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大家新书《张伟自选文存》即将面世,文档资料在其去世后从电脑中意外发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9:27 1

摘要:《张伟自选文存》包括了《沪上年华:上海近代都市人文记忆》(上下两册)《纸韵悠长——近代文人文学考察纪略》《光影传奇——上海近代影人影事随笔》,是著名海派文化研究者、收藏家、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生前所著,是一部有关近现代上海城市历史与城市文脉的研究专题精编,由张

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张伟自选文存》即将上市与读者见面,对于许多关注海派文化的读者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张伟自选文存》(三卷四册,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张伟自选文存》包括了《沪上年华:上海近代都市人文记忆》(上下两册)《纸韵悠长——近代文人文学考察纪略》《光影传奇——上海近代影人影事随笔》,是著名海派文化研究者、收藏家、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生前所著,是一部有关近现代上海城市历史与城市文脉的研究专题精编,由张伟之子张舒萌整理,并对不同版本进行了细部修订。本书收入文章三十余篇,内容涉及年画月份牌、土山湾以及地方史等内容,如瞬间永恒——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曾氏父子与上海贫儿院、土山湾画馆初探等,配有大量彩插,分上下两册。通过对近代报纸期刊、图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分析并展现了近现代上海人的文化生活、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集中呈现了“海派”的城市历史文脉,对关注上海城市文化、城市史的研究者而言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对于资深出版人、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柏伟来说,《张伟自选文存》这套书的出版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他向记者介绍了新书出版的来龙去脉:“关于书的出版,我以前和张伟老师聊过,想给他出一本小精装,作为上海书店出版社‘海上文库’中的一种,但是双方都觉得不急,没有立即落实。而张伟老师猝然辞世后,我联系了孙莺(海派文献研究专业人士,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希望她来替张伟老师编一本,孙莺就将我介绍给张伟的公子舒萌,这样就让舒萌着手为其父亲编书。舒萌从父亲的电脑中意外地发现了善于整理资料的张伟老师其实已经悄悄地在编辑着‘自选文存’,他的文件夹里大致的分册、选目、收文工作已然成型,只是配图尚不完备。舒萌告诉我这个信息后,我感觉简直是拣到了大宝贝。正是在张伟老师构建的基础上,我们顺利地为他实现了遗愿。”

作为张伟的老朋友,著名学者、华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在序中回忆了他与张伟几十年来的交往,还有最早的书信往来。陈子善认为,按照张伟生前回忆,他1980年7月进入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工作。而陈子善当时是徐家汇藏书楼的常客,几乎每周都要去藏书楼查阅民国时期的报刊。“那么,我俩应在该年下半年就已结识。具体时间当然已经记不清,毕竟已是四十五年前的事了。”

张伟在“巴洛斯”咖啡馆看陈子善写字
陈子善与张伟书信往来

在序中,陈子善还提到,《张伟自选文存》中有一篇张伟回忆与他交往的长文,似与全书体例略有不合,后转念一想,才明白张伟除了回顾俩人的交往,还有更进一层的良苦用心。

此文突出介绍了我俩走访改革开放后还健在的海上文坛前辈,请他们以当事人的身份在自己当年主编的文学刊物创刊号上题词这件事。这是张伟兄的一个了不起的创意,具有抢救文学史料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把此文编入书中,以这个实例提醒读者: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理应重视第一手的文学史料,决不能以假乱真,以偏概全。《文存》中这类启示还很多,有待读者仔细体会。我比张伟兄痴长八岁,承他不弃,他的第一本著作《沪渎旧影》(2002年7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初版)就是我写的序。后来他的《近代日记书信丛考》(2019年9月上海大学出版社初版)也是我写的序。他编的叶灵凤著《书淫艳异录》(2013年1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初版)仍是我写的序。我大概是为他写序最多的人,这也说明我俩友谊之深厚和持久。《张伟自选文存》本该由他自序,好好回顾一下自己的学术历程。然而,他已经走了,作为老友,我义不容辞,故再写下此文,作为对这位学术挚友的深切怀念。而我在张伟兄健在时竟没能请他为我的著编写一篇序,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张伟2022年11月19日参加上海书展(晨报拍摄)

张伟先生之子张舒萌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如今已经成为一位青年海派研究者。在父亲于2023年1月去世之后,他开始从浩瀚的藏品当中进行整理,也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并向业内人士请教。他在后记当中介绍了自己整理这套书的过程,许多文字的细节之处,让人读后感动。

2023年初,父亲刚离世那会儿,我与他的多年至交陈子善老师相见,陈老师即希望我为父亲所著文章出一本集子。我固然有心,但也深知任务艰巨。父亲虽非著作等身,但著书也有十数部,涉猎的研究领域横跨文学史、电影史、海派文化等。我作为“圈外人”,挑选合适的文章实在太难。好在善于整理的父亲,在他的电脑中清清楚楚整理好了一个文件夹,名称即为“张伟自选文存”。文存文件夹收录了文章六十余篇,时间跨度从1986年初至2022年末,含盖了父亲从30岁至67岁整个学术生涯中各时间段、各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文章。纲举目张,有了这个文件夹的指引,大大降低了整理的难度。此后,我在孙莺老师引荐下,认识了上海书店社副总编杨柏伟老师。杨老师既是我父亲的生前好友,又是认真负责的出版人。他替我把握方向,最终选定文章65篇,并将丛书分为三卷四册,分为文学卷、电影卷和都市文化卷三个门类。编写体例上,我父亲原来的同事——上海图书馆的徐锦华兄也给了很好的建议,让我在每篇文章最后梳理出文章出处和刊载情况。这使我在整理的过程中,也跟着父亲的脚步,走过了他四十载的学术人生。

张舒萌表示,从2023年年中确定出版,到今年《张伟自选文存》终要付梓。在出版过程中,他得到很多父亲好友的支持和帮助。“陈子善老师和杨柏伟老师自始至终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徐锦华、赵骥、胡传敏三位老师为我书稿成型、校对文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朱枫、黄一庆两位老师为本书申请文化基金提供了很大帮助。书店出版社何人越、李营欣、汪昊三位老师前前后后为书籍出版忙了两年。”

张伟旧日留影(张舒萌 提供)

在后记的末尾一段,张舒萌借这套新书的出版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张伟自选文存》承载了父亲四十载学术生涯。借文章的整理,没有想到在父亲过世之后我能以这样的方式再次与他对话,抚触他的文字……我愿将此书权充鲜花献在父母的墓前,表达我对父亲张伟和母亲建伶的深深思念。”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