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成照片模糊的原因非常多样,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处理都可能出现问题。系统地了解这些原因,是拍出清晰照片的第一步。
造成照片模糊的原因非常多样,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处理都可能出现问题。系统地了解这些原因,是拍出清晰照片的第一步。
1. 技术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
(1)快门速度过慢
由于快门打开的时间太长,手持相机时微小的抖动被记录了下来。
快门速度不应低于“1/焦距”。例如,使用50mm镜头,快门速度至少应为1/50秒;使用200mm长焦镜头,则至少需要1/200秒。
利用镜头或机身的防抖功能,可以适当降低安全快门(通常能降低2-5档)。
三脚架在慢速快门(如夜景、长曝光)时必备。
(2)对焦失误
主体不清晰,但画面的其他某个地方是清晰的。
相机对在了错误的位置,未半按快门锁定对焦,匆忙按下快门,相机没来得及完成对焦,设备硬件问题,对焦系统与实际成像平面不一致等都会导致该问题。
学习使用单点对焦,并精确控制对焦点的位置。
拍摄人像时,优先使用眼部对焦功能。
对焦后,保持半快门,微调构图后再完全按下。
(3)拍摄对象移动
主体本身是模糊的,但背景是清晰的。
快门速度不足以“定格”快速移动的物体,如奔跑的人、行驶的汽车。
可以大幅提高快门速度(如1/500秒、1/1000秒或更快)。使用 “跟踪对焦” 或 “连续自动对焦” 模式,让相机持续对运动主体进行对焦。
2. 设备与设置问题
设备本身的状态和设置也会导致模糊。
(1)镜头不干净
画面整体发灰、反差低、有光晕,细节不清。
镜头前组或后组镜片有指纹、油污、灰尘。
使用专业的镜头清洁工具(气吹、镜头笔、镜头纸/布)定期清洁镜头。
(2)劣质滤镜
画质下降,尤其是边缘画质劣化。
廉价或磨损的UV镜、ND滤镜等会引入眩光、鬼影和分辨率损失。
要么购买高质量的滤镜,要么在需要极致画质时取下滤镜。
(3)镜头素质本身有限
中心可能尚可,但边缘画质松散,全开光圈时锐度不足。
镜头的分辨率、像差矫正能力有限。
了解自己镜头的“最佳光圈”(通常是比最大光圈缩小2-3档,如f/5.6-f/8),避免一直使用最大光圈。
3. 环境与客观问题
有些模糊是物理规律导致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克服。
(1)大气扰动/热霾
在长焦端拍摄远山、建筑时,物体边缘像在水中一样流动、闪烁。
这是由于地面热空气上升,导致光线发生折射。
尽量在空气通透的天气拍摄,或者避开正午等地面温度高的时段。
(2)光线不足
光线不足迫使你不得不使用慢速快门或大光圈。
使用闪光灯、补光灯,或提高ISO(在噪点和模糊之间做权衡)。
4. 后期问题
即使前期拍好了,后期操作不当也会使照片变模糊。
(1)过度锐化
照片边缘出现不自然的白边(光晕),看起来生硬、刺眼,反而感觉“失真”。
在Lightroom或Photoshop中使用了过高的锐化数量或半径会导致这一问题。
后期适度锐化,并利用蒙版(如Lightroom中的“蒙版”滑块,按住Alt键拖动)让锐化只作用于边缘。
(2)过度降噪
照片细节丢失,像被涂了一层蜡,塑料感很强。
可以在“减少杂色”和“保留细节”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张清晰的照片是 稳定的相机+精准的对焦+足够的景深+干净的镜头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原因,就能在拍摄时有意识地避免它们。
来源:浩仔美食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