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日头条看到《老师上电视讲心理健康后被学生37页PPT投诉曾辱骂体罚,教育局介入调查》这篇新闻报道的内容后,不由得百感交集,令人有不吐不快之感。
在今日头条看到《老师上电视讲心理健康后被学生37页PPT投诉曾辱骂体罚,教育局介入调查》这篇新闻报道的内容后,不由得百感交集,令人有不吐不快之感。
“电视上教你关怀学生情绪的名师,可能就是当年摧毁学生心理的人。”这句话,是小康(化名)时隔五年后,有一天看到电视屏幕里的高中班主任东老师(化姓)时,心里最痛的感慨。
2025年的一天,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的小康(化名),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当年高中时的班主任东老师(化姓)——这位青岛58中的“名师”正做客《你的情绪密码》节目,温文尔雅地分享“青少年心理关怀”,眼神温和、言辞恳切,像极了学生们的心灵守护者。
可小康(化名)的胸口却像被钝器击中。那些被压抑了五年的记忆瞬间涌来:高三时被东老师(化姓)拽到班门口,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在他身上,脸上烧得发烫。杂志被狠狠地扔到20多级台阶下,东老师(化姓)叉着腰站在一旁,逼他一级级弯腰捡拾,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背后东老师(化姓)凌厉目光的注视,还有不间断的训斥,整整一小时,没有同学敢抬头看他,更没人敢劝阻。无数个深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一次冒出轻生念头时,脑子里全是那句“从骨子里瞧不起你”。
当晚,小康(化名)从抽屉深处翻出一沓厚厚的材料:2021年确诊“抑郁伴有焦虑”的病历本、持续服药的处方单、显示“中度自杀风险”的心理测试报告,还有一本写满羞辱与恐惧的日记。
他花了三个通宵,把这些证据和4名同学的实名证言,整理成37页PPT,正式向青岛市教育局和青岛58中举报:镜头前在《你的情绪密码》节目里满口心理关怀的东老师(化姓),曾长期对学生实施言语侮辱、肢体体罚。
这场跨越5年的举报,撕开了教育领域最刺眼的伪装。有些“名师”的师德是表演,心理关怀是口号,而教育最该守的“尊重底线”,在成绩光环和体制护短下,早已悄悄崩塌。
东老师(化姓)的履历堪称教育界“标杆”:青岛58中学生处副主任、语文教师,山东省高中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拿过多项教学荣誉,带出的班级全员过特殊控制线。
学校官微曾称赞他“善于引导学生、重视综合素质发展”,多家媒体报道让他成了家长眼中“负责任、有方法”的好老师,直到登上《你的情绪密码》节目讲心理健康,“名师”光环彻底拉满。
但在学生记忆里,他是另一副模样。
小康(化名)清晰地记得,高三成绩下滑后,东老师(化姓)没问原因就认定他“故意摆烂”。一次留校自习时,他学累了翻杂志放松,被东老师(化姓)发现后当场暴怒:“我真是从骨子里瞧不起你,来学校摆烂的?”
说着,东老师(化姓)夺过杂志扔到20几级台阶下,逼着他当众弯腰捡拾,自己则站在一旁训斥了整整一小时,没有同学敢劝阻。
更让人恐惧的是肢体暴力:用拳头捶打学生胸口、拖拽衣领,甚至当着小康(化名)的面,狠狠扇过另一位同学耳光。
“他不说脏话,但每句话都像刀子扎人。”另一位实名举报的女生回忆,东老师(化姓)曾骂她“班级毒 瘤”“自私懦弱”,甚至在她父母在场时,当众斥责“你要不要脸了?都高三了你还有工夫洗澡?”
