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糖尿病“全身风险地图”:这些器官最先被高血糖 “盯上”,时间轴清晰可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20:00 1

摘要:2015-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2],2018年升至38.1%[3]。糖尿病前期个体每年约有5%~10%进展为糖尿病[2]。

今天(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2018-2019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2.4%[1]。

2015-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2],2018年升至38.1%[3]。糖尿病前期个体每年约有5%~10%进展为糖尿病[2]。

这意味着,每2中国人,就有1个正面临高血糖问题。

如果把健康人的血液比作“清水”,糖尿病人的血液就像“污水”,血管、器官等长期泡在“污水”里,慢慢被侵蚀,逐渐受损、发生病变,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常见的有:

1.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DKD(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率约为20%~50%[4]。

2.眼病:2018-2020年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DR患病率为16.3%[1]。

3.神经损伤:我国最新的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DSP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高达67.6%[1]。

4.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CVD),研究发现,约1/3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且其发生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1]。中国心脏代谢注册登记3B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门诊T2DM患者中60%~76%合并高血压[1]。

5.下肢病变:中国2型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筛查研究显示,我国5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中,LEAD(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为21.2%[1]。

6.糖尿病足:通过队列研究发现,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DFU(糖尿足溃疡)的发生率为8.1%,治愈后的DFU患者1年内新发DFU的发生率为31.6%[1]。

7.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中49%~62%伴发MAFLD(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MAFLD的患病率可高达70%[5]。

8.心理障碍:约1/4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1]。

此外,糖尿病与口腔疾病呈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1]

糖尿病还会“偷走”寿命!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年龄每年轻10岁,预期寿命多减少3~4年[1]。

与未患糖尿病的人相比,在30岁、40岁和50岁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的男性,预期寿命分别缩短约14年、10年和6年,女性预期寿命则分别缩短约16年、11年和7年[6]。

糖尿病引发的慢性并发症,并非突然发生的,而是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开始的。

1.糖前期:身体已敲响警钟,虽然可能毫无症状,但高血糖对眼底、肾脏等部位的微小血管损害已经开始[2]。

2.刚确诊时:微血管并发症(如肾病、眼病)风险增加,约7.2%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有尿白蛋白水平升高[7]。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即应进行糖尿病肾病筛查、神经病变筛查、眼底检查和其他相关眼科检查[1]。

3.确诊3-5年:长期高血糖的累积效应开始显现,进入并发症的风险加速期,也是通过干预的“黄金窗口”。例如,各大糖尿病指南均推荐病程3~5年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在10岁或青春期开始后(以较早者为准),以及病程>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微血管并发症的初次筛查[1]。

4.糖龄5-10年:并发症进入“高发期”,大血管可能受伤。例如:中国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全国性评估研究(3B研究)表明,病程不足1年的糖尿病患者,DMiVD(糖尿病微血管疾病)患病率约为20%,病程超过10年的则高达50%[8]。2025ADA(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建议,糖龄10年和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要考虑进行外周动脉疾病筛查[9]。

5.糖龄20年以上:心脑血管事件、终末期肾病、失明和糖尿病足风险显著增加。例如:研究发现,病程0~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6.6%;病程10~15年者DR患病率上升到24.0%;病程20~25年者DR患病率进一步攀升至52.7%;病程超过30年者DR患病率达到63.0%[10]。

另外,早发(

注意,这个“时间线”,并不是“铁律”!

并发症会不会出现、何时出现,主要取决于血糖控制的好坏和综合健康状况。

如果积极干预,即使患病几十年,也完全可以避免并发症,保持高质量的生活。

更重要的一点是,学会识别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例如: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感觉眼前有雾或者有发黑的物体漂浮等。

2.慢性肾脏病→泡沫尿、尿液增多,晨起眼睑浮肿等。

3.周围神经病变→腿脚麻木、疼痛、瘙痒,一般从双脚开始,常常双侧对称性发生,夜间比白天严重。

4.糖尿病下肢病变→行走后下肢疼痛或酸胀,必须休息才能好转;或伴有患肢的皮温下降、皮肤潮红,肢体抬高时苍白等。

5.糖尿病足→脚部发凉、麻木、感觉迟钝,出现老茧、破溃久不愈合。

6.糖尿病心脏病→胸闷、憋气、心悸、头晕或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等。

7.抑郁焦虑障碍→如心情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过度自责等。

发现异常,尽快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延缓并发症的进展。

了解风险,主动管理,

您就能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6): 484-494.

[3]Wang L, Peng W, Zhao Z, Zhang M, Shi Z, Song Z, Zhang X, Li C, Huang Z, Sun X, Wang L, Zhou M, Wu J, Wang Y.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2021 Dec 28;326(24):2498-2506. doi: 10.1001/jama.2021.22208. Erratum in: JAMA. 2022 Mar 15;327(11):1093. doi: 10.1001/jama.2022.2814. PMID: 34962526; PMCID: PMC8715349.

[4]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肾脏疾病贫血共识专家组. 糖尿病肾脏疾病肾性贫血认识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 39(3): 229-244. DOI: 10.3760/cma.j.cn441217-20220919-00926.

[5]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6): 616-647.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40528-00294.

[6]Diabetes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China[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7, 317(3):280-289.

[7]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肾脏病基层管理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基层管理指南[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 22(2): 146-157. DOI: 10.3760/cma.j.cn114798-20221101-01037.

[8]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2): 3969-3986.

[9]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Introduction and Methodology: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 Diabetes Care 2025;48(Suppl. 1):S1–S5.

[10]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学组,许迅,等.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基于循证医学修订[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2):26.

来源:糖友云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