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来西亚谈判前瞻:为何美方这次可能妥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21:28 1

摘要:10月24日,中美贸易代表团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这已是今年两国第五轮高层次贸易谈判。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谈判可能会迎来转折点——美方很可能会做出重大妥协。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 作者:国际观察员

10月24日,中美贸易代表团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这已是今年两国第五轮高层次贸易谈判。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谈判可能会迎来转折点——美方很可能会做出重大妥协。

中方对美斗争策略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是"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以谈为主,打为辅;而现在转变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以打为主,谈为辅。这一字顺序的变化,反映了中方不再执着于"斗而不破",而是不怕脱钩、坚决反制的坚定立场。

这一策略转变的直接体现是:在中方发布稀土管制新规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给中方打电话被拒接。中方用行动表明:必须在被打痛后,美方才有资格回到谈判桌。

为何中方态度如此强硬?根源在于美方的言而无信。中美马德里谈判结束后仅二十几天,美方就将几千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并推进针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的301措施。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让中方认识到,没有实力的对话只是空谈。

与此同时,中方已建立起有效的反制手段:

反制领域具体措施美方受影响程度稀土管制加强出口审查与管理美国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供应(中国占全球产量约80%)农产品采购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采购大豆美国农业面临严重压力市场多元化对东盟出口年增17%,对欧盟出口年增9%美国传统贸易壁垒影响日益降低

本次马来西亚谈判,美方已透露将以大豆、芬太尼、稀土作为三大谈判主题。这三大议题中隐含了可能的妥协方案:

据分析,美方可能的妥协是:只要中方象征性加强对芬太尼出口管制,美方就取消对华商品加征的20%芬太尼关税,同时换取中方恢复采购美国大豆。

这一假设有其合理性:

大豆是美方软肋:中国停止采购美国大豆已对美国农业、化工业、能源产业造成巨大压力;稀土是中方的王牌:美国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国防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供应;芬太尼是妥协点:特朗普以芬太尼为由对华加征20%关税,取消这部分关税对双方都有利。

中方在谈判中态度强硬的根本底气,来自于中国外贸结构的积极转型。尽管对美出口明显下滑(部分月份降幅达三成以上),但对欧盟、东南亚、非洲等其他市场的出口仍保持增长。2025年7月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22%,但对东盟出口却年增17%,对欧盟出口年增9%。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结构已发生质的变化:"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投资的核心支撑。这些高端制造产品主要流向东南亚、欧洲和北非,标志着中国出口从"价格战"向"技术战"的转型升级。

美方面临多重压力,不得不回到谈判桌:

经济压力:区域银行信贷"暴雷"事件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农业压力:大豆等农产品失去中国市场导致农民利益受损;产业压力:稀土供应不稳定威胁美国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国防产业;国际压力:美国知名智库兰德集团呼吁美中双方寻求妥协,互相接受对方政权的基本政治合法性。

若谈判能达成前述妥协方案,将意味着:中美互相加征的关税水平降至10%,中方成为美方加征关税最低的贸易伙伴。这一结果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表示:"前四轮中美经贸磋商充分证明,中美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基础上完全可以找到解决彼此关切的办法,找到正确相处之道。"

从四季度开始,中国对美出口可能大幅增长,东南亚与墨西哥等传统转口贸易中间商的份额将受到挤压。而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为两国领导人在APEC峰会期间的会晤创造良好条件。

中美这场贸易博弈已进入新阶段。当美方认清"单边打压无法奏效"的现实后,妥协成为了唯一合理的选择。马来西亚谈判很可能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转折点,也是对中国"打在前,谈在后"新策略的有效性检验。

来源:珞珈樱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