PPT里罗列的14条“羞辱言行”,每一条都触目惊心:
- 课堂上骂女生“小 蹄 子、骂学生“混账、恶心”;
- 把男生拉到厕所殴打;
- 临近高考,把看不惯的学生直接赶回家;
- 下雨天把学生的学案、铅笔盒扔到雨中,站在一旁看着学生在泥泞里捡拾。
等等……
最讽刺的是,这不是东老师(化姓)第一次被曝光。
2022年11-12月,就有学生因被他扇耳光,把事情发到青岛58中表白墙,引发数百人舆情风波,评论区全是对他师德的谴责。可这篇帖子后来莫名消失,事情不了了之,直到37页PPT的实名举报,尘封的伤害才再次被看见。
这些细节不是零散抱怨,是一群学生的共同噩梦。东老师(化姓)的“双面人生”,本质是对教育的背叛。教育者该有的真诚,成了《你的情绪密码》镜头前的表演;教师该守的底线,成了随心所欲的霸凌。
面对指控,东老师(化姓)的回应理直气壮:“绝对没有辱骂掌掴,他毕业5年了,现在的情况跟我无关。”
他强调自己对“第一届毕业班感情深”,当初只是“严格管教”,甚至放话如果学生“纠缠”,就“拿起法律武器”。
而青岛58中给出的信访处理意见书,更让举报学生寒心:学校称“全面调查”后“未查到有效证据”,仅承认东老师(化姓)“性格直率,言辞偏激烈、情绪较急切”。
一句“言辞偏激烈”,真能掩盖足以摧毁学生心理的伤害吗?
5名学生实名作证,拿出诊断书、聊天记录、人证等一系列证据,学校的“全面调查”到底查了什么?
答案不言而喻:在“名师光环”“教学成绩”和“学生权益”之间,学校选了前者。为了维护声誉,用模糊表述淡化伤害,用“没有有效证据”敷衍了事。
这种“和稀泥”的护短,只会让失德教师有恃无恐。只要成绩够好、没有实锤视频,就算被举报,也能轻描淡写过关。
可学校本该是学生最信任的地方,教师本该是最依赖的人。当学校变成失德教师的“保护伞”,教育的公信力就会在无声的伤害中崩塌。
毫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孙顺发的解读很明确:教师辱骂、体罚学生,已构成人格权侵害,属违法行为;若导致学生抑郁等严重后果,可能触犯刑法;反之,若举报不实则构成诽谤,需担民事责任。
但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是否违法”,而是教育领域长期模糊的“惩戒与暴力”边界。
近年来“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声很高,可很多人混淆了本质:惩戒是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底线是尊重人格;而暴力(肢体殴打、精神羞辱),本质是侵害学生权益。
东老师(化姓)们的肆无忌惮,正是因为把“暴力”包装成“严格管教”,把“精神霸凌”美化成“恨铁不成钢”。
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不是摧毁;是春风化雨,不是狂风暴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心灵唤醒心灵”,当教师的心里装满暴躁与傲慢,又怎能唤醒学生的善良与自信?
我们不反对严格管教,自古“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众所周知,但严格的前提是尊重,管教的底线是合法。学生犯错可以批评、可以惩罚,但不能辱骂、不能殴打,更不能摧毁他们的自尊心。
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自我认知的关键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可能影响他们一辈子。一句“从骨子里瞧不起你”,足以让一个自信的孩子自卑一生;一次当众羞辱,可能埋下一辈子的恐惧种子。
这场事件最该反思的,是心理教育的“形式主义”。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搞“心理健康教育”:邀请专家讲座、开设心理课程、评选“心理教育名师”,可如果连《你的情绪密码》节目里讲授心理关怀的“名师”,恰恰是制造心理创伤的人,这样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东老师(化姓)在节目里分享的“情绪调节”理论,或许无懈可击,但他的实际行动却在告诉学生:“你们的情绪不值一提,我的暴躁才是真理。”
这种言行不一的教育,不仅帮不了学生,反而会让他们对“心理关怀”产生怀疑,变得更自卑、更敏感。
心理教育不是公开课、电视节目能完成的,它需要融入日常教学的细节:学生犯错时耐心引导,而非恶语相向;状态不佳时真诚关心,而非当众羞辱。
教师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心理教育。
目前,青岛市教育局仍在“调查复核”。对于小康(化名)和其他举报学生来说,他们期待的不是一句简单的道歉,而是公正的结果、失德教师的惩处,以及更多学校对师德师风的重视。
他们的37页PPT,不仅是对一个教师的举报,更是对教育底线的守护。教育可以严格,但不能残酷;教师可以严厉,但不能无德。
小康(化名)和同学们用5年时间等待一个答案,我们也期待这场调查能给公众一个信服的结果,让所有被校园伤害过的人看到希望:你的伤疤不是耻辱,你的勇气值得尊重,你的青春不该被辜负。
也希望所有教师铭记:“为人师表”不是荣誉,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手中的“戒尺”,丈量的不是学生的顺从,而是自己的师德。
别让讲心理的人,变成制造心理创伤的人;别让“教书育人”,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大家觉得“名师光环”该不该成为师德失范的“保护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来源:体元的文史沙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