的左侧,装备了一挺 M240 型 7.62 毫米并列机枪,备弹数量达到 2300 发。车上还配备了 4x2 个烟幕发射器,能够在关键时刻释放烟幕,为车辆提供有效的掩护。车载人员的武器和信号枪都和 86 步战保持一致,只是取消了“红缨”5 肩抗式近程防空导弹发射器。左右步兵室的步兵采取背靠背的乘坐方式,车体两侧各自设有 4 个射击孔,为步兵提供了一定的火力输出条件。车内安装有 Ky-8 压缩空气机,能够为车室源源不断地提供压缩空气,保障车内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之后的几年里,NFV-1 步战始终处于不断的试验、调试之中。美式 25 毫米口径的 WA314T 型炮塔存在的问题依旧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直到 BMP-3 全套炮塔武器系统成功被引进,获得了 30 毫米机关炮技术之后,终于在 90 年代末成功推出了技术更加成熟的 ZPT99 通用单人炮塔。不过,这已然是后话了。
然而,NFV-1 步战项目在 1989 年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复杂且交织的原因,无奈被中止。令人惋惜的是,该型步战最终也未能实现生产列装,相关的炮塔武器系统也被美方如数收回。
不过,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尽管 NFV-1 步战项目未能取得预期的最终成果,但通过 NFV-1 步兵战车的精心组装和一系列深入的试验,却为我国军工领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使得军工人员破天荒地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小口径链式机关炮技术以及小型单人炮塔设计。这种接触犹如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让他们得以窥探到国际前沿的军事科技。
这一经历极大地开拓了军工人员的眼界,使他们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认知和技术范畴。以往,他们可能更多地依赖国内的技术积累和经验,但此次与西方先进技术的“亲密接触”,为他们展现了全新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这种眼界的拓宽,就如同在一片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后续的研发工作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同时,这次经历也为后边的研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所积累的经验、获取的数据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创新思路,都成为了后续研发过程中宝贵的财富。就如同在建筑一座高楼大厦之前,先打下了牢固的地基,使得后续的建设能够更加稳固、高效地进行。可以说,NFV-1 步战项目虽然在形式上未能走到最后,但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潜在价值,却为我国步兵战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来源:来自上海的聪明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