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颁奖词里写道:“他们同心协力,为人们摆脱贫困提供了有效方法。”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史无前例地,颁给了一对“夫妻档”。
颁奖词里写道:“他们同心协力,为人们摆脱贫困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此之前,这对夫妻曾花15年时间,深入走访五大洲多个地区,并把研究所得,整理成一本书。
此书被《华尔街日报》称为“非凡之作”,全球性刊物《金融时报》更是盛赞它“为脱贫开辟了新道路。”
这本书,就是《贫穷的本质》,而这对夫妻,就是班纳吉和迪弗洛教授。
在书里,夫妻俩指出,很多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掉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贫穷陷阱”中。
没有足够的认知,缺乏长远的眼光,只能一辈子囿于穷困,无法翻身。
财富是会选人的,一个人的认知边界,也决定了他的财富上限。
看完《贫穷的本质》你就会明白,什么样的人,一辈子都会穷得很稳定。
1
因循守旧的人
书里,两位作者提到了自己走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奇怪现象。
在一些贫困地区,政府明明大力推广高产量作物,可农民们却置若罔闻,依然耕种着低产量的庄稼。
为什么?
因为这些农民太担心种植新作物失败了。
他们为了规避风险,宁愿耕种产量不高的传统作物,也不愿尝试其他。
可传统作物的收成并不稳定。
因为旱灾或者洪涝,这些庄稼常年歉收。
农民们因此赔掉的钱,都够买几大包新作物种子了。
因为故步自封,他们错过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无独有偶,在印度郊区,也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这里明明面积不大,却伫立着好几家商店。
每家商店都卖着差不多的商品,因为竞争激烈,销量都十分惨淡。
作者建议一家商店的老板,可以进一些其他商店没有的货物,以形成差异化,提高利润。
可老板却拒绝了作者的提议。
理由是,他的祖辈们都这么过来的,他可不敢冒着赔本的风险,去尝试闻所未闻的新方法。
即便作者费尽口舌,给他画图表、讲道理,也无济于事。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穷人的思想钢印。
意思是,穷人会受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习惯按照惯性行事。
他们对任何尝试和挑战,都有着本能的排斥,哪怕机会就在眼前,他们也裹足不前。
结果一次次错失变富的机会,在贫穷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现实中,很多人也是这样。
他们拒绝尝试新事物,抵触学习新技能,宁可维持窘迫的现状,也不肯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殊不知,经验是会过时的,时代也是在变化的。
顽固地活在过去,并不一定意味着稳定,但一定会进一步加深困境,直至被时代淘汰出
2
精于算计的人
有人曾请教商业咨询师李明奇:“为什么有的人智商高,也有不错的机会,却富不起来呢?”
李明奇思索了一下,回答说:
“因为他们把智商用到了耍小聪明上,有机会也不知珍惜。
这样的人条件再好,资源再多,不也只能穷一辈子吗?”
《贫穷的本质》中,作者讲了一个故事。
在印度,农民们常常因为家里死了牛,又没钱购买新的生产工具,而陷入贫困。
为了减少人们的经济损失,印度一家基金会特地推出了“牛险”服务。
农民只要买了牛险,家里死了牛,就可以申请赔偿。
刚开始,牛险的运作十分顺利。
可没多久,就有很多投保人找上门来,说自家的牛死了,想申领赔偿金。
基金会发觉不对劲,暗中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农民的牛根本没死,他们是故意扭曲事实,企图骗保的。
为了防止虚假理赔的情况,基金会制订了新规则:
农民想要得到赔偿金,必须提供死牛的耳朵。
本以为这可以堵住骗保漏洞,没想到农民们又找到了钻空子的新方法。
他们纷纷去市场上买牛耳朵,以此申请保费。
他们以为,这样既可以保留自家的牛,又可以拿到赔偿金。
结果基金会老板直接叫停了牛险服务,再也不愿意给农民提供保障。
农民们家里死了牛,只能自己承担全部损失,日子愈发举步维艰。
明明是一项出自善意的保障,却因为人们的投机取巧被迫关停,实在令人唏嘘。
这世间总有人喜欢钻空子、走捷径,企图花最少的成本,套取最大的利益。
却不知伎俩被识破后,只会造成严重的信任崩塌,和潜在机会的大量流失。
正如教育家徐特立说的:“世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
偷奸耍滑,看似能获得短期收益,实际是给自己挖下深坑。
到头来你就会发现,当初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堵死未来的财路,是多么愚蠢的事。
3
目光短浅的人
社会学上,有一个“隧道视野”的概念。
意思是,人一旦给自己的视野设限,就像身处隧道之中,只看得到眼前狭窄的通道,看不到远处的风景。
