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最后一场篮球决赛的哨声划破东莞篮球中心的夜空,广东队夺冠的欢呼声与观众的掌声交织在一起,身着蓝色志愿服的“小海豚”们没有立刻散去。他们弯腰捡起散落的荧光棒,细致地擦拭看台座椅,将指引牌归位整齐,动作娴熟而默契——这是第十五届全运会志愿服务的最后一个工作场景,
当最后一场篮球决赛的哨声划破东莞篮球中心的夜空,广东队夺冠的欢呼声与观众的掌声交织在一起,身着蓝色志愿服的“小海豚”们没有立刻散去。他们弯腰捡起散落的荧光棒,细致地擦拭看台座椅,将指引牌归位整齐,动作娴熟而默契——这是第十五届全运会志愿服务的最后一个工作场景,也是上万名“小海豚”志愿者收官之日的真实写照。
从赛事场馆到城市街头,从晨光熹微到星光璀璨,这些被赋予“亲切可爱、积极向上、智慧友善、团结奋进”寓意的志愿者们 ,用超12万小时的累计服务时长,为这场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盛会注入了最温暖的青春能量。收官之际,翻开他们的服务日志,每一页都写满了坚守、创意与感动。
赛场之内:创意与专业的双向奔赴
“乐融融”的倒立魔术是赛场上最圈粉的风景线。顺德职业技术大学的丘斯炜从未想过,自己这个没有任何舞蹈和运动基础的娇小女生,会成为篮球赛场的“气氛担当”。看到东莞赛区的吉祥物互动火遍社交平台,她不甘示弱,琢磨着给观众带来惊喜。背着几斤重的充气服,真正倒立根本不现实,直到她发现充气服内部的大空间藏着“玄机”——趴下让吉祥物头部着地,再踩着头部起身,从外面看就是完美的“倒立魔术”。几次练习后,这个创意互动收获了全场掌声,成为赛事间隙的暖心亮点。
赛场另一端,陈健平的“FOP主理人”身份同样亮眼。这个新潮的称谓是他和队友们的自创,“FOP”即比赛场地的英文缩写,而他们的核心工作,是用毛巾和拖把快速清理运动员留下的汗渍 。“光眼疾手快不够,还得耳聪目明”,陈健平说,除了可见的汗渍,还要精准捕捉运动员和教练的手势示意,在不影响比赛节奏的前提下完成清理。一场比赛下来,他们要往返场地数十次,防护服里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在武术套路比赛现场,广州旅商学子李镁雪的举牌引导服务收获了央视点赞。作为校国旗队队员和礼仪部部长,她历经层层选拔,将多年的礼仪素养融入每一个动作:站姿挺拔如松,笑容温婉得体,举牌的角度分毫不差 。“志愿者的每一个细节都代表着湾区形象”,李镁雪在日志中写道,当央视解说员称赞“志愿者是全运会最靓丽的风景线”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自豪。
幕后坚守:平凡岗位的不凡担当
全运会的顺利运转,离不开幕后“小海豚”的默默守护。东莞城市学院的李炫锋、何梓婧等6名志愿者,承担了赛事转播的幕后保障工作。从赛场协调到后勤支持,他们要精准对接电视转播机构的每一个需求,常常在凌晨进场准备,深夜才能离场。当收到转播机构的感谢信,称赞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出色完成任务”时,这群年轻人在日志里写下:“聚光灯外的坚守,同样有意义” 。
管理团队助理练家焕的日志里,记录着另一种“战斗”。她要统筹顺德职业技术大学885名志愿者的状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有人在空调出风口站岗身体不适,她立刻协调换岗并准备暖宝宝;有人服务后期热情减退,她就用谈心、喊麦的方式激励大家 。从最初满满几页的问题笔记,到后来能独立解决各类小状况,练家焕的成长,正是所有“小海豚”的缩影。“佛山俗语说‘自己食自己’,我们都做到了自立自强”,领队李宝枝的评价,道出了志愿者们的坚韧。
医疗保障岗的志愿者们,则在日志里记录着“与时间赛跑”的经历。他们提前接受了7场专题培训,熟练掌握应急救援技能。在一场田径预赛中,一名运动员不慎扭伤脚踝,志愿者们3分钟内就推来急救车,默契配合完成冰敷、固定等应急处理,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虽然不能上场竞技,但守护运动员的安全,也是在守护体育精神”,医疗组志愿者的日志里,这句话格外醒目。
城市延伸:志愿暖流浸润湾区
全运志愿服务的边界,早已超出场馆之外。在广州海珠区,937人的志愿队伍构建起“15分钟全运志愿服务圈”,7个城市志愿服务站从清晨到夜晚持续运转。志愿者武一凡在广州塔站点的日志里,记录着这样的瞬间:手把手教老年观众操作电子票,为赶时间的观众启动备用入场方案,给迷路的游客绘制详细路线图。“烈日下的坚守,只为� �来一句‘谢谢’,这就足够了” 。
深圳坪山大道的交通路口,“小海豚”们化身“文明指引员”,让非机动车停放合规率从67%提升至93% 。退役军人罗海凡穿着志愿服,熟练地引导车辆有序停放,他在日志中写道:“从军营到赛场,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珠海的志愿者们则将服务延伸到街头巷尾,“广东最美志愿者”邱美宁每天为同伴送上爱心早餐,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坚守交通疏导岗位,用十三年志愿情怀守护城市秩序。
这些城市服务的细节,让全运会的温暖触手可及。海珠区的志愿者们不仅提供咨询指引,还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深圳的“小海豚”在志愿服务站设置便民饮水点,为市民提供应急充电;珠海的志愿者们耐心解答游客疑问,成为城市的“活地图” 。正如日志中所写:“我们不仅服务赛事,更在滋养城市文明”。
收官时刻:感动与成长双向奔赴
收官之日,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双向奔赴的温暖。东莞篮球中心的“小海豚”们收到了观众的手写表扬信,信中详细记录了李海婷志愿者耐心协调观赛位置的经过,字里行间满是真挚谢意。在志愿者之家,一场突如其来的集体生日会让陈斯曼同学热泪盈眶:“第一次有这么多人为我庆生,这份归属感会铭记一生” 。
华南理工大学的“小海豚”们,则在专属的志愿者之家留下了青春印记。这里有印着250名开幕式志愿者名字的展板,有带着学校吉祥物“鲤工仔”头像的专属胸牌,还有气温骤降时老师亲手递来的热水 。“从暑期200小时的系统化培训,到赛事期间的并肩作战,这段经历让我们快速成长”,颁奖礼仪志愿者们在日志里写下感悟。
当最后一批“小海豚”脱下志愿服,他们的收获早已超越了服务本身。00后占比64%的志愿队伍中,许多人从最初的紧张懵懂,变得从容自信;从独自面对问题,到学会团队协作。深圳的志愿者团队更培养出142名应急管理人才,23人获得市级志愿服务表彰。正如领队李宝枝所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挖掘自己的潜力,是大家最大的收获” 。
夜幕降临,全运会的场馆渐渐安静,但“小海豚”们的故事并未落幕。那些在赛场内外留下的微笑与汗水,那些在服务中收获的理解与认可,那些跨越粤港澳三地的团结与互助,都已化作最珍贵的青春记忆。上万名“小海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你,更精彩”的志愿服务理念,也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湾区大地深深扎根。
收官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这些曾点亮全运盛会的青春力量,终将带着这段难忘的经历,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传递温暖、绽放光芒。而这场盛会因他们而更加精彩,这座城市因他们而更加温暖,这便是全运“小海豚”们最动人的收官答卷。
来源:宁静姿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