有些人之所以一辈子跳不出贫穷的循环,就是困在了自己的认知隧道中。
他们只顾眼前的得失,忽视长远的回报。
最终只能在底层徘徊打转,一次次错失改命的契机。
对此,作者分享了自己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扎心现象:
在赞比亚,居民们明知买氯化水就能防治痢疾,可他们宁愿生病时支付昂贵的医疗费,也不肯提前把钱花在廉价的预防上;
在印尼,农民明明知道投资牛棚能提高畜牧收入,可他们总是借口要吃大餐、看电影,攒不下投资的本金;
在印度,贫困家庭宁愿花钱买烟买酒,也不愿花一点钱买保险,所以哪怕很小的生活变故,都能让他们倾家荡产……
更让作者难以置信的,还有很多穷人家庭对于教育的态度。
他们信奉“读书无用论”,即便孩子可以读免费的公益学校,他们也会让孩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在穷人们看来,读书就像买彩票,能不能出头全看运气,还不如打工赚钱稳妥。
这也导致他们的孩子重复着父母的贫困路径,一辈子被锁死在底层。
在看书的时候,我总忍不住鄙夷这些穷人的愚昧无知。
可转念一想,类似的现象,在现实中何尝不是屡屡上演:
有的人,宁愿给游戏氪金充值,也不愿报课提升技能;
有的人,宁愿花大几千吃喝,也不愿花相同的钱办卡健身;
有的人,宁愿直播间疯狂剁手,也不愿给家里的书架添几本书……
我们总是贪恋眼前的快乐,却忘了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增强自己的能力。
穷人想眼前,富人思来年。
追逐即时反馈、沉迷短期快感,不会让你一夜暴富,只会让你无暇顾及真正有益于成长的事。
想要跳出贫穷的陷阱,就要把眼光放长远,终有一天,你将构建自己的价值壁垒,让财富源源不断被吸引而来。
4
消极认命的人
《贫穷的本质》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相信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你就会变成什么样。
绝大多数穷人,都不具备振作起来的心理素质,所以只能在命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在作者看来,贫穷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心态问题。
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不愿主动突破困境,这样的人,一辈子都甩不掉贫穷的帽子。
书里,作者提到了自己在乌代布尔遇到的一个农民。
这位农民看起来又瘦又憔悴,在此之前,他已经有整整一个月寝食难安了。
作者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家里的骆驼死了。
他既担心自己买不起新的运输工具,又恐惧生活从此没有着落,于是整日以泪洗面,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状。
作者问他,为什么不想办法找朋友帮忙,或者找心理医生治疗。
可农民却白了作者一眼,不耐烦地说:“我就是难过了,做别的有什么用呢?”
作者只能无奈摇摇头,转身离开。
面对一个自暴自弃的人,再多的建议,都显得苍白无力。
和这位农民一样,书里一个叫帕克的男人,也因为一场意外,萎靡不振。
帕克先前有份临时工的工作,可后来遇到雇主裁员,他失业了。
为了谋生,那些和帕克同期失业的工人,纷纷转行做起了建筑工。
可帕克却无动于衷。
他说自己年过四十,精力跟不上,做不了繁重的体力活。
作者建议他,不妨学一项技术,做那些需要脑力的活儿。
可帕克却悲伤地回答:
“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学技术为时已晚,没有人会雇我的。”
就这样,帕克至今一份工作也没找,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唉声叹气。
他告诉作者,自己的人生就此完蛋了。
听过一个“希望稀缺型贫穷”的概念: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困境就一蹶不振,不是因为外在阻碍有多强大,而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希望,亲手掐灭了破局的可能。
殊不知,越向困境低头,就越会被绝望吞噬。
真正的强者,无论撞多少次南墙,都会挺直腰杆,坚信自己能突破重围。
在命运的挑战面前,一步步踏平阻碍,一点点重塑心态,才能挣脱贫穷的枷锁,把前路越走越宽阔。
▽
书中,班纳吉夫妇一针见血地指出:
“大多数人的贫穷状态,并不是由他们饥饿或者缺钱造成的。”
我们总以为贫穷是一种不可抗力因素,可《贫穷的本质》却告诉我们:
绝大多数人的贫穷,都源于内心的贫瘠,与认知的局限。
穷就像一种病,你越是放任它不管,越会被它拽着下坠;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思维和心态,穷病才能被彻底治愈。
一个人有多大的视野和能力,就能吸引到多少财运和机遇。
学会武装自己的脑袋,打磨赚钱的本领,终有一天,你也将解锁财富的密码,拥有富足的人生